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5日 15:53:37 | 作者:蔣昊非 | 編輯:許琳琳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準?什麼時候升溫、什麼時候降溫,為什麼可以提前知道?天氣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許多市民對氣象觀測及天氣預報相關情況並不清楚。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太陽、地球與天氣」。當天上午9點,市氣象局舉行了氣象日開放活動,許多市民和學生團體走進氣象局,跟隨氣象專家了解天氣預報製作流程,參觀各種氣象觀測儀器,了解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等知識,並參與互動有獎問答,零距離感受氣象的奧秘。
此次氣象日活動主要分為三個環節:介紹人工增雨器及人工降雨的方法;介紹氣象臺的各個觀測儀器;講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許多市民對人工增雨比較感興趣,工作人員進行了仔細講解。據介紹,人工增雨要具備三個條件:充足的水汽、上升的氣流以及足夠的凝結核。當前兩個氣象條件都具備時,人工發射的碘化銀凝結核就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促使水汽形成降水。
在氣象觀測場,氣象工作人員現場模擬降雨過程,進行了降雨量的測量。氣象工作人員還以可攜式自動氣象站為例,向大家介紹如何測量氣溫、如何採集各種氣象信息。為更好地幫助人們認識氣象、學習知識,氣象臺觀測員主動當講解員,介紹觀測場上所有儀器設備。
氣象觀測後,就要進行天氣預報。
氣象預報的出爐,有一套科學而又嚴謹的程序。東陽氣象臺臺長許江鋒說,他們先要收集氣象資料,包括來自高空的探空資料和地面的觀測資料,以及衛星雲圖、雷達等遙感、遙測資料,然後通過電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預報員再根據經驗、規律分析,綜合以上要素,做出判斷。因為有了天氣預報,人們對第二天該穿什麼衣服、要不要帶傘等問題就心裡有數了,對農業生產活動也有指導作用。
據了解,十餘年前,數據採集主要依靠人工,而現在,東陽已有49個自動氣象站。其中,東陽國家站可以對空氣溫度與溼度、雨量、風向、風速、土壤溫度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自動監測,並將數據傳輸到氣象資料庫中,用於統計分析和處理。
「對於自動氣象站採集的數據,目前仍需人工少量幹預。」許江鋒說,不過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實現全自動化。
為何天氣預報有時不「準」?工作人員說,精準預測是氣象預報的關鍵之一,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度也越來越高。但作為預測科學,天氣預報不可能100%準確。影響大氣活動的因素太多,變化多端的大氣活動,加上有限的經驗,也會導致誤報。工作人員介紹,天氣系統瞬息萬變,越接近時限,預報的準確率越高,因此,在重大天氣發生前十幾分鐘至幾個小時,如局地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東陽氣象臺會及時發布信息提醒市民。
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我市出現罕見持續陰雨寡照天氣,呈現降水極多、雨日極多、日照極少的氣候特點,對生產生活造成了影響。許江鋒提醒,大家主動了解、學習氣象知識,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天氣調整生活方式,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觀的市民說,這樣的開放日,可以讓大家了解更多的氣象知識,尤其是對氣象感興趣的學生,有機會應該來參觀學習,一定受益匪淺。
身臨其境感受「風雲變幻」
開放日現場,增雨器、宣傳展板、氣象觀測設備的四周圍滿了前來參觀的市民和學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饒有興致地向介紹人員提問,了解氣象方面的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當天有超過兩百人參加了「氣象日開放日」活動,其中包括東陽日報小記者團的小記者、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及普通市民,大家走進市氣象局,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一回氣象的「風雲變幻」。
現場有不少氣象觀測儀器,有測地溫的,有測日照的,有測溼度的,還有可攜式自動氣象站等等,市氣象臺工作人員一一進行講解。
記者在人群中看到一位小姑娘,一邊聽一邊認真地記著筆記。小姑娘叫李梓涵,小學四年級學生。她說,第一次來氣象局,看到那麼多儀器設備,感覺很有趣,邊走邊看中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內容記下來,也算是一次課外學習了。「氣象局的叔叔們講解得很好,在他們的幫助下,我還學會了如何測量地面溫度呢!」
除了氣象觀測儀器,人工增雨器也是現場的熱點,小記者金可豪湊到人工增雨器邊上,眨巴著眼睛,好奇地打量著。看他興致勃勃的樣子,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便仔細地教他如何調仰角、裝炮彈(模擬炮彈)。金可豪既興奮又緊張,按照步驟有條不紊地操作了起來。
金可豪說,自己通過這次活動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比如,以前只在書上看過百葉箱、量雨筒等氣象儀器,如今卻親眼看到甚至摸到,還可以進行操作,真是一次很棒的經歷。
現場,來自吳寧街道的王先生一家三口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王先生說,去年,他朋友一家也曾報名參加過此類活動,都覺得獲益匪淺。前幾天在《東陽日報》上看到市氣象局在氣象日這天對外開放的消息,決定帶兒子過來,與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多了解一些基礎的氣象知識。
王先生說,對他來講,市氣象臺是「神秘」的,而天氣又是天天關注的東西,所以走進這一神秘的專業領域一探究竟,讓他有些興奮,也很珍惜。臨走,他還把氣象臺免費發放的氣象資料帶上,計劃讓家裡其他人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