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2020-11-30 東陽新聞網

人工降雨怎麼進行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 市氣象局氣象日舉行開放活動

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5日 15:53:37 | 作者:蔣昊非 | 編輯:許琳琳

  天氣預報如何出爐?天氣預報為啥有時不準?什麼時候升溫、什麼時候降溫,為什麼可以提前知道?天氣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許多市民對氣象觀測及天氣預報相關情況並不清楚。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太陽、地球與天氣」。當天上午9點,市氣象局舉行了氣象日開放活動,許多市民和學生團體走進氣象局,跟隨氣象專家了解天氣預報製作流程,參觀各種氣象觀測儀器,了解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等知識,並參與互動有獎問答,零距離感受氣象的奧秘。

  此次氣象日活動主要分為三個環節:介紹人工增雨器及人工降雨的方法;介紹氣象臺的各個觀測儀器;講解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許多市民對人工增雨比較感興趣,工作人員進行了仔細講解。據介紹,人工增雨要具備三個條件:充足的水汽、上升的氣流以及足夠的凝結核。當前兩個氣象條件都具備時,人工發射的碘化銀凝結核就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促使水汽形成降水。

  在氣象觀測場,氣象工作人員現場模擬降雨過程,進行了降雨量的測量。氣象工作人員還以可攜式自動氣象站為例,向大家介紹如何測量氣溫、如何採集各種氣象信息。為更好地幫助人們認識氣象、學習知識,氣象臺觀測員主動當講解員,介紹觀測場上所有儀器設備。

  氣象觀測後,就要進行天氣預報。

  氣象預報的出爐,有一套科學而又嚴謹的程序。東陽氣象臺臺長許江鋒說,他們先要收集氣象資料,包括來自高空的探空資料和地面的觀測資料,以及衛星雲圖、雷達等遙感、遙測資料,然後通過電腦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預報員再根據經驗、規律分析,綜合以上要素,做出判斷。因為有了天氣預報,人們對第二天該穿什麼衣服、要不要帶傘等問題就心裡有數了,對農業生產活動也有指導作用。

  據了解,十餘年前,數據採集主要依靠人工,而現在,東陽已有49個自動氣象站。其中,東陽國家站可以對空氣溫度與溼度、雨量、風向、風速、土壤溫度等十幾個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自動監測,並將數據傳輸到氣象資料庫中,用於統計分析和處理。

  「對於自動氣象站採集的數據,目前仍需人工少量幹預。」許江鋒說,不過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實現全自動化。

  為何天氣預報有時不「準」?工作人員說,精準預測是氣象預報的關鍵之一,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度也越來越高。但作為預測科學,天氣預報不可能100%準確。影響大氣活動的因素太多,變化多端的大氣活動,加上有限的經驗,也會導致誤報。工作人員介紹,天氣系統瞬息萬變,越接近時限,預報的準確率越高,因此,在重大天氣發生前十幾分鐘至幾個小時,如局地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東陽氣象臺會及時發布信息提醒市民。

  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我市出現罕見持續陰雨寡照天氣,呈現降水極多、雨日極多、日照極少的氣候特點,對生產生活造成了影響。許江鋒提醒,大家主動了解、學習氣象知識,有助於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天氣調整生活方式,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觀的市民說,這樣的開放日,可以讓大家了解更多的氣象知識,尤其是對氣象感興趣的學生,有機會應該來參觀學習,一定受益匪淺。

  身臨其境感受「風雲變幻」

  開放日現場,增雨器、宣傳展板、氣象觀測設備的四周圍滿了前來參觀的市民和學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饒有興致地向介紹人員提問,了解氣象方面的知識。

  據不完全統計,當天有超過兩百人參加了「氣象日開放日」活動,其中包括東陽日報小記者團的小記者、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及普通市民,大家走進市氣象局,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一回氣象的「風雲變幻」。

  現場有不少氣象觀測儀器,有測地溫的,有測日照的,有測溼度的,還有可攜式自動氣象站等等,市氣象臺工作人員一一進行講解。

  記者在人群中看到一位小姑娘,一邊聽一邊認真地記著筆記。小姑娘叫李梓涵,小學四年級學生。她說,第一次來氣象局,看到那麼多儀器設備,感覺很有趣,邊走邊看中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內容記下來,也算是一次課外學習了。「氣象局的叔叔們講解得很好,在他們的幫助下,我還學會了如何測量地面溫度呢!」

  除了氣象觀測儀器,人工增雨器也是現場的熱點,小記者金可豪湊到人工增雨器邊上,眨巴著眼睛,好奇地打量著。看他興致勃勃的樣子,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便仔細地教他如何調仰角、裝炮彈(模擬炮彈)。金可豪既興奮又緊張,按照步驟有條不紊地操作了起來。

  金可豪說,自己通過這次活動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比如,以前只在書上看過百葉箱、量雨筒等氣象儀器,如今卻親眼看到甚至摸到,還可以進行操作,真是一次很棒的經歷。

  現場,來自吳寧街道的王先生一家三口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王先生說,去年,他朋友一家也曾報名參加過此類活動,都覺得獲益匪淺。前幾天在《東陽日報》上看到市氣象局在氣象日這天對外開放的消息,決定帶兒子過來,與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多了解一些基礎的氣象知識。

  王先生說,對他來講,市氣象臺是「神秘」的,而天氣又是天天關注的東西,所以走進這一神秘的專業領域一探究竟,讓他有些興奮,也很珍惜。臨走,他還把氣象臺免費發放的氣象資料帶上,計劃讓家裡其他人也看看。


相關焦點

  • 臨沂迎來氣象局公眾開放日 看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有多高
    氣象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它又顯得很神秘。當日,和許多好奇的市民一起,記者在氣象專家的介紹下,也過了一把「氣象癮」。    ◎氣象主題   「天氣預報每天都看,但一直不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做出來的,今天趁著這個氣象開放日活動來長長見識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通訊員袁長煥報導 3月23日,黑龍江省各地氣象局圍繞「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 這一紀念主題,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紛紛通過開放觀測場、科普展廳,上街宣傳等形式紀念世界氣象日,呼籲人們關注天氣、氣候和地球環境。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世界氣象日將至 濟南氣象臺3月25日對公眾開放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據了解,2012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圍繞這一主題,山東省和濟南市氣象局的氣象專家將於24日在泉城廣場接受公眾諮詢,此外濟南市氣象臺和龜山觀測站將於25日對公眾開放。
  • 北京南郊觀象臺: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豐富多彩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子晏報導 3月24日,北京市氣象局在南郊觀象臺舉行」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圍繞「智慧氣象」主題,開展了氣象科普展覽、氣象知識競賽、全國氣象科技周logo投票徵集等系列科普活動。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在現場與公眾互動。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現如今的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時候天氣預報已經準到「說什麼時候颳風就什麼時候刮、說什麼時候下雨就什麼時候下」,可有時候也會遇上說好的雨雪天氣遲遲不來、說好的晴天「說變臉就變臉」? 記者對河北省氣象臺、邢臺氣象局進行了採訪,讓我們了解一下,天氣預報是怎麼出爐的。
  • 天氣預報為何有時不準?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有三大原因
    現場展示的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車  3月23日是第55個世界氣象日,為增進公眾了解氣象科學並從自身做起保護氣候環境,省氣象局22日舉辦「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活動。記者隨市民、學生走進省氣象臺、氣象觀測場等場所,觀設備、聽講解,探秘《天氣預報》節目的製作過程。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象知識服務氣候行動」。22日,省氣象局通過展板、科普短片、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公眾普及氣象知識,離退休專家也當起志願者。「中國的氣象衛星,都是從西昌發射出去的,解析度較高——在36000公裡的高空,地面上1米長的物體,氣象衛星都能大致看清。」
  • 青島嶗山區氣象局舉辦防災減災開放日活動
    11日下午,在第九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青島嶗山區氣象局舉辦了氣象開放日活動,從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科普知識展示、各類觀測儀器、人工影響天氣演示等方面向公眾傳播講解氣象知識。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南宅小學師生80餘人懷著濃厚的興趣來到嶗山區氣象局參觀。
  • 合肥實施人工增雨抗旱 前夜昨晨出現降雨天氣過程
    前天夜裡到昨天上午,我市出現一次降雨天氣過程。記者昨日從氣象部門獲悉,近期降雨偏少,我市旱象露頭,此次降雨是氣象部門實施人工增雨抗旱所致。  據了解,7月下旬到8月下旬,我市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天氣,降雨量比歷年同期偏少近七成,加之氣溫持續偏高,蒸發量大,我市部分地區出現乾旱現象。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的誕生:雨水與人類的邂逅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出現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了暴雨天氣。那麼,這麼多雨究竟下在哪兒了呢?大數據顯示,長江流域降雨量410.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今年的「梅姑娘」來得偏早雨鋒偏強,造成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
  • 【氣象日現場】氣象局裡觀氣象
    老年氣象愛好者:我也想做個看雲圖識天氣的「高手」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成成報導 「預報是怎麼做出來的?像我們普通人,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自己做預報嗎?」3月23日,家住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的陳大媽一大早和老伴來到了中國氣象局,在氣象局裡的觀測場裡,她一邊聽志願者講解觀測儀器的作用,一邊提出自己的疑問。  陳大媽告訴記者,有一次她在電視上看到氣象先生宋英傑的訪談節目,並對宋英傑講述的通過查看衛星雲圖做預報的事情留下了深刻影響。因此,今年的「3·23」她特地來到氣象局,想問問相關專家,作為普通市民,能否通過衛星雲圖來自己預報天氣。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雙邊會議舉行
    鄭國光(右)會見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左)。郝靜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吳鵬 實習記者張淑婷報導 7月18日至19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二次雙邊會議在北京舉行。18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了率團出席會議的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雙方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主持雙邊會議。
  • 恩施:中學生參觀氣象局探秘氣象知識
    「近期恩施市出現持續陰雨天氣的原因是什麼?」12月6日,恩施市芳華中學組織七年級學生及家長走進恩施州氣象局,參觀了恩施州國家基準氣候站,恩施州氣象臺及氣象科普館。參觀活動包括實地參觀、工作人員講解和現場提問等環節。
  • 怎樣看雲識天氣 一起跟著氣象專家學學吧
    9點不到,湖州市氣象局行政樓一樓的大廳裡擠滿了市民,當天湖州市氣象局舉行「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市民們參觀氣象臺據了解,今年「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活動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小朋友參加知識競答。這次公眾開放活動除了主題宣傳外,還有參觀學習、設備展示和競答活動等內容。市民們除了參觀湖州氣象展示廳、市氣象臺等場所,還了解了氣象工作、天氣預報的製作等方面的知識,更近距離觀摩了氣象應急指揮車、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等氣象現代化設備。市民們還通過參加「氣象就在我身邊——2017年科普知識競答」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雙邊會議舉行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4月23日至24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首次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Alan Thorpe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天氣預報出爐全程揭秘 看破天機有絕招
    看著電視上、報紙上、廣播裡、手機上的天氣預報,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天氣預報究竟是如何出爐的?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氣象預報員是如何推演天氣變化的?  工作內容精確到每小時,每天要看數百幅天氣圖,3名預報員分頭推演天氣,還有峰值運算能力達9.3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進行數據計算,最終會商形成當天的天氣預報,再分送到省氣象臺,中央氣象臺,傳播給千家萬戶。昨天,記者來到市氣象臺氣象預報中心,目睹了天氣預報出爐的過程。
  • 2009年全國各地高考期間天氣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具體預報顯示,6月7日高考首日,白天為多雲天氣,夜間會出現雷雨,溫度在16到28攝氏度之間,較為涼爽。   8日,北京將迎來陰有小雨的天氣,最高氣溫降至24攝氏度,最低則為15攝氏度。氣象部門表示,此次降雨降溫過程是正常天氣變化,北京沒有進行專門的人工增雨作業。
  • 天氣預報哪家最準?地震能否提前預告?省氣象局、地震局局長說...
    科普場館如何更便民化開放?   汛期來臨,江蘇危化企業如何做好防雷工作?   地震預報能否提前知曉,如何獲取準確信息?   ...   這些和氣象、地震相關的問題,  《政風熱線》都幫你問到啦!   江蘇省氣象局局長翟武全表示,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今天的天氣預報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
  • 天氣預報出爐全程揭秘 看破天機有絕招(組圖)
    看著電視上、報紙上、廣播裡、手機上的天氣預報,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天氣預報究竟是如何出爐的?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氣象預報員是如何推演天氣變化的?    工作內容精確到每小時,每天要看數百幅天氣圖,3名預報員分頭推演天氣,還有峰值運算能力達9.3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進行數據計算,最終會商形成當天的天氣預報,再分送到省氣象臺,中央氣象臺,傳播給千家萬戶。昨天,記者來到市氣象臺氣象預報中心,目睹了天氣預報出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