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電視上、報紙上、廣播裡、手機上的天氣預報,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天氣預報究竟是如何出爐的?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氣象預報員是如何推演天氣變化的?
工作內容精確到每小時,每天要看數百幅天氣圖,3名預報員分頭推演天氣,還有峰值運算能力達9.3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進行數據計算,最終會商形成當天的天氣預報,再分送到省氣象臺,中央氣象臺,傳播給千家萬戶。昨天,記者來到市氣象臺氣象預報中心,目睹了天氣預報出爐的過程。
工作表精確到每小時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市氣象臺預報中心,這個近百平方米的房間裡,分布著30餘臺儀器設備,青島地區的氣溫、風向、風力、溼度等氣象狀況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我們預報中心一共有兩名首席預報員,4名領班預報員,6名值班預報員。一般情況下,每天3個崗位各有1名預報員值班,工作從早晨7點半開始交接班,除首席外,領班預報員和值班預報員要幹到第二天早晨交接班。」預報科科長畢瑋告訴記者,遇有災害性天氣或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時,大部分預報員都要到崗參與預報會商,確保預報結論的準確性。
在領班預報員的值班流程上,記者看到預報員的工作非常細緻:早晨8點參加中央氣象臺的全國天氣會商;9點製作青島會商通報,10點前編寫新城市預報發送給省氣象臺;12點到下午2點,製作青島未來7天天氣預報,製作下午青島全市會商PPT文件;下午2點15分組織會商並發言;下午2點50分參加全省天氣會商;下午3點半前,電視天氣預報審稿;下午4點前,大城市6小時精細化預報、專業氣象預報。次日凌晨4點半前,製作青島市區新城市預報發送給省氣象臺,凌晨5點15分前,天氣會商,6點前製作青島全市新城市預報發送給省氣象臺……每一名氣象預報員的職責分工明確,精確到了每小時。
每天看數百張天氣圖
「我現在正在看的是高空圖,高空圖是天氣圖的一種,是計算機根據探空設備採集到的數據運算出來的。」畢瑋告訴記者,類似的天氣圖有很多種,這些天氣圖還會定時更新,由機房內的計算機負責接收和計算。「我們機房裡的電腦可不是普通的電腦,峰值運算能力達9.3萬億次,這可是能排進世界前500名的超級計算機。除了國內的數值預報圖,我們還要看歐洲、美國、德國、日本等外國的數值預報圖,這些氣象資料也都是我們參考的重要數據。」
「每名預報員每天大概要看數百幅天氣圖,有高低空的,有雲量變化的,有雷達反射的,有溫溼度變化的。」畢瑋告訴記者,預報員要根據各種天氣圖反映出來的變化,推測第二天的天氣變化,進行預報。
3人會商決定預報內容
「平時,天氣預報的最終結果其實是3名預報員一起 『PK』出來的。」畢瑋告訴記者,每名預報員根據基本的天氣原理,結合天氣圖和數值預報,進行分析推算,分別拿出各自的預報結果,然後進行會商,最終出臺第二天的氣象預報結論。「會商的過程是3名預報員拿出各自的理由進行相互論證,最終統一意見,形成最終預報。」
「雖然氣象預報是有公式可用的,但並不是1+1=2的簡單數學題,其中包含著複雜的天氣變化機理。預報結果的推演中個人的預報經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預報員會有首席、領班和值班預報員之分,首席預報員往往意味著更豐富的經驗和更權威的分析。」畢瑋告訴記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第二天預計會出現降雨,降雨會出現在哪個區域?降雨量會有多大?降雨雲系會向哪個方向移動,減弱還是增強?這些不僅要靠科學的公式,還要結合經驗來判斷。「計算機會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和概率,但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準確,預報員還需要結合經驗進行主觀判斷才能決定天氣預報的內容。」
一天要做5次預報
「我們一天要做很多份預報,其中有5次城市預報,是大家能從中央氣象臺看到的。凌晨4點半一次,早晨6點一次,上午10點一次,下午2點一次,下午4點一次。」畢瑋告訴記者,這些預報都會在網站上更新,一部分也會出現在電視、廣播和報紙上。早晨6點的預報會在電視臺早晨6點58分和7點58分的新聞節目中出現。「中央電視臺播報的青島市的天氣預報就是由市氣象臺製作發布的。」
「每次預報都是對上一次預報結果的修正,也是對天氣變化的最新體現。」畢瑋說,一旦遇到颱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那就不光是預報的問題了,還有服務要跟上。所有值班人員都要24小時在崗,而且臺長和副臺長等各級領導也會到業務一線值守指揮,還要隨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及時作出應對。
【講述】
強對流天氣預報難度大
下午3點,記者注意到青島市區的氣溫顯示為15.9℃,但10分鐘後氣溫已經降到了12.2℃。「這是風向變化的原因,北風轉南風了,南風一來,市區和沿海一帶的氣溫就很快降下來了。」值班的首席預報員江敦雙笑著說,「青島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一是沿海,受海洋的影響特別大,二是介於南北方氣候變化的交界區域,既不會像北方那樣一味的冷,也不會像南方那樣溫暖,而是冷暖交替的過程特別快。這也是氣象預報中經常會出現的難題。」
「當天氣預報出現偏差時,有市民會打電話到臺裡詢問情況,我們也會向市民耐心解釋,同時我們也會針對預報不準的情況進行總結。」畢瑋告訴記者,強對流天氣和弱降水天氣是最難預報的情況之一,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預報難題。「比如去年黃島區的大暴雨,屬於典型的強對流天氣,降雨雲團並不是移動過來的,而是在當地快速形成的,時間非常短暫,形成強降水,這是無法提前預報的,只能在一小時到兩小時前進行臨近預報。」畢瑋告訴記者,還有一種情況,是陣性弱降水。「這種降水區域性特別明顯,比如說,市區東部出現了降水,但西部卻是晴天,我們只能報局部陣雨,這時可能就會有一部分市民覺得是我們預報錯了,但實際上雨確實下了。」
「像氣溫、風力、風向這種預報準確率還是很高的,但像強對流和弱降水天氣就不一定能達到這種精準預報了。」畢瑋告訴記者。
【支招】
這樣看雲圖識天氣
現在,在中央氣象臺的網站上,市民可以隨時看到風雲二號衛星拍攝的各種雲圖,那麼怎麼通過這些雲圖判斷降雨呢?昨天,記者就此請教了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江敦雙。「雲圖太多,我可以教給市民看3種雲圖,簡單地識別降雨過程。」江敦雙告訴記者,一個簡單的看圖常識是,有雨必定有雲,但有雲不一定有雨。
江敦雙介紹說,市民打開中央氣象臺的網站後,在天氣實況裡可以看到氣象雲圖,裡面有9個雲圖,市民可以看其中的衛星雲圖、大陸水汽雲圖、大陸區域紅外雲圖。「在衛星雲圖中,市民可以看到雲層的變化,雲層越厚的地方越容易發生降水,沒有雲層的地方意味著晴。」江敦雙介紹說,大陸水汽雲圖上有明顯的藍白點,藍色越深的點意味著降雨中心地帶降水量大,藍色淺的地方則是降水的邊緣,這樣市民可以輕易分辨出青島有沒有降水,降水在全國範圍內是一個什麼量級。「紅外雲圖是雲層反射太陽光形成的圖,越亮的地方意味著發生降水的可能性越大,越黑的地方意味著降雨的可能性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