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氣象愛好者:我也想做個看雲圖識天氣的「高手」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成成報導 「預報是怎麼做出來的?像我們普通人,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自己做預報嗎?」3月23日,家住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的陳大媽一大早和老伴來到了中國氣象局,在氣象局裡的觀測場裡,她一邊聽志願者講解觀測儀器的作用,一邊提出自己的疑問。
陳大媽告訴記者,有一次她在電視上看到氣象先生宋英傑的訪談節目,並對宋英傑講述的通過查看衛星雲圖做預報的事情留下了深刻影響。因此,今年的「3·23」她特地來到氣象局,想問問相關專家,作為普通市民,能否通過衛星雲圖來自己預報天氣。
記者發現,還有許多和陳大媽一樣對氣象十分感興趣的老人,在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的當天,特地來到中國氣象局參觀地面觀測場、中央氣象臺和華風影視大樓。
「我幾乎每天都收看天氣預報,因為這和咱們的生活和出行都緊密相關。」中國外文局退休職工石天民是世界氣象日的忠實「粉絲」,他年年都會過來參觀。他說自己不僅僅關注天氣的冷暖陰晴變化,還十分關注氣象科普知識,尤其是氣象和養生方面的小知識等。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石天民從包裡拿出一本厚厚的複印資料:「平時,我會去國家圖書館翻閱《中國氣象報》以及一些與天氣、氣象相關的報刊雜誌,並從上面摘錄一些對養生有好處的氣象知識。」他將自己從報刊上摘錄的氣象知識編輯成《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氣象·民俗·節氣》的資料,作為自己健康生活的參考。
在觀測場內,有一位老爺爺拉住了一名氣象志願者,一口氣問了許多問題。其中,問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好農業方面的氣象預報。
「天氣和農業的關係非常緊密,一個是氣溫,一個是降水,這兩個條件對農業的影響太大了!」這位關注農業氣象的老爺爺叫萬志臣,是吉林省農安縣校辦工業公司退休職工,曾經在該公司農業科擔任了多年的科長。
雖然已是76歲的高齡了,但萬志臣仍然堅持每天搜集氣象部門發布的風速、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並自己嘗試著做預報。他自稱是半個「氣象人」,因為當年在吉林工作時,為了能夠順利完成農業生產,他不得不鑽研天氣預報,並狠下了一番工夫。
「吉林那邊的玉米是一年一季的,因此每年的播種時節就十分重要。那時候,我總是密切關注天氣,並能準確地選擇合適播種時機,這都和我掌握的氣象知識分不開!」萬志臣說。現在,他希望國家能更加重視農業氣象服務,他認為只有用好了天氣預報信息和氣象服務,才能保證糧食的大豐收。
到氣象臺聽專家說預報
3月23日,參觀者湧進中央氣象臺一樓大廳,觀看科普PPT。史一卓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馮君 史一卓報導 3月23日,一撥又一撥的參觀者湧進中央氣象臺一樓大廳,認真觀看中央氣象臺專門製作的PPT,傾聽氣象專家的講解。
「挺新奇的。」來自中國農科院附小五年級的王子彤笑著說,「以前看到很多氣象災害預警符號,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沒有細想過什麼意思,現在知道了。」
在大廳裡,工作人員擺放了近100張椅子,這對於參觀者來說遠遠不夠。每放行一批參觀者,大家都飛跑著來找座位。大屏幕前擠滿了人,很多小朋友乾脆在最前面席地而坐,既省事,又看得清楚。
來自朝陽區的楊女士和丈夫、兒子一起來參觀,楊女士說,兒子還小,正在上幼兒園,但是已經表現出來對天氣現象的關注。聽北京電視臺說今天氣象部門有活動,她臨時調整了周末安排,一大早就來了。「講得很通俗,有大量圖片,孩子至少能聽懂一部分。」楊女士說。
中央氣象臺一樓大廳展區的負責人介紹說,針對參觀者的需求,講解員重點講解中央氣象臺的歷史變遷、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氣象預警信號種類和發布等,知識性和趣味性並重,受到大家的歡迎。
「1949年10月1日,在艱苦的條件下,中央氣象臺做出準確預報,保障了開國大典的順利舉行。60多年過去了,氣象人一直堅持『一年四季不放鬆、一次過程不放過』的理念,為老百姓做好氣象服務工作。預報不能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我們一定會付出百分之百努力,提高預報準確率!!」講解員的解說贏得現場一片掌聲。
「以前總想知道天氣預報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今天總算入門了。」來自北京市豐臺區74歲的退休老人關秀嶽今天很高興,感覺不虛此行。關大爺說,去年他的朋友就有來參觀的,自己因為有事沒能來,有點遺憾。「我一直都非常喜歡大氣科學方面的知識,以前不知道有這麼一個節日,現在知道了一定要過來。在華風、在中央氣象臺,我都認真在聽解說。因為太認真了,一起來的同伴和我走散了,我得趕緊找他們去。」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