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觀測現場 提供氣象數據

2020-12-03 貴陽新聞網

  圖為李光強在記錄地面溫度。

  1月29日早上8點,天還未大亮,貴陽氣象站觀測員李光強就來到基準氣候站的地面氣象觀測場,準備測量導線的結冰厚度。

  經過一夜的低溫凝凍,電線結冰架上的導線早就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李光強拿出一把遊標卡尺,仔細測量覆冰厚度,一邊讀數一邊把數據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地面氣象觀測記錄簿》上。

  「電線結冰架上的導線和外面輸電用的導線一樣粗,直徑都是26.8毫米,這是為了模擬在凝凍天氣下外界電線的結冰情況。」李光強說,經過反覆測量後,會把導線結冰厚度的數據通過氣象部門專用系統傳送到省氣象局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會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而估算到外界的結冰情況,這對電力部門進行電線除冰工作有很大幫助。

  據李光強介紹,平時每天要對導線結冰厚度進行三次測量,時間分別為8:00、14:00、20:00,近期受強冷空氣影響,我市出現較大範圍的凝凍天氣,1月24日,省氣象局下達地面氣象應急加密觀測的指令,根據指令,除常規的檢測外,每天23:00、2:00、5:00也要進行監測。「有次我深夜兩點去測量導線結冰厚度,手伸出半分鐘就凍僵了,但還是不能馬虎,必須仔細測量。」李光強說。

  當天14:00,李光強分別來到淺層地溫場和深層地溫場,對地表溫度和地下溫度進行測量。「淺層地溫每天要測量三次,深層地溫每天測量一次。地溫數據作為預測氣溫的其中一個基礎數據,也要傳送到省氣象局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會把地溫數據和其他影響氣溫的數據匯總在一起分析,從而做出氣溫的預判。」李光強說。

  在天氣預測中,風速、風向也是影響因素。近期受凝凍天氣影響,風塔上的風向風速傳感器常常會被冰雪覆蓋,為了不影響傳感器正常工作,55歲的李光強要爬上10餘米高的風塔為傳感器除冰。「由於風塔上的鐵架都是結了冰的,每次爬都感覺膽戰心驚,有時候一天還要爬三四次。但為了提供準確的氣象數據,再危險也是值得的。」李光強說。

  羅榮禕 石奎

  本報記者 彭剛剛 文/圖

(《堅守觀測現場 提供氣象數據》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

相關焦點

  •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過往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27年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本報訊 記者徐葉青、特約記者曹金平報導:5月15日,記者從海軍機關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動態質量評估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通訊員石巖 劉娜報導 5月12日,記者從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依託全球氣象數據質量實時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分析和評估,從數據完整性、數據正確性以及觀測值與模式背景場差異等多個維度
  • ...站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27年來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
    人民視覺本報北京5月17日電(記者倪光輝)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其中,該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北京世園會生態氣象展區亮點紛呈 提供氣象數據服務遊客
    北京世園會生態氣象展區亮點紛呈 提供氣象數據服務遊客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9日 09:03 A-A+ 、園藝與生活的關係,並在162天的展期裡,為世園會提供氣象監測和預警服務。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溼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27年來,通過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不斷升級換代。1988年建站安裝了從國外引進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997年對系統進行了升級更新。
  • 貴州空管分局氣象設備室開展東跑道自動氣象觀測設備現場培訓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諸淑香、向慶珍 報導:為了提升氣象設備機務人員的保障能力,貴州空管分局氣象設備室於2020年9月28日,邀請廠家工程師開展了東跑道自動氣象觀測設備現場培訓。董正洪/攝本次培訓,廠家工程師對新型號自動氣象觀測設備的工作原理、通訊方式、傳感器的清潔和校準、故障的排查和檢修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講解
  • 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同心合力成功實施首都機場自動氣象觀測系統...
    此次升級的運行切換,氣象中心主任甄廣炬、副主任馮向陽、紀委書記李曉斐全程指揮協調,安管室、設備室、觀測室、計算機室、預報室、情報室同心合力,密切配合,精準實施,大告成功。首都機場自觀系統主機新軟體是華北空管局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的一項,主機軟體的升級,旨在解決氣象行業規章規範的符合性要求,並使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自動氣象觀測系統的運行版本保持一致。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將採用數據文件傳輸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譚小華報導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將取消報文傳輸觀測資料方式,改用數據文件傳輸方式,這是12月8日記者從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工作總結研討會上獲悉的。
  • 告別人工,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聽他們講述氣象觀測變遷史
    他們就是氣象觀測員。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 月 1 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服務精細」要求提供有力支撐。應用衛星遙感、智能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著重要依據。上世紀,老一輩氣象觀測員靠筆、紙、電報機這「老三樣」,開啟了中國氣象事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開始發力。
  • 湖南省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入全面自動化
    賀煒 攝紅網時刻4月1日訊(記者 張興莎 通訊員 施佳馳 呂冠儒)3月31日晚上8點,湖南省氣象信息中心順利完成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業務運行省級傳輸流程切換工作,這標誌著湖南省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實現全面自動化,觀測資料傳輸流程全面優化,極大提升傳輸效率和傳輸時效。
  • 氣象局觀測工作側記
    這是武安國家氣象觀測站觀測員們共同的格言。地面氣象觀測工作較為枯燥單調,而對觀測員來說,觀測站就是「戰場」。工作人員每天按照既定程序巡查觀測、監測數據,觀測規範不允許遲報、漏報、錯報,值班員每分鐘都馬虎不得。監測的數據每五分鐘上傳一次;每個半點要巡查觀測場;每個整點要上傳監測數據,氣溫、溼度、降水、風速、能見度……等一系列氣象數據。
  •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分析:數據更多,你的天氣預報會更準
    而這種天氣預報水平的突飛猛進與近年來氣象觀測水平的進步也密切相關,人們研究天氣的基礎就是從地面氣象觀測開始的,可以說它是氣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但在以前,數據傳輸還不發達的年代,中國氣象觀測員們靠筆、紙、電報機等設備艱難的展開了氣象觀測事業,而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自動觀測正在迅速推進,部分站點開始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等觀測任務,數據採集傳輸和質量控制流程等信息化水平也迅速提升,我國氣象觀測水平正在迅速變化。
  • 內蒙古對氣象探測設備進行現場巡檢校準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3月27日, 內蒙古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分批次、由近及遠啟動了2020年全區地面氣象探測設備現場校準、天氣雷達巡檢標定、探空系統自巡查遠程技術指導工作。巡檢校準工作包括檢查各臺站探測設備運行環境及維護情況、備件管理情況,對蒸發傳感器、自動站採集器、降水天氣現象儀進行現場核查,對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進行測試、定標、維護、維修,對L波段探空雷達、應急接收系統、水電解制氫設備進行標定、維護、維修,與臺站保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
  • 2020年全球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促進觀測數據...
    全球性氣象監測體系——世界天氣監測網世界天氣監測網是世界氣象組織(WMO)籌劃和組建的全球性氣象業務體系,它綜合了191個會員國和會員地區運營的觀測系統、電信設施和數據處理與預報中心,以獲得為成員國提供氣象業務所需的氣象和地理信息。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越)記者今天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揭秘保障國慶活動 氣象觀測用上風雲四號氣象衛星
    北京市氣象局2日介紹,為保障此次國慶活動圓滿成功,北京市氣象局專門為慶祝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新建了6個風場觀測站,1部可以垂直觀測20米到800米低空風的低空雷射測風雷達,所有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回氣象服務指揮部。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
  • 氣象工程師20餘年堅守南沙 曾冒12級颱風觀測
    老李叫李文波,是南沙守備部隊氣象分隊工程師。他是第一批前往南沙工作的地方大學生幹部,也是迄今為止在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時間最長的戰士。  20多年來,他先後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時間97個月,而他跟妻子團聚的日子加到一起還不到3年;他帶領海洋氣象分隊官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140多萬組精確數據,卻記不住自己家裡的電話號碼。
  • 探秘「氣象大數據」
    由氣象觀測站觀測到的數據信息會首先在各省的氣象臺進行匯總,然後通過「質量控制」的環節,去掉或訂正某些由於觀測設備故障造成的錯誤數據,質量控制過程同樣也是由電腦程式自動實現的。完成初步的質量控制後,各省就利用FTP文件傳輸的方式,將該省該時刻全部觀測站點全部物理量數據打包為一個大文件,上傳到位於北京的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通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