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2020-11-30 中國軍網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過往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27年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

本報訊 記者徐葉青、特約記者曹金平報導:5月15日,記者從海軍機關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88年1月,我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氣象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氣象觀測站是我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主要任務是觀測南海海區風向、風速、氣溫、溼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種水文氣象要素。

該站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為天氣預報、熱帶海洋環境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中央電視臺每天播放的南沙天氣預報和海浪預報,主要就是依據該站提供的觀測資料。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目前由海軍與國家海洋局共同派人值班。為保障該觀測站的正常運行,27年來,海軍先後派出100餘批次、1000多名官兵值守,海洋氣象分隊多次被評為全軍氣象水文保障先進單位,多人被評為全軍優秀氣象水文工作者,湧現出一等功臣、「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李文波等一批先進典型。氣象工程師李永強為南海的海洋氣象觀測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解放軍報》2015年5月19日 01版)

相關焦點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溼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27年來,通過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不斷升級換代。1988年建站安裝了從國外引進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997年對系統進行了升級更新。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越)記者今天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站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27年來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
    其中,該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帕運帆賽期間,在奧帆賽場和周邊建設的浮標站、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觀測塔等觀測設施繼續投入運行,提供氣象預報服務;此外,市氣象局奧帆賽現場氣象服務專家原班人馬也再次進駐奧帆中心,憑藉著豐富的經驗為帕運帆賽提供全方位、更加精細的預報服務和形式、內容更加豐富的服務產品。按照奧帆賽模式提供氣象保障,現場工作組每天3次向賽事組委會提供5個浮標站逐時天氣預報和未來3天天氣展望。
  • 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實時觀測潮汐等海洋水文要素
    中國網6月8日訊 日前,記者從威海市海洋局了解到,6月2日,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高忠文主任一行來到威海小石島海洋觀測站,就海洋防災減災有關工作進行調研。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丕松陪同調研。調研組先後考察了小石島地波雷達站、氣象觀測場和水文觀測站。
  • 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報導 為加強對海洋特別是遠海的氣象監測工作,近日,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在福建漳州東山海域啟動。其間,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以下簡稱太陽能無人艇)進行了自動航行、自動探測、自動定位試驗。這也意味著遠洋自主氣象水文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 海軍南沙守備部隊海洋氣象分隊工程師李文波:鐵打的礁盤鐵打的兵
    郭承清攝  在遠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裡的南沙永暑礁上,有一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建立的74號海洋觀測站。這兒觀測到的氣象數據不但需要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參與了國際間交換共享。  李文波是這個觀測站氣象分隊的工程師。1985年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他參軍從事海洋測繪。1991年,南沙守備部隊組建後,他主動要求來到南沙,一幹就是21年。
  • 為氣象數據共享打call!氣象+水文,這才叫1+1>2
    對於每個人來說,氣象預報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關係到我們的出行。尤其是在惡劣天氣期間,及時準確的預警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很多損失,比如準確的氣象水文預測能為提前轉移人員、部署堤防搶險準備爭取更多的寶貴時間。
  • 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的研製
    摘要:針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以高性能單片執C8051F120為核心研製了一種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現場應用表明,其運行穩定可靠、維護管理簡單,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和應用前景。關鍵詞:海洋水文氣象;數據採集器;C8051F120;軟體設計 海洋數據採集器的基本任務是獲取氣溫、氣壓、潮位、水溫、波浪、海流等海洋要素信息,是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設備。
  • 湖北:共享氣象水文資料 共繪一張藍圖
    剛剛投入業務運行的「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為夏金精準捕捉這場降水提供了有力支撐,「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能夠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預警和預報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夏金說。「更加密集的雨量觀測站點資料共享使得降水資料更精細全面,提高了水庫水文預報精度,有效增加了洪水預報預見期,為防汛調度和蓄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丹江口大壩工作了20餘年的漢江集團調度中心高級工程師何佑生說,他認為雨量數據的共享在此次應對罕見秋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為海洋強國發展提供支持——天津氣象保障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紀實
    市氣象局派出專業預報服務人員趕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指揮中心,提供定點海洋氣象預報產品,每半小時更新一次海洋天氣實況、預報一次天氣發展趨勢,為現場指揮海上作業、引航拖航等工作提供一手資料。準確的預報、及時的服務,離不開海洋氣象業務能力建設的重要支撐。
  • 望海樓:關注海洋 各國應多幹正事
    根據聯合國規定,締約國大會負責選舉國際海洋法庭法官以及審議法庭的行政和財務事項,聯合國秘書長需提交報告。 從性質看,締約國大會是多邊平臺,本應集中精力討論《公約》相關事宜,但偏偏有個別國家不合時宜地幹擾議程。此次會議上,菲律賓代表就拿出南海問題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 在國際場合大造聲勢,是菲律賓攪亂南海的慣用伎倆。
  • 水文氣象大有可為
    無論是2003年「12·23」開縣井噴還是2004年「4·16」天原化工廠氯氣洩漏,固守常規氣象預報就無法滿足搶險現場的需要,因此重慶市氣象局積極開展了現場混合層高度、擴散條件等情況分析,在汙染氣象領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為搶險救災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實踐表明,根據社會需求開展氣象邊緣學科的研究與應用潛力巨大,今年,巫溪巖崩搶險氣象服務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的深化與推進。
  • 海南氣象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海南全省氣象防災減災會議上對海南氣象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建成覆蓋南海海域的大氣海洋綜合監測網,構建完善的災害預警防範體系,提高大氣海洋環境預測預報水平,擴大預警信息在南海區域的覆蓋面,提高其傳播能力,為南海經濟發展、海洋權益維護等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 首個自籌資金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落戶洋口港
    在南通海事局大力支持下,10月14日,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在南通洋口港投入使用,開始為洋口港海上施工及未來港口運營提供海洋氣象預測服務。      海洋監測浮標是一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手段,採用浮標觀測技術,可全天候、連續、定點觀測氣象、水文、水質等內容,並實時將數據傳輸到岸站。
  • 浙江水文氣象信息實現共享
    本報訊(記者 徐鶴群 通訊員 梅林蓉)浙江省水利廳、省氣象局近日籤署共享水文氣象信息數據合作備忘錄,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完善協調運行機制,進一步提高水文氣象預測預報技術水平,形成防災減災合力。  雙方合作主要包括共享未來降雨預報信息、共享水文氣象監測信息、建立傳輸專線及保障、建立常態化聯絡合作機制等四個方面。
  • 兩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數據共享助力長江防汛
    記者日前在武漢、宜昌等地採訪發現,面對複雜的氣候和嚴峻的形勢,湖北省氣象局啟用「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以下簡稱「一張圖」),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長江流域的防汛預警和預報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信息,成效顯著。
  • 海洋氣象水文探測無人艇完成自主航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近日,經改造後的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在廈門附近海域至臺灣海峽開展了一次海上探測試驗。此舉標誌著智能化海洋氣象探測的開始,也是氣象探測由近海向遠洋延伸的重要起點。  據悉,這是一次無人艇自主往返的航行,實現了海上探測的完全自動化,且航線偏差小於6米。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專家馬舒慶介紹,此次為第二期探測試驗,改進後的無人艇實現了其設計的全部功能,於試驗當天13時15分準確到達目標航點,其到達航點的偏差不到10米,隨即轉向180度返航。
  • 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 共和國的海洋足跡 | 灘涂上建起我國首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這艘無人艇主要用於海洋氣象觀測,是50多年來我國海洋氣象觀測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駕著一葉扁舟搞觀測,到建起有人值守的海上觀測平臺,再到如今的自控駕駛半潛式專用無人艇,我國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事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1968年10月,在江蘇呂四沿岸灘涂上,矗立起一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