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李文波(右)在南沙進行氣象觀測。 郭承清攝
在遠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裡的南沙永暑礁上,有一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建立的74號海洋觀測站。這兒觀測到的氣象數據不但需要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參與了國際間交換共享。
李文波是這個觀測站氣象分隊的工程師。1985年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他參軍從事海洋測繪。1991年,南沙守備部隊組建後,他主動要求來到南沙,一幹就是21年。截至今年4月,氣象分隊已累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數據140多萬組,創造了連續7000多天無差錯的紀錄。
選擇南沙
5月21日,記者在廣東湛江南沙守備部隊基地見到了李文波,不到一個月前,他才從永暑礁換防歸來。21年的守礁歲月,已在這位山東漢子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海洋專業人才奇缺,還未畢業的李文波已被國家海洋局和中科院青島海洋研究所等單位看中。可李文波卻毅然選擇了加入海軍來到永暑礁,只因為「當兵是從小的夢想」。
說起創業時的情景,李文波像是在講昨天發生的事。為了安裝海氣邊界層觀測系統,他帶領分隊官兵扛水泥、搬器材,通宵達旦摸索施工。「礁盤上施工,遇到的困難無法想像。」李文波說,「一錘下去虎口震得生疼,礁石上卻只留下一個小白點。」然而官兵們硬是靠一張說明書和一張照片,用雙手安裝起了那個高達數十米的龐然大物,並一次性驗收合格。
建站之初,氣象報表全靠人工填寫,既要精確無誤又要字跡工整,「每天那麼多組數據在眼前晃,稍不專注就會出錯。」後來,李文波買回一臺舊電腦,又四處求教,最終設計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氣象月報表程序,大大簡化了制表流程。
通過一茬茬官兵的不懈努力,觀測站硬體條件發生了質的改變,但仍然缺少一本教材。於是李文波每次上礁都帶上一摞厚厚的專業書籍,除了值班睡覺,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寫教材上。下礁回到基地,他又去廣東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及有關科研院所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功夫不負苦心人,2000年3月,經過兩年的潛心編撰,他完成了《海洋水文氣象觀測教材》。如今,這本書已成為了氣象分隊的寶典。
執著堅守
2009年8月的一次巡察中,李文波發現國家海洋局設在永暑礁的水準點地基出現裂紋。為了不影響南沙海區內潮汐表的準確性,他馬上帶領分隊官兵對水準點進行複測和校準,在近3海裡的距離上,每10米測一次。尋點、標示、記錄,一天下來,李文波雙腳上全是被礁石劃出的傷痕。
惡劣的天氣在南沙更是家常便飯。據介紹,風大的時候鋼製籃球架的柱子都曾攔腰折斷。而每到這種時候,李文波卻總是忘了自己的年齡和病痛,搶著出去測繪。
除了為國際國內提供觀測數據外,永暑海洋觀測站還要為周邊艦船提供氣象保證。20多年來,李文波把南沙所有水文氣象數據進行分類統計,並系統地總結了颱風、強冷空氣對南沙海區的影響,找到了多種氣象的生成發展規律。2005年12月底,強熱帶風暴肆虐南沙海域,海風已達9級,李文波馬上向領導建議,「風力還會加大,趕快通知附近漁船立即進港。」在守礁官兵的幫助下,在附近作業的兩艘漁船靠上礁盤碼頭,船上20多名漁民安全登礁。
21年來,李文波帶領氣象分隊創造了南海氣象史上十多項第一,創造了7000天氣象預報無差錯、140萬組數據精確無誤的紀錄,南沙74號觀測站也在國際海洋觀測領域脫穎而出。
「人最結實」
在南沙,什麼最結實?「人最結實。」南沙守備部隊的官兵告訴記者。「不鏽鋼的東西也要天天擦,還要上油,稍不仔細很快就長出一塊鏽斑,而且一會兒一個,一會兒一個,不多久就成了一堆爛鐵。」南沙巡防區守備三連指導員梁彥峰告訴記者。然而南沙守備官兵們以不變的信念在這裡守望著一個又一個春秋。在一茬接一茬守礁官兵中,李文波是上礁次數最多、守礁時間最長的。
堅守南沙,意味著放棄了獲得正常生活的機會,結婚剛5天,李文波就踏浪奔赴永暑礁。21年中,他值守永暑礁的時間加起來在8年以上,與妻子團聚的時間卻不足3年。
守礁21年,李文波有過很多次改行、調離、轉業的機會,可他卻像鋼釘一樣牢牢鉚在南沙礁盤上。當大學的同學們幫他策劃「後半生」的時候,李文波給同學們群發了一條簡訊:「我深愛著南沙這片藍色的國土,深愛著南沙的氣象事業。只要我穿一天軍裝就願意在南沙幹下去。」
2012年9月,李文波將第三十次上礁值守。「這次去多久?」記者問。「說不好,這要看工作需要。」說這話的時候,李文波的眼神十分淡定。(記者 張忱 通訊員 莫小亮 郭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