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啟動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報導 為加強對海洋特別是遠海的氣象監測工作,近日,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在福建漳州東山海域啟動。其間,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以下簡稱太陽能無人艇)進行了自動航行、自動探測、自動定位試驗。這也意味著遠洋自主氣象水文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太陽能無人艇正在海上進行探測。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了解到,這次試驗是一次從近岸走向遠海的準備性試驗,驗證了太陽能無人艇探測和航行的功能,獲取了改進此艇的寶貴技術資料。

  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太陽能無人艇能夠作為海洋氣象環境監測的專項保障和應急保障裝備,具有自動部署、自動探測、自動傳輸數據、自動回收的移動平臺,可以靈活、機動地在海洋上移動觀測,也可以部署到現有監測設施所不能及的指定海域,像錨系浮標一樣定點觀測,獲取氣象要素和海洋環境要素。

太陽能無人艇正在海上進行探測。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提供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總工程師馬舒慶說,太陽能無人艇的布設有利於及時掌握突發性天氣或海洋環境事件,為防災減災指揮調度、應急處置決策提供有價值的資料信息源。比如在颱風可能的路徑區域布設太陽能無人艇,監測颱風的變化和運動,獲取加密和特定的監測資料與信息。

  據悉,這項試驗分為準備、近岸試驗和遠岸試驗三個階段。無人艇自動控制系統可連續120小時工作。設在北京的通信控制中心,可通過衛星鏈路遠程操控無人艇、收集並顯示探測數據。

  試驗由廈門市氣象局、中科院大氣所、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漳州市氣象局共同進行。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海洋氣象水文探測無人艇完成自主航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近日,經改造後的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在廈門附近海域至臺灣海峽開展了一次海上探測試驗。數據顯示,此次試驗探測數據獲取率達92%,其獲得的氣溫、氣壓、海溫、風等數據與臺灣海峽附近的浮標探測數據基本吻合。此舉標誌著智能化海洋氣象探測的開始,也是氣象探測由近海向遠洋延伸的重要起點。  據悉,這是一次無人艇自主往返的航行,實現了海上探測的完全自動化,且航線偏差小於6米。
  • 我國太陽能無人艇首次接近探測颱風中心
    【我國太陽能無人艇首次接近探測颱風中心】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洋氣象觀測者-3」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前不久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8月初臨近海南島時,該所一艘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穿越了颱風中心,並提供大量寶貴的實時觀測數據。該無人艇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的颱風觀測項目組成部分。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
  • 中科院太陽能無人艇成功穿過2020年第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
    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該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MWO-3海上觀測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的颱風觀測項目(「海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科院太陽能無人艇成為颱風監測「哨兵」,成功穿過2020年第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
    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成於8月1日上午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世界第一,中國無人艇成功穿越風眼
    -3」MWO-3型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本月初成功穿越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颱風中心。 中科院大氣所無人艇項目首席科學家陳洪濱研究員介紹,MWO-3海上觀測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的颱風觀測項目(「海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成功穿過颱風「森拉克」中心,MWO-3獲取到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
  • 中科院無人艇首次穿越颱風中心,未來颱風能預測了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探測無人艇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最近成功穿過2020年3號颱風「森拉克」中心,從而獲取了颱風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的海洋氣象以及海洋要素數據。據悉,這是全球範圍內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成功探測颱風中心的案例
  • 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的研製
    摘要:針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以高性能單片執C8051F120為核心研製了一種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關鍵詞:海洋水文氣象;數據採集器;C8051F120;軟體設計 海洋數據採集器的基本任務是獲取氣溫、氣壓、潮位、水溫、波浪、海流等海洋要素信息,是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設備。
  • 「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首發亮相 可海事搜救
    「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 新華網廣州11月5日電(記者盧鑑)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洲)3日發布了近6米的「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雲洲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布的「雲洲海洋測量無人艇」,總長近6米,船體採用深V船型,航速最高可達28kn,動力系統採用油電混合的方式,續航能力大於300km,抗風浪最大等級為5級,可以搭載多種海洋探索設備進行協同工作。
  • 共和國的海洋足跡 | 灘涂上建起我國首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2019年第四期《大氣科學進展》的封面上,一艘明黃色半潛式無人艇航行在深藍色的海面。這艘無人艇主要用於海洋氣象觀測,是50多年來我國海洋氣象觀測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駕著一葉扁舟搞觀測,到建起有人值守的海上觀測平臺,再到如今的自控駕駛半潛式專用無人艇,我國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事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1968年10月,在江蘇呂四沿岸灘涂上,矗立起一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它的建成為海洋水文資料的完整掌握和收集提供了便利,也成為我國海上觀測平臺建設的典範。
  • 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提升颱風監測預報水平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劉毅、趙貝佳)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一架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
  • 無人機無人艇衛星追風車齊上陣 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科學試驗成功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唐碧報導10月13日,今年第16號颱風「浪卡」在海南省瓊海市沿海登陸。針對「浪卡」的生成發展,一場地海空天多平臺協同觀測颱風的科學試驗於12日至14日在南海中北部(瓊海附近)海域成功開展。
  • 百餘專家圍繞氣象水文海洋儀器核心技術突破展開交流
    11月19日至20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氣象水文海洋儀器分會2020年度學術交流會暨分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在浙江杭州召開。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的百餘名專家,圍繞氣象水文海洋儀器自主創新能力,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展開學術交流。
  • 神秘無人艇被衝上蘇格蘭海灘!原來美國人的新式間諜船長這樣
    據《大眾機械》網站2020年10月8日報導稱,一艘神秘的無人艇在蘇格蘭一個偏僻的島嶼上擱淺。文章稱,這艘無人艇很可能是美國製造的,並對某些部位進行了特別改裝。文章說,蘇格蘭提裡島(Tiree)海灘巡邏者在海灘上發現一艘神秘的船隻,並報告給當地海岸警衛隊。
  • 國產全球首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通過28項試驗 正式交付
    圖為在2018年第十二屆珠海航展上拍攝的國產全球首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海蜥蜴」順利通過了密性試驗、路基試驗、系泊試驗、傾斜試驗和航行試驗等5大類28個子項技戰術試驗項目。「海蜥蜴」是我國面向未來戰場和國際客戶需求研發的高端智能海洋防務裝備,標誌著我國智能海洋防務裝備科研水平邁入了世界先進水平。
  • 五個全軍性氣象水文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
    新華網南京3月30日電(馬勝偉、楊代陳)5個全軍性氣象水文研究中心日前在南京同時成立。這5個研究中心將重點加強在天氣監測預警、衛星遙感、大氣探測、海洋水文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為解放軍氣象水文理論研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打造新的平臺。   5個中心建立在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
  • 5G/4G超低功耗DTU/RTU海洋氣象監測的解決方案
    海洋氣象監測系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海洋氣象監測、預報的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海洋氣象監測設備。提升沿海氣象觀測能力,為準確監測和預報海上災害性天氣,尤其是熱帶氣旋的移動路徑、強度以及海上大風、海霧、強對流預報和相應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海洋氣象監測系統實現了海洋氣象立體監測、海洋氣象全天候監測、海洋氣象無人值守自動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