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專家圍繞氣象水文海洋儀器核心技術突破展開交流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11月19日至20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氣象水文海洋儀器分會2020年度學術交流會暨分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在浙江杭州召開。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的百餘名專家,圍繞氣象水文海洋儀器自主創新能力,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展開學術交流。

  會議特邀報告分享了海洋觀測領域的發展需求、大氣探測70年發展歷程的啟示,以及現代化建設和智慧城市對探測提出的新要求。與會專家還交流了氣象探測無人機、往返式智能探空系統、智能傳感器、海洋立體感知網等技術前沿和發展思路。此外,會議還開展了地方政府政策推介、產業沙龍、展覽交流等活動。

  氣象水文海洋儀器分會是氣象、水文、海洋三個系統廣大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技術溝通、新技術新產品展示的有效平臺。通過該平臺,更多企業與院校、科研單位緊密結合,調動各方科研人員積極性,在核心關鍵技術上進行研發和推廣。

  氣象水文海洋儀器分會理事長李柏表示,分會目的就是讓科研成果在企業充分轉化,讓企業的應用價值引導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的方向,本屆會議11個交流報告中有7個是儀器研發製造企業的,充分展示了企業在創新發展中的作用。

  當前,中國儀器企業不斷推動自主創新與關鍵技術突破,逐漸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不少企業堅持創新化、國產化、走出去的戰略,把中國製造的專業氣象水文等儀器與設備系統出口海外。

  會上,航天新氣象科技有限公司、中環天儀(天津)氣象儀器有限公司、杭州佐格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獲評分會40周年突出貢獻會員企業和單位。

  (作者:孫楠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的研製
    摘要:針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以高性能單片執C8051F120為核心研製了一種海洋水文氣象綜合數據採集器。關鍵詞:海洋水文氣象;數據採集器;C8051F120;軟體設計 海洋數據採集器的基本任務是獲取氣溫、氣壓、潮位、水溫、波浪、海流等海洋要素信息,是海洋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設備。
  • 監測氣象水文多手段 帕運帆賽水文氣象預報精準
    本報訊 帕運帆賽期間,我市加強了賽場海洋水文、水質檢測和氣象預報系統,向各運動隊和運動員及時提供了賽場水文氣象預報,為確保帕運帆賽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帕運帆賽期間,在奧帆賽場和周邊建設的浮標站、自動氣象站、梯度風觀測塔等觀測設施繼續投入運行,提供氣象預報服務;此外,市氣象局奧帆賽現場氣象服務專家原班人馬也再次進駐奧帆中心,憑藉著豐富的經驗為帕運帆賽提供全方位、更加精細的預報服務和形式、內容更加豐富的服務產品。按照奧帆賽模式提供氣象保障,現場工作組每天3次向賽事組委會提供5個浮標站逐時天氣預報和未來3天天氣展望。
  • ...中心油補資金組織實施漁業災害預警報能力建設項目海洋水文氣象...
    月30 日就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信息中心油補資金組織實施漁業災害預警報能力建設項目海洋水文氣象儀器設備採購(441300-201709-002-0059)採用公開招標進行採購。現就本次採購的中標(成交)結果公告如下:一、採購項目編號:441300-201709-002-0059二、採購項目名稱: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信息中心油補資金組織實施漁業災害預警報能力建設項目海洋水文氣象儀器設備採購三、採購項目預算金額(元):3,300,000
  • 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報導 為加強對海洋特別是遠海的氣象監測工作,近日,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在福建漳州東山海域啟動。其間,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以下簡稱太陽能無人艇)進行了自動航行、自動探測、自動定位試驗。這也意味著遠洋自主氣象水文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 【科研院所】『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的數據顯示,海洋災害對我國沿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十年間降低了數百億元,這其中浮標組成的監測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儀所研製的浮標每天向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提供數萬組海洋水文氣象數據,為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寶貴資料。
  • 海洋氣象水文探測無人艇完成自主航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近日,經改造後的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在廈門附近海域至臺灣海峽開展了一次海上探測試驗。此舉標誌著智能化海洋氣象探測的開始,也是氣象探測由近海向遠洋延伸的重要起點。  據悉,這是一次無人艇自主往返的航行,實現了海上探測的完全自動化,且航線偏差小於6米。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專家馬舒慶介紹,此次為第二期探測試驗,改進後的無人艇實現了其設計的全部功能,於試驗當天13時15分準確到達目標航點,其到達航點的偏差不到10米,隨即轉向180度返航。
  •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27年取得觀測數據500多萬條本報訊 記者徐葉青、特約記者曹金平報導:5月15日,記者從海軍機關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 兩岸航海技術與海洋工程研討會舉行 專家交流最新成果
    廈門網訊(通訊員 林嫦娥 蘇文土 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6月9日至10日,由中國航海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等單位與集美大學聯合主辦的2018海峽兩岸航海技術與海洋工程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 首個自籌資金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落戶洋口港
    在南通海事局大力支持下,10月14日,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在南通洋口港投入使用,開始為洋口港海上施工及未來港口運營提供海洋氣象預測服務。      海洋監測浮標是一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手段,採用浮標觀測技術,可全天候、連續、定點觀測氣象、水文、水質等內容,並實時將數據傳輸到岸站。
  • 國內外50餘知名專家聚首南信大研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水文...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冰 通訊員戰子秋報導  5月9日至10日,南信大水文氣象學院主辦召開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水文氣象事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水文氣象事件頻發的原因探討、估算及預測」。
  • 五個全軍性氣象水文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
    新華網南京3月30日電(馬勝偉、楊代陳)5個全軍性氣象水文研究中心日前在南京同時成立。這5個研究中心將重點加強在天氣監測預警、衛星遙感、大氣探測、海洋水文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為解放軍氣象水文理論研究、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打造新的平臺。   5個中心建立在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1988年1月,中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中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中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
  • 水文氣象大有可為
    但當今社會對氣象的需求並不僅限於此,特別是在突發緊急情況時,往往突破了氣象本身「傳統」的含義。重慶氣象部門歷經多次緊急重大情況的現場搶險工作,應急氣象服務日益規範也趨於成熟,但每次突發狀況都無法預料,都會出現新的難題。
  • 第七屆Oi China上海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覽會今日開幕,200餘...
    與此同時,Oi China作為中國海洋科技的盛會,得到了包括水下技術學會(SUT)、美國海洋技術協會(MTS)、海事專家(IMarEST)、國際水文聯合會 (IFHS)、國際海事承包商協會 (IMCA) 和英國海事產業總會(SMI)等眾多國際組織的支持。
  • 國內外海洋氣象組織及其現狀簡介
    在學術研究組織中,中國海洋學會下設了24個分會或委員會,其中包括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海氣相互作用專業委員會,與海洋氣象學內容相關。國家海洋局的局屬單位中,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海洋預報》更多關注海洋氣象學研究論文,其他海洋科學期刊也刊登海洋氣象學論文。
  • 黃河河源區水文氣象自動化遙測系統開發成功
    新華社鄭州1月28日電(記者林嵬)記者從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黃河河源區水文自動化遙測系統開發獲得成功,該系統實現衛星地面站和網際網路技術一體化運用,在黃河河源區實現了水位、雨(雪)量、氣溫等水文氣象要素的長期、穩定、可靠的採集、傳輸、處理,在國內尚屬首例。    黃河河源區自然環境惡劣,對儀器設備和技術能力要求都極為苛刻。
  • 【中國夢·踐行者】專注精密海洋儀器研發 她讓多項自主核心技術...
    這些儀器有的似透明玻璃匣子,有的像「金屬飲水機」,還有的形如鋼鐵八爪魚,從硬體研發、軟體編寫到樣機組裝調試,都由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女研究員李彩和她的研究團隊完成。其中水體體散射特性快速剖面測量技術、海水營養鹽高靈敏度分析技術、水下光學儀器及視頻攝像窗口防汙染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核心技術突破了國外壟斷。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越)記者今天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拓展業務強化影響與技術輻射-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 3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圍繞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需求,著眼全球著力區域積極拓展全球業務,形成統籌協調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同時,制約大灣區氣象發展的智能預報核心技術問題仍較為突出,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預報核心技術亟待新的突破。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能力有待提升,以滿足大灣區建設對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的新需求及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挑戰。大灣區氣象資源整合難度較大,氣象數據供給能力和價值挖掘能力不足,跨部門、跨產業融合應用效益尚未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