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颱風?我國科學家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未來或將可以精準預測
前言:自然災害對於人類的破壞歷是巨大的,不管是地震海嘯還是洪水颱風,因為其不可預測性,災害來臨的時候其瞬間的破壞力讓人類難以招架。如果人類能夠在自然災害來臨之前提前預知災害的信息,做出相應的應對,那麼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小颱風對於人類的破壞。如何精準預測各類自然災害一直是科學家努力突破的科學難題,如今,在預測颱風領域內,我國再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由於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每年夏天都會遭遇颱風的襲擊。據悉,我國每年都會經歷7個左右的颱風,每年因為颱風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農作物被毀、人員傷亡、房屋被毀、經濟損失都是颱風帶來的嚴重後果。颱風中心瞬間的強勁風力可達每秒84米,相當於17級風力。所以,如何提前預知颱風並且做出相應的預防保護措施才是根本。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探測無人艇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最近成功穿過2020年3號颱風「森拉克」中心,從而獲取了颱風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的海洋氣象以及海洋要素數據。這些數據如果不接近颱風中心是無法獲取的,而無人艇所獲得的的這些關鍵數據為未來中國提前預防和預警颱風提供了大量的寶貴數據。而這些數據是傳統觀測手段無法直接獲取的,而這次數據的傳輸也用到了我們剛剛組網成功的北鬥衛星。
據悉,這是全球範圍內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成功探測颱風中心的案例。
更重要的是,無人艇檢測到的數據通過北鬥衛星第一時間傳輸到了颱風預警中心,為颱風的預警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傳統的海洋浮標的探測相比,太陽能半潛式無人艇能夠及時應變以及改變航向,並在第一時間達到最優的位置來觀測颱風,並獲取第一手數據來源,從而短時間內做出預警與防範。而無人艇觀測颱風也是全球目前最具優勢的觀測手段。
不僅如此,無人艇成功探測颱風中心,不僅為颱風、熱帶低壓和大霧等洋面天氣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提供了實時數據支撐,而且為全球海洋氣象數值模式提供了寶貴的實測資料。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該觀測手段將會被用於對外建設中,從而豐富中國在海上氣象資料,從而建立海洋氣象資料庫,造福人類。人類可以通過精準的數據來提前預防颱風的破壞,將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