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次!中科院自主研發「觀測者-3」成功穿越「森拉克」中心

2020-08-07 大國新科技


國際首次!中科院自主研發「觀測者-3」成功穿越「森拉克」中心

要問現在地球上什麼最可怕,那肯定就是自然災害了,例如洪水,火山爆發,地震,海嘯,颱風等等,而如今又到了颱風季,颱風那強勁的風力,如果發展的規模足夠大,那麼整個城市都有可能會遭殃,而中國就深受颱風的毒害,根據資料顯示,中國歷史上造成損失最大的颱風是2019年的1909號颱風「利奇馬」。

據悉,此次強颱風直接造成了中國的經濟損失高達653億元左右,那麼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強的颱風是誰呢?根據有記載以來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強的颱風是1979年的泰培,據介紹該颱風的中心風力達到了恐怖的每秒84米,相當於17級颱風,該颱風風速的最高強度為305公裡每小時,在此強度下泰培的風場直徑為2220公裡。該颱風當年在日本登陸,造成了日本將近三萬人受災,無數的房屋被毀,政府的損失更是高達數百億美元,從以上兩個數據,大家見識到了颱風的厲害了嗎?那麼既然咱們知道了颱風的厲害,那麼咱們肯定就得想辦法去預防颱風,最起碼得在颱風到來之前做好保護措施,以此來讓損失降到最低。

國際首次!中科院自主研發「觀測者-3」成功穿越「森拉克」中心

中新網8月6日報導稱,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洋氣象觀測者-3」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在8月初成功穿過了2020年的三號颱風「森拉克」的中心,據悉,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並探測颱風中心。

根據介紹,此次接近颱風中心「觀測者-3」獲得了,颱風在發展過程中的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以及海洋要素的詳細資料和數據,這些資料和數據非常寶貴,在未來中國將可以利用這些數據,為颱風的預防和預警提供數據支撐,這是傳統觀測手段所無法提供的,據悉,此次的數據傳輸用上了中國的北鬥衛星。

國際首次!中科院自主研發「觀測者-3」成功穿越「森拉克」中心

並為中國氣象局提供了時間解析度高達一分鐘的實時觀測數據,根據研究人員介紹,相比傳統的利用海洋浮標的觀測方式,中國的無人艇能夠及時應變和改動航行觀測,並在第一時間內到達最優的位置以此來方便獲取颱風的實時觀測數據,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這將是最具優勢的觀測手段。

未來該觀測手段將會服務於中國的對外建設,這將全面豐富中國在海上的氣象觀測資料,並且未來還可以為全球海洋氣象數值模式提供寶貴的實時測量資料,可以說中國的研究未來將會造福全人類,人們將可以預防和預警颱風,在颱風到來之前人們就可以將「防禦工事」做到最大化。而且還經過北鬥助力,說不定在未來北鬥的用處將會更多,比如對其他自然災害的數據傳輸和預警。(豆豆)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太陽能無人艇成功穿過2020年第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
    無人艇成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該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MWO-3海上觀測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的颱風觀測項目(「海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科院太陽能無人艇成為颱風監測「哨兵」,成功穿過2020年第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
    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成於8月1日上午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世界第一,中國無人艇成功穿越風眼
    北京8月5日電(記者孫子發)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型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本月初成功穿越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颱風中心。
  • 國際首次!中科院無人艇首次穿越颱風中心,未來颱風能預測了
    我國科學家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未來或將可以精準預測前言:自然災害對於人類的破壞歷是巨大的,不管是地震海嘯還是洪水颱風,因為其不可預測性,災害來臨的時候其瞬間的破壞力讓人類難以招架。-3(MWO-3)最近成功穿過2020年3號颱風「森拉克」中心,從而獲取了颱風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的海洋氣象以及海洋要素數據。
  • 我國太陽能無人艇首次接近探測颱風中心
    【我國太陽能無人艇首次接近探測颱風中心】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洋氣象觀測者-3」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前不久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中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煤首次跨洋飛行圓滿成功
    這標誌著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1號生物航煤首次跨洋商業載客飛行取得圓滿成功。這是繼2013 年技術驗證試飛、2015年國內商業航班首次應用飛行之後的又一創舉,表明我國生物航煤自主研發生產技術更加成熟,是中國石化攜手民航業落實中央「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成果,對我國生物質能源研發應用和綠色航空具有重要意義。
  • 翼龍-10完成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任務
    央視新聞聯播播發消息: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成功。8月2日,中國氣象局聯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海南省氣象局等12家單位,利用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翼龍-10無人機進行了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
  • 榕城區3項目成功籤約中科院
    18日,榕城區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院地企科研合作項目籤約儀式舉行,雙方成功籤約3個科研項目。此次合作是榕城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又一新舉措,將有力推動院地科技合作。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 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提升颱風監測預報水平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劉毅、趙貝佳)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一架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
  • 首次實驗成功
    8月2日,中國氣象局聯合12個單位進行了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羅聖茗 攝8月2日下午,搭載著觀測設備的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騰空而起,升至1萬米高空後,成功下投30枚探空儀,與毫米波雷達一起完成了對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外圍雲系的CT式掃描,觀測數據實時傳送回地面指揮系統。此次無人機與風雲氣象衛星、無人船等多種探測手段形成了立體觀測,為颱風「森拉克」中心位置確定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 航天科工探空系統成功完成颱風森拉克「CT式掃描」
    8月2日,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在中國氣象局的組織與指導下取得圓滿成功。一架高空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將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航天新氣象公司研製的機載下投式探空系統帶入目標空域的指定高度,在一萬米高空完成30餘枚下投式北鬥探空儀的投放,對今年三號颱風「森拉克
  • 這套中國自主研發的設備首次亮相青島海科展,再次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
    9月22日上午,2020(第五屆)青島海洋科技國際展覽會在青島藍谷開幕,500餘家涉海科研院所、高效、企業紛紛攜海洋科技領域最新科技研發成果亮相青島海科展。由中科院聲學所與南京銳聲聯合研製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在本次展會上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完全國產的深海低噪聲毛髮阻尼陣列,系海洋探測領域的關鍵「卡脖子」裝備,此前只有某先進國家有能力設計製造。
  • 太鋼自主研發產品再登「人造太陽」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海濱)記者日前從中國核聚變研究基地獲悉:太鋼自主研發生產的不鏽鋼擠壓件各項指標滿足ITER計劃合同要求,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這是繼核聚變銅+不鏽鋼複合板產品之後,太鋼自主研發生產的又一系列產品應用於ITER計劃。  「ITER」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英文縮寫,被人們習慣地稱為「人造太陽」。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研發成功,但有人卻不看好,這是為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子暘與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劉前合作,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新型5nm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這種方法有別於傳統的縮短雷射波長或增大數值孔徑的技術路徑,打破了傳統雷射直寫技術中受體材料為有機光刻膠的限制,可使用多種受體材料,擴展了雷射直寫的應用場景。
  • 太陽能無人艇穿過颱風中心 成颱風監測新「哨兵」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8月初臨近海南島時,該所一艘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穿越了颱風中心,並提供大量寶貴的實時觀測數據。該無人艇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牽頭的颱風觀測項目組成部分。
  • 【行業新聞】中科院報告: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正處於測繪仿製向自主研發的轉型階段
    近年來,世界各航天強國通過成功實施多項任務,在深空探測的各個領域均獲得了多項重大突破,使人類對太陽系乃至宇宙的認知得到極大提升。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薛長斌、鄒永廖、賈瑛卓等認為,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已證明中國完全具備深入開展深空探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