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新網北京4月8日電從科學出版社獲悉,中國科學院系列年度報告《2019科學發展報告》《2019高技術發展報告》近期已正式出版發行。以「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為主題的《2019高技術發展報告》提出,中國在取得探月工程的突出成果基礎上,需要適時開展對太陽系主要天體的探測,加快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
《2019科學發展報告》已出版發行。
該報告指出,月球與深空探測是21世紀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和熱點,關係到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資源,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世界各航天強國通過成功實施多項任務,在深空探測的各個領域均獲得了多項重大突破,使人類對太陽系乃至宇宙的認知得到極大提升。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薛長斌、鄒永廖、賈瑛卓等認為,探月工程的成功實施,已證明中國完全具備深入開展深空探測的能力。中國將把系統探測月球、小行星和木星、火星作為優先發展方向,開發輕量化、小型化、集成化、功能多樣的有效載荷,研究新的探測方法,同時適時開展對太陽系主要天體的探測,可以使中國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等領域,加速實現從跟蹤研究向自主創新、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轉變。
中科院《高技術發展報告》2000年起開始推出,全面關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和能源技術」「航空航天和海洋技術」四大領域,每4年輪流聚焦一個領域。《2019高技術發展報告》提出的主要觀點還包括以下多方面內容:
航空製造技術呈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正處於測繪仿製向自主研發的轉型階段;中國應立足國情,紮實提升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研究水平;中國需重點推進北鬥全球信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中國南海深水區油氣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中國商用飛機已從艱難初創期進入成長期;中國商業微小衛星產業取得較大進展;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實現全方位發展;中國航空太空飛行器及設備製造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但國際競爭力仍有待提升等。
中科院《2019科學發展報告》是該系列報告的第22部,主要內容有:分析太陽系邊際探測的重大科學問題、量子計算、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精神疾病腸道微生物組、超快超強雷射、定向進化和噬菌體展示技術、癌症免疫療法等多個科學前沿方向的研究進展;綜述基礎前沿、人口健康與醫藥、生物、農業、環境、地球、海洋、空間、信息、能源、材料製造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主要科技領域國際研究進展及戰略規劃布局;介紹2018年中國科學家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等。
相關閱讀:
【行業動態】麒麟科創園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籤署南京未來能源研究院共建協議
【行業動態】中國航發與中國科學院籤署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戰略合作協議
【行業新聞】中科院儀器裝備研製項目「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複雜異型孔加工系統」通過技術驗收
來源:中國新聞網
(歡迎加小編微信號:gtc6000;QQ群:603094810;資料都存在QQ群文件夾中)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本公眾號原創或網絡轉載,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跟我們聯繫!轉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