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2020-11-26 儀器信息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上。

  深海熱液系統作為20世紀地球科學重大發現,溝通了不同圈層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近年來,高溫熱液噴口流體理化性質及其對大洋環境影響已成為熱液活動新的研究熱點。溫度、壓力變化以及海水混入的影響會明顯改變熱液噴口流體的化學成分或濃度,儘管科學家使用保真取樣方法進行實驗室分析取得了較為貼近的數據,但由於取樣方法的限制而一直無法獲取高溫熱液噴口內流體的準確樣本,造成分析數據與實際仍有明顯差異。研究團隊攻克了光學鏡頭耐高溫和高濃度顆粒附著對光學系統的影響等國際技術難題,成功研製了國際首臺耐高溫(450℃)的熱液流體拉曼光譜探針-RiP(Xin Zhang et al., DSR-I, 2017)。該系統自2015年以來依託「科學」號科考船和「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對馬努斯熱液區、衝繩海槽熱液區的高溫熱液噴口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探測,採集到大量原位光譜數據。

  該研究基於2016年「科學」號熱液冷泉綜合航次獲得的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三個高溫熱液噴口流體的原位拉曼光譜(最高273℃),結合實驗室內大量高溫模擬實驗建立的CO2、SO42-的拉曼光譜定量分析模型(Lianfu Li, Xin Zhang*, et al.,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8; Shichuan Xi, Xin Zhang*, et al.,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8),成功確定了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噴口流體中CO2、SO42-的濃度 (Lianfu Li, Xin Zhang*, et al., G-cubed, 2018) 。研究發現,硫酸根含量作為海水混入程度的指標,在所測高溫熱液流體中的含量幾乎為零,證明原位拉曼探測系統採集的熱液流體中並未發生海水混入,即所測樣本代表原始的熱液流體噴出物。通過對比ROV在同一熱液噴口保壓取樣方法測量的二氧化碳濃度發現,原位測量的濃度可高出保壓取樣實驗室測試濃度的三倍以上。基於該成果可以認為熱液活動對全球碳循環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很有可能被大大低估。該研究對於推動原位光譜探測技術在深海極端環境下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重新認識熱液活動對全球海洋環境的影響。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的資助。博士研究生李連福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張鑫為通訊作者。

原位拉曼光譜數據獲得的二氧化碳、硫酸根離子濃度數據與傳統保壓方式獲得的數據對比

  (紅色符號代表二氧化碳,黑色符號代表硫酸根)

  刊物封面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海洋所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
    在「科學」號科考船的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1400 m)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C,進而使用RiP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發現深海超臨界二氧化碳
  • 中科院:我國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8日電(廖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該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於近日首次在西太平洋一處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深海雷射拉曼探針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我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科技前沿】本報青島5月10日電(記者劉豔傑、朱楠)近日,《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發表的封面文章《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
    原位拉曼光譜數據 研究人員通過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採集到多條倒置湖內流體的拉曼光譜。水在氣態、液態、固態下的拉曼光譜形態有明顯的區別,在氣態條件下水分子的OH伸縮振動譜帶的形態非常尖銳,而此次倒置湖內流體的拉曼光譜也表現為這一特徵(圖3)。
  • 我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為生命起源提供新啟示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青島5月10日電(記者劉豔傑、朱楠)近日,《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發表的封面文章《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八
    高溫熱液流體拉曼光譜原位探測深海是地球上最後未被人類全面系統感知和利用的地理空間,充滿許多科學之謎,也蘊藏著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各種戰略資源和能源,成為國際海洋科技發展的熱點和焦點。中心聚焦海山、熱液及冷泉典型深海系統,以深海生態系統作為突破口理解生命起源、物種進化等重大科學問題,致力於開展深海極端環境地質過程-水文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的綜合性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海洋地質,板塊俯衝造成的海底熱液、冷泉研究;二是海洋生物,在深海極端環境下生物的演化與生命過程研究;三是深海研究技術設備研發,包括傳感器、取樣器、海底原位觀測設備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技術取得新突破
    據新華社青島8月4日電 (記者張旭東)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在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方面取得新突破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正式發表。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日前,為了踐行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方針,《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2020年第一期在國內率先推出了「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 據悉,「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集中探討了近期海洋光學在深海原位探測、分析深海成份、探測海洋浮遊藻類群落、藻類絮凝過程監測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虎嗅網
    圖1 「發現」號ROV拍攝的倒置湖仰視圖研究人員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原位拉曼光譜數據研究人員通過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採集到多條倒置湖內流體的拉曼光譜。水在氣態、液態、固態下的拉曼光譜形態有明顯的區別,在氣態條件下水分子的OH伸縮振動譜帶的形態非常尖銳,而此次倒置湖內流體的拉曼光譜也表現為這一特徵。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5月29日消息,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了解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是我國首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深遠海探測與研究能力的 4 000 噸級綜合科考船;定員 80 人,續航力 15 000 海裡,自持力 60 天,DP-1 動力定位,可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其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範圍涵蓋全球 99.2% 的海域。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張鑫說,「近些年隨著深海原位觀測技術的提高,特別是深海雷射原位拉曼光譜測量技術的問世,使得可以在不改變被測物溫壓狀態的情況下,完成對被測物組分和結構的測量,這才得以在深海觀測到自然狀態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孫衛東表示,正是由於在相關深海原位觀測技術方面的進步,超臨界二氧化碳才有被探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