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虎嗅網

2020-12-07 虎嗅APP


水是什麼樣的?


它是碧波蕩漾的大海,是寒氣逼人的冰塊,還是嫋嫋升起的水蒸氣……


水蒸氣是看不到的,圖上看到的白霧是水蒸氣液化所形成的(圖片來源:veer圖庫)


水的相態受控於其所處的溫度、壓力條件,比如在一個大氣壓下,純水在100℃將轉變為氣態水。但是,如果說「在冰冷的海底有氣態水」,這裡面的每個字和詞都不難,但連起來,卻讓人有些困惑。提到氣態水時似乎總離不開一個「熱」字,液體在較高氣壓下沸點會上升,在深海海底高壓的環境下,海水的氣化溫度可達幾百攝氏度,在深海裡真的有氣態水嗎?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深海裡的氣態水,溫度高達383.3℃


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深海中的氣態水的?其實這是去探測深海熱液系統時「無意」中的發現。


深海熱液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礦產和基因資源,更是被認為與生命起源相關,一直備受科學界關注。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了奇妙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


圖1 「發現」號ROV拍攝的倒置湖仰視圖


研究人員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拉曼光譜的測量結果表明,該區域倒置湖內水體呈現「三明治」式分層結構,從頂部至底部依次為高溫蒸汽相、熱液流體與海水混合相以及底層的正常海水相。


溫度測量數據表明倒置湖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已經超出了該區域水深條件的相分離的溫度,進一步驗證了拉曼光譜的測量結果,倒置湖內頂部為氣態水並混有CO2、CH4、H2S等氣體組分。


氣態水也看不見,怎麼確定的?


我們都知道水蒸氣是看不到的,那麼怎麼確定研究人員在深海裡發現的是氣態水呢?


此次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主要有以下四點:


1. 溫度數據


這是最直接的證據。判斷流體相態最主要的參數就是溫度和壓力,當流體所的溫度超出其所處環境壓力下的氣化溫度時,液態必然會向氣態轉化。研究人員測得流體的最高溫度已經超過了該水深條件下海水的氣化溫度。


後續的實驗室分析表明倒置湖內流體的鹽度要比海水低得多。鹽度正是控制流體氣化溫度的重要參數,流體的氣化溫度隨鹽度的增加而升高,也就是說倒置湖內流體在該水深下的氣化溫度比海水的更低,而當前所測量的倒置湖內流體的最高溫度遠超低鹽度流體的氣化溫度。


圖2 熱液溫度探針採集的溫度數據


2. 原位拉曼光譜數據


研究人員通過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採集到多條倒置湖內流體的拉曼光譜。水在氣態、液態、固態下的拉曼光譜形態有明顯的區別,在氣態條件下水分子的OH伸縮振動譜帶的形態非常尖銳,而此次倒置湖內流體的拉曼光譜也表現為這一特徵。


圖3 RiP系統採集的拉曼光譜數據


3. 保壓流體數據


本次研究人員不僅對該區域的流體進行了原位綜合探測,還利用自主研發的保壓流體取樣技術對倒置湖內的流體進行了保壓取樣。研究人員從採樣質量最好的一瓶保壓流體樣品中分離出大約400毫升氣體組分和20毫升的流體組分。


保壓鋼瓶的體積為150毫升,從鋼瓶中本應分出的流體體積約在一百餘毫升,卻為何分離出如此之少的流體呢?這主要是因為常溫下熱液流體的密度約為1克/毫升,而380℃左右的氣態水的密度則小於0.2克/毫升,流體在常溫和高溫下的巨大差異造成從保壓流體取樣器中分離的流體如此之少。


4. 直接觀測


從視頻畫面上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倒置湖鏡面,這是由倒置湖內外巨大的密度差異引起的全反射現象所造成的。通過下圖可以直觀的了解倒置湖鏡面形成的機制,倒置湖內外巨大的密度差異也驗證了氣態水的存在


圖4 倒置湖鏡面全反射的形成機制


圖5 倒置湖「蘑菇型」構造的形成模型


深海裡的氣態水為什麼能夠存在?


氣態水能夠在該區域的海底之上存留,得益於該區域獨特的「蘑菇型」熱液煙囪構造。 


海底熱液區域是海底一種典型的極端環境,主要由噴口流體和海底下的流體組成。噴口流體普遍高溫,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海底「黑煙囪」,但也會有中低溫。流體主要由水組成,還含有其他多種化學成分,如Li、Na、K、Rb、Fe、Mn、Cu、Pb、Zn、Cl等元素。


「黑煙囪」長啥樣↓↓↓


相分離作用是深海熱液系統流體組分發生分離的過程。當流體的溫度超過其所處壓力下兩相分離溫度時,低密度、低鹽度、富氣體組分的氣相將與滷水相分離。但由於氣相在上升並噴出海底的過程中,溫度快速降低,使得蒸汽相無法在海底之上保持。


「蘑菇型」煙囪結構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體系,將過熱的高溫流體與周圍低溫海水隔離。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在氣態水上面覆蓋著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不會上升。


高溫熱液噴發物通過倒置湖的鏡面向海水緩慢擴散,這種特殊的噴發模式有利於熱液硫化物在煙囪邊緣沉澱,從而減弱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金屬元素的溶解與運移受到流體密度的控制,因此低密度氣相和超臨界相熱液噴發系統在元素分配和硫化物礦化過程上與常規熱液系統有明顯差異。


能發現深海裡的「湖」靠的是什麼?


低密度氣相熱液噴發系統並非首次被發現,早在幾年前溫度高達464℃的超臨界熱液噴發系統就在大西洋中脊被發現,但之前開展研究困難很大:主要依靠溫度探針和保壓流體取樣的方式,難以做到原位探測;由於此類熱液噴發系統噴發十分劇烈,採集到海水混染較少的保壓流體樣品十分困難,同時保壓取樣技術僅能保持流體樣品的壓力,無法維持其溫度,因此無法保持樣品的特殊相態。


而深海原位拉曼光譜測量技術可以在不改變被測物狀態和所處環境的條件下獲取被測物的相態、組分和含量信息,非常適宜於此類超高溫熱液噴發系統的測量。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正是依託於「發現」號ROV攜帶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該系統特製的熱液探針可以直接插入到超高溫的熱液噴口,不僅可以獲取到熱液流體中各組分的含量信息,還可以識別熱液噴發物的相態,為研究熱液噴發系統提供準確的流體參數信息。



視頻中展示了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和保壓流體取樣器對倒置湖內流體進行探測的過程,研究人員將探針近乎垂直的插入到倒置湖內,通過控制探頭的插入深度獲取不同層位流體的數據。從視頻中可以看出「發現」號ROV的所有操作都是在懸停條件下進行,由於底層流的影響,操作難度極大,但是它們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展望


當前,超臨界相與氣相熱液噴發系統僅在洋中脊熱液區被觀測到,此次在弧後熱液區觀測到的氣相熱液噴發系統與洋中脊的超臨界相與氣相的噴發系統相比,具備更加穩定的噴發條件。


圖6 全球已探明的活動熱液區分布以及具有相似結構的熱液區位置


對此類氣相熱液噴發系統的原位探測,有助於揭示此類低密度氣相熱液噴發系統的熱液硫化物礦化過程以及對深海環境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
    但是,如果說「在冰冷的海底有氣態水」,這裡面的每個字和詞都不難,但連起來,卻讓人有些困惑。提到氣態水時似乎總離不開一個「熱」字,液體在較高氣壓下沸點會上升,在深海海底高壓的環境下,海水的氣化溫度可達幾百攝氏度,在深海裡真的有氣態水嗎?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眾所周知,水的相態受控於其所處的溫度、壓力條件,當溫度超出其所處壓力下氣液分離溫度時,液態水將轉變為氣態水。在一個大氣壓下,純水會在一百攝氏度氣化,即「白開水」的由來。但在深海海底高壓環境下,海水的氣化溫度可達幾百攝氏度,那麼在深海存在大量超高溫的氣態水是什麼樣的原理呢?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來源:央視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深海裡真的有寶藏嗎?熱液區有了新發現,深海「氣態水」
    現在人類生活在陸地,但其實地球上陸地站面積很少,因為地球上最多的是水,水佔的有地球的72%。而在這72%中,基本上都是海洋,冰川和冰山的佔面很少。以前總是有人說海裡會有寶藏,小時候的我們會信以為真,還會想像到底有什麼樣的寶藏,但長大後才真的發現,原來海裡真的有寶藏,近日,人們在一深海的熱液區又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海裡氣態水。據了解,就在今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發表了這一事件,我國的科研人員在深海通過小的攝像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拍攝的畫面裡邊兒有一個像蘑菇形的東西,像是倒立在海裡。
  • ——深海熱液區首次發現了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有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我們首次發現的熱液區的氣態水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氣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深海熱液俗稱「黑煙囪」,是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之間的火山口,有200多米高,形狀與煙囪幾乎一模一樣,其附近的溫度高達400℃。深海熱液又可以被稱為「熱液硫化物」。「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海底礦藏。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具有良好的開發遠景。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倒置湖充滿大量閃閃發光水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表示,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汽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水真的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嗎?科學家在深海底發現了第四種水
    當然,水是現實中必然存在的事物,可是我們對水真的了解嗎?很多人的認知裡對於水的形成只有三種認知,固態,液態和氣態,那麼水會不會有第四種形態?可能不少人會說了,水不是只有三種形成嗎?上學的時候物理老師可是告訴我們,水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態,怎麼可能會有第四種形態?
  • 實際上水有四種形態,固態、液態、氣態,99%都不知道最後一種!
    我相信每個人都熟悉水。它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早期生命誕生於海洋中。無論是簡單生活還是高級生活,其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水。例如,人體組織的70%是水,我們可以看到水對於生存的重要性。地球是擁有豐富水資源的行星。地表水佔世界總面積的71%。地下可能有更多的水。人類進入科學技術時代後,科學家開始研究和探索水。
  • 科學微講堂,有深度的天文學:冰冷的天王星!
    天王星也是太陽系中所有行星之中密度僅高於土星的第二低行星,其中有一種理論認為,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曾與天王星發生碰撞,迫使天王星的軸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從而造成了天王星的傾斜。天王星的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4.5倍,是太陽系中四大氣態巨行星(太陽系有四個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之中最輕的一顆。
  • 水一定是固態液態和氣態嗎?在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的水是另一種形態
    引言:在我們的認知中,水的形態有三種,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水之所以能夠在這三種形態中自由變化,是因為環境中的溫度、氣壓等因素在發揮作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在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發現了水的第四種形態,它就是超臨界形態。
  • 水除了固態、液態、氣態,其實還有一種形態
    我們一直認為,水是以固態(冰)、液態(水)和氣態(水蒸氣)三種狀態存在於地球上的,並且不能導電。水的固態形式(冰)在任何一本教科書裡都這樣寫道:水是一種化合物,它的分子式是H2O。可是,人們果真知道水是什麼東西嗎?其分子式對不對?有一點很清楚,水的分子是被人們簡單化了。人類受到汪洋大海的包圍,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海洋水到底是什麼物質,我們都還茫然無知。古希臘的哲學家們看到流水源源不斷,就得出結論說:水同土、空氣和火一樣,也是一種元素。地球萬物都是由這四種元素構成的。
  • 土星是氣態巨行星,有獨特的一面,例如有六邊形風暴及密度比水小
    通常這個星球與木星相混淆,因為它們的組成和旋轉的特徵具有相似性,所以,它們同屬氣態巨行星。如果你不考慮地球,那麼土星是太陽系中最容易辨認的天體,因為它擁有最大、最漂亮的光環。儘管許多其他行星也有光環,但這些光環都不能與土星的光環相媲美。對土星的研究,現代科學家只探索了一小部分。
  • 深海有什麼恐怖生物 深海未知巨型恐怖生物大盤點你見過哪個?
    你有深海恐懼症嗎?你是否想像過黑暗的深海?那真的是一個可怕的地方,裡面盛產著許多「黑暗裡誰都看不見誰,就隨便長長」的恐怖生物,多數都是面容猙獰形態各異,不少深海怪獸已經成為了人們恐怖片的素材,比如「極度深寒」。至今,我們的科技依舊無法探尋整個海洋,因而那些神秘的深海怪獸依舊會成為不少人未知的噩夢。
  • 一個常見的三位一體的錯誤觀念: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
    一個常見的三位一體的錯誤觀念: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一個上帝,在天上叫聖父,降到人間後叫聖子(耶穌),耶穌升天后降下來的叫聖靈。這種說法,對不對?用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來介紹三位一體,是很多基督徒常做的事。一份水,溫度很低時是固態,一般溫度時是液態,溫度很高時是氣態。
  • 鯊魚在深海裡是怎麼阻止血液冷卻的?科學家對此有了新發現
    最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市海洋科學2020年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夏威夷海岸外,當扇形錘頭鯊潛入冰冷的深水中時,它們會保持體溫,這表明這種變溫動物在潛水時可能會屏住呼吸來保持體溫。據夏威夷馬諾亞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馬克·羅耶(Mark Royer)稱,目前還不知道鯊魚有什麼生理手段可以在體內保留或產生熱量,屏住呼吸只是目前最合理的一個猜測。夏威夷附近海域的水溫變化很大,海面溫度一般為25攝氏度,在800米深的地方,溫度為4攝氏度左右,已經接近冰箱內部的溫度了。
  • 馬裡亞納海溝有1萬米深,那1萬米深處的水還是液態的嗎?溫度是多少?
    那麼,人類到達過1萬多米深處嗎?那裡的溫度如何?水是液態還是結冰狀態?1萬米深處的水還是液態的嗎?在一萬米多的深處,在不同的地方,海水有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1、在一般的區域,海水水溫2°C,壓強1100bar,海水仍然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根據科學考察結果,從古至今都未發現海底水有結冰狀態,這似乎與我們所認知的科學理論「水的冰點隨氣壓的升高而升高」不符,但是從水的三相圖可以一目了然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