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5月29日消息,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了解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正式發表。

眾所周知,水的相態受控於其所處的溫度、壓力條件,當溫度超出其所處壓力下氣液分離溫度時,液態水將轉變為氣態水。在一個大氣壓下,純水會在一百攝氏度氣化,即「白開水」的由來。但在深海海底高壓環境下,海水的氣化溫度可達幾百攝氏度,那麼在深海存在大量超高溫的氣態水是什麼樣的原理呢?

研究稱,深海熱液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礦產和基因資源,被認為與生命起源相關,一直備受科學界關注。相分離作用是深海熱液系統流體組分發生分異的過程,對熱液流體化學組分的演化有重要影響。當流體的溫度超過其所處壓力下兩相分離溫度時,低密度、低鹽度、富氣體組分的氣相將與滷水相分離。但由於氣相在上升並噴出海底的過程中,溫度快速降低,使得蒸汽相無法在海底之上保持。研究人員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拉曼光譜的測量結果表明,該區域倒置湖內水體呈現「三明治」式分層結構,從頂部至底部依次為高溫蒸汽相、熱液流體與海水混合相以及底層的正常海水相。

溫度測量數據表明,「蘑菇型」結構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已經超出了該區域水深(2180m)條件的相分離的溫度(378.1℃),進一步驗證了拉曼光譜的測量結果,倒置湖內頂部為氣態水並混有CO2、CH4、H2S等氣體組分。

值得關注的是,氣態水能夠在該區域的海底之上存留,得益於該區域獨特的熱液煙囪構造。「蘑菇型」煙囪結構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體系,將過熱的高溫流體與周圍低溫海水隔離。高溫熱液噴發物通過倒置湖的鏡面(氣液界面)向海水緩慢擴散,這種特殊的噴發模式有利於熱液硫化物在煙囪邊緣沉澱,從而減弱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金屬元素的溶解與運移受到流體密度的控制,因此低密度氣相和超臨界相熱液噴發系統在元素分配和硫化物礦化過程上與常規熱液系統有明顯差異。當前,超臨界相與氣相熱液噴發系統僅在洋中脊熱液區被觀測到,此次在弧後熱液區觀測到的氣相熱液噴發系統與洋中脊的超臨界相與氣相的噴發系統相比,具備更加穩定的噴發條件。對此類氣相熱液噴發系統的原位探測,有助於揭示此類低密度氣相熱液噴發系統的熱液硫化物礦化過程以及對深海環境的影響。

據悉,上述發現是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國際首個可以直接插入450℃深海熱液噴口的譜系化拉曼光譜探針(RiP)獲得的。高溫熱液噴口的原位探測一直是世界性技術難題,由於苛刻的高溫、高壓、強酸(鹼)和渾濁的流體環境,深海高溫熱液噴口一直被認為是光學鏡頭的禁區。RiP高溫熱液拉曼光譜探針成功突破了普通光學鏡頭不耐高溫和防顆粒附著性能差等技術難題,為深海熱液高溫流體地球化學性質研究提供了首個多參數原位光學探測傳感器,為研究熱液流體對海洋環境和全球變化的影響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註:博士研究生李連福為文章第一作者,張鑫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海底存在不會上升的巨大氣泡?——深海熱液區首次發現了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有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我們首次發現的熱液區的氣態水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氣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來源:央視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深海熱液俗稱「黑煙囪」,是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之間的火山口,有200多米高,形狀與煙囪幾乎一模一樣,其附近的溫度高達400℃。深海熱液又可以被稱為「熱液硫化物」。「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海底礦藏。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具有良好的開發遠景。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倒置湖充滿大量閃閃發光水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深海裡的氣態水 溫度高達383.3℃ 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深海中的氣態水的?其實這是去探測深海熱液系統時「無意」中的發現。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虎嗅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深海裡的氣態水,溫度高達383.3℃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深海中的氣態水的?
  • 深海裡真的有寶藏嗎?熱液區有了新發現,深海「氣態水」
    現在人類生活在陸地,但其實地球上陸地站面積很少,因為地球上最多的是水,水佔的有地球的72%。而在這72%中,基本上都是海洋,冰川和冰山的佔面很少。以前總是有人說海裡會有寶藏,小時候的我們會信以為真,還會想像到底有什麼樣的寶藏,但長大後才真的發現,原來海裡真的有寶藏,近日,人們在一深海的熱液區又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海裡氣態水。據了解,就在今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發表了這一事件,我國的科研人員在深海通過小的攝像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拍攝的畫面裡邊兒有一個像蘑菇形的東西,像是倒立在海裡。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深海熱液區溫壓滿足形成條件而本次超臨界二氧化碳被發現的地方,是西太平洋的深海熱液區。
  • 《科學》:多種人體腫瘤內首次發現大量細菌
    ALTOUNIAN/SCIENCE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腫瘤中會存在不同的細菌群落。研究人員採集了超過1500個腫瘤樣本及鄰近的正常組織樣本,研究了包括黑色素瘤、骨癌及腦癌在內的7種癌症與細菌之間的關係。通過檢測細菌的DNA、RNA及蛋白質,他們發現大多數腫瘤及其鄰近的正常組織中都存在細菌,而其中細菌的群落組成並不相同,乳腺腫瘤中的細菌尤其豐富多樣。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海洋科學家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新聞—科學網
    發現原深茗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據介紹,該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據此,課題組建立了1新科1新屬1新種。「1新科」即原深茗荷科;「1新屬」即原深茗荷屬;「1新種」即發現原深茗荷。該結果已發表在分類學雜誌Zootaxa上。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深海熱液區生態系統是不依賴於太陽光能,由化能自養微生物支撐的典型黑暗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硫化物煙囪體是深海熱液區的代表性特徵結構,由噴發的超高溫還原性熱液與低溫富氧海水混合造成礦物沉澱聚集形成。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新屬和一新種,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空白。臍螺科為深海熱液區特有類群,主要分布在東太平洋隆起、加拉帕戈斯、勞盆地以及馬裡亞納弧後盆地,目前全世界已發現6屬9種。
  • 我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
  • 熱液硫化物
    熱液硫化物(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ore deposits, 或作 VMS) 是一種含有銅、鋅、鉛、金、銀等多種元素的重要礦產資源,主要出現在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上。熱液活動區生物群落奇異的生命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極端環境下無生命存在的認識,豐富了深海生物基因庫,在工業、醫藥、環保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8-05-16 10:59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