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新屬和一新種,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張樹乾和研究員張素萍在對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馬努斯熱液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時,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臍螺科Neomphalidae標本,其附著在黑色巖石上,形狀如帽貝,但早期殼層仍保留著螺旋狀,後足上具退化的厴,這些特徵與同科其它屬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臍螺科動物由螺旋狀向帽貝狀演化的中間過渡類型。據此建立了一新屬:片臍螺屬Lamellomphalus Zhang & Zhang, 2017;記述了一新種:馬努斯片臍螺Lamellomphalus manusensis Zhang & Zhang, 2017。該研究成果近期在貝類分類學雜誌The Nautilus2017, 131: 76–86)正式發表。臍螺科為深海熱液區特有類群,主要分布在東太平洋隆起、加拉帕戈斯、勞盆地以及馬裡亞納弧後盆地,目前全世界已發現69種。

  此外,張素萍團隊於2016年發現了翁戎科一新種,將其命名為精緻翁戎螺Bayerotrochus delicatus Zhang, Zhang & Wei, 2016。標本採自於雅浦海山區一山頂處,距離水面255-289米。研究結果已在動物分類學雜誌Zootaxa2016, 4161 (2): 252–260)發表,至此,精緻翁戎螺也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翁戎螺新種。翁戎螺屬於非常古老的類群,起源於古生代寒武紀時期,距今約5億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共發現翁戎螺化石種1000餘種,現生種僅有32種,被譽為貝類的「活化石」。美國史密斯森博物館榮譽館長Dr. Harasewych、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Dr. Bouchet、國際翁戎螺科分類專家Dr. Anseeuw作為該論文的審稿人,第一時間對該新種的發現和報導表示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該新種的發現,豐富了世界翁戎螺科物種多樣性的研究內容。

  我國對於深海海山區、熱液區和冷泉區的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自20144月起,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海洋所依託「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以及搭載的「發現」號ROV,分別對衝繩海槽熱液區、南海冷泉區、雅浦海山區以及馬努斯熱液區進行了數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軟體動物標本,其中很多為未經發現和描述的新種,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關於深海軟體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

  馬努斯片臍螺論文連結:Zhang, S.Q. & Zhang, S.P. 2017.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Neomphalidae from a hydrothermal vent of the Manus Back-Arc Basin, western Pacific (Gastropoda: Neomphalina). The Nautilus. 131: 76–86.

  精緻翁戎螺論文連結

 

馬努斯片臍螺(新屬新種)Lamellomphalus manusensis Zhang & Zhang, 2017

  

 

精緻翁戎螺(新種)Bayerotrochus delicatus Zhang, Zhang & Wei, 2016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新屬和一新種,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空白。
    海洋所博士張樹乾和研究員張素萍在對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馬努斯熱液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時,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臍螺科Neomphalidae標本,其附著在黑色巖石上,形狀如帽貝,但早期殼層仍保留著螺旋狀,後足上具退化的厴,這些特徵與同科其它屬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臍螺科動物由螺旋狀向帽貝狀演化的中間過渡類型。據此建立了一新屬:片臍螺屬Lamellomphalus Zhang & Zhang, 2017;記述了一新種:馬努斯片臍螺Lamellomphalus manusensis Zhang & Zhang, 2017。該研究成果近期在貝類分類學雜誌The Nautilus(2017, 131: 76–86)正式發表。臍螺科為深海熱液區特有類群,主要分布在東太平洋隆起、加拉帕戈斯、勞盆地以及馬裡亞納弧後盆地,目前全世界已發現6屬9種。
  此外,張素萍團隊於2016年發現了翁戎科一新種,將其命名為精緻翁戎螺Bayerotrochus delicatus Zhang, Zhang & Wei, 2016。標本採自於雅浦海山區一山頂處,距離水面255-289米。研究結果已在動物分類學雜誌Zootaxa(2016, 4161 (2): 252–260)發表,至此,精緻翁戎螺也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發現並命名的翁戎螺新種。翁戎螺屬於非常古老的類群,起源於古生代寒武紀時期,距今約5億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共發現翁戎螺化石種1000餘種,現生種僅有32種,被譽為貝類的「活化石」。美國史密斯森博物館榮譽館長Dr. Harasewych、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Dr. Bouchet、國際翁戎螺科分類專家Dr. Anseeuw作為該論文的審稿人,第一時間對該新種的發現和報導表示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該新種的發現,豐富了世界翁戎螺科物種多樣性的研究內容。
  我國對於深海海山區、熱液區和冷泉區的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自2014年4月起,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海洋所依託「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以及搭載的「發現」號ROV,分別對衝繩海槽熱液區、南海冷泉區、雅浦海山區以及馬努斯熱液區進行了數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軟體動物標本,其中很多為未經發現和描述的新種,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關於深海軟體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
  馬努斯片臍螺論文連結:Zhang, S.Q. & Zhang, S.P. 2017.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Neomphalidae from a hydrothermal vent of the Manus Back-Arc Basin, western Pacific (Gastropoda: Neomphalina). The Nautilus. 131: 76–86.
  精緻翁戎螺論文連結
 
馬努斯片臍螺(新屬新種)Lamellomphalus manusensis Zhang & Zhang, 2017  
 
精緻翁戎螺(新種)Bayerotrochus delicatus Zhang, Zhang & Wei, 2016  

相關焦點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海洋科學家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新聞—科學網
    發現原深茗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據介紹,該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據此,課題組建立了1新科1新屬1新種。「1新科」即原深茗荷科;「1新屬」即原深茗荷屬;「1新種」即發現原深茗荷。該結果已發表在分類學雜誌Zootaxa上。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深海研究》。 研究團隊對海洋所歷次海山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分類時發現了這兩種形態特徵獨特的馬蹄螺,標本分別採自馬裡亞納海山(水深865m)和卡羅琳海山(水深1332m)。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來源:央視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  此前,為慶祝海洋所建所70周年,研究人員將5個深海新物種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 Li,Zhan & Xu,2020是首個發表的新物種,也是迄今首個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種。該新種名稱由海洋所英文縮寫iocas加拉丁文後綴–ica(意為屬於)構成。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二、深海生態系統類型及研究現狀深海中的大部分區域壓力大、食物少、沒有光線等,是營養匱乏的「荒漠」,在這個廣袤的「荒漠」之中,也存在一些「生命綠洲」,如深海熱液區、冷泉區、深海冷水珊瑚區、海山區、深淵區等特殊的生態環境,這些生態系統具有與海洋上層不同的生物種類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研究人員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深海熱液區首次發現了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有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我們首次發現的熱液區的氣態水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氣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外部形態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深海熱液羽流在全球尺度的能量交換和物質循環中起重要的作用,海底熱液羽流的探測和海底熱液沉積物的尋找是多金屬硫化物勘探的重要內容。
  • 南極深海發現失落世界:熱液噴口的海葵和藤壺
    北京時間1月6日消息,英國科學家在南極洲深近8000英尺(2400米)的海床上發現隱藏在漆黑環境下的一個「失落世界」,這一發現令他們倍感吃驚。  他們正在南極近海探險時,在漆黑一片的水域裡發現新種螃蟹、章魚和海星等海洋生物群。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物種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區)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Octocorallia: Victorgorgiidae) from seamounts
  • 熱液硫化物
    1972—1973年間在大西洋洋中脊裂谷區發現近海底存在溫度異常後,1972年在TAG區又獲得了低溫熱液礦物樣品———氧化錳結殼,給熱液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直到1977年著名的「阿爾文」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海隆-加拉帕哥斯洋脊區獲得了第一批高溫熱液區的資料後,人們才真正重新認識到海底熱液活動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存在的重要科學價值。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當一條鯨魚在海洋中死去的時候,龐大的屍體會沉到海底。在營養成分稀少的深海中,它龐大的身軀會為大海做出最後的貢獻,化身為各種生物的養分,從完整的身體到一副巨大的骨架,最後什麼也不剩…用自己的死亡,創造出一套完整的、可以維持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生存長達十幾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態系統,成為孤獨深海裡最溫暖的綠洲。生物學家賦予了這個悲壯的過程一個名字,叫做「鯨落」(Whale 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