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2020-12-04 環京津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深海熱液俗稱「黑煙囪」,是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之間的火山口,有200多米高,形狀與煙囪幾乎一模一樣,其附近的溫度高達400℃。深海熱液又可以被稱為「熱液硫化物」。「熱液硫化物」是日益受到國際關注的海底礦藏。

這些億萬年前生長在海底的「黑煙囪」不僅能噴「金」吐「銀」、形成海底礦藏,具有良好的開發遠景。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關,並具有巨大的生物醫藥價值。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結果表明,該區域倒置湖內水體,從頂部至底部依次為高溫蒸汽相、熱液流體與海水混合相以及底層的正常海水相,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

據專家介紹,氣態水能夠在該區域的海底之上存留,得益於該區域獨特的熱液煙囪構造。而此次新發現,有助於揭示此類低密度氣相熱液噴發系統的熱液硫化物礦化過程以及對深海環境的影響。

原標題:重磅!中國在深海熱液區發現大量倒置湖,並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倒置湖充滿大量閃閃發光水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表示,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汽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深海熱液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礦產和基因資源,更是被認為與生命起源相關,一直備受科學界關注。
  • 首次!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5月29日消息,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了解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
  • 海底存在不會上升的巨大氣泡?——深海熱液區首次發現了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有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我們首次發現的熱液區的氣態水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氣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張鑫: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汽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深海熱液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礦產和基因資源,更是被認為與生命起源相關,一直備受科學界關注。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深海裡的氣態水 溫度高達383.3℃ 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深海中的氣態水的?其實這是去探測深海熱液系統時「無意」中的發現。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來源:央視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據專家介紹,氣態水能夠在該區域的海底之上存留,得益於該區域獨特的熱液煙囪構造。而此次新發現,有助於揭示此類低密度氣相熱液噴發系統的熱液硫化物礦化過程以及對深海環境的影響。該成果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虎嗅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深海裡的氣態水,溫度高達383.3℃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深海中的氣態水的?
  • 月球兩極首次發現水冰存在的直接證據
    上圖展示了水冰在月球南極(左)和北極(右)的分布,由NASA的月球礦藏勘測器(M3)繪製,其中水冰的位置用藍色表示
  • 太陽系外行星首次發現有「水」 並帶有大氣層
    距地球約150光年並帶有大氣層為尋找外星生命帶來一絲希望  太陽系外行星首次發現有「水」  章磊(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美國洛厄爾天文臺10日宣布,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上觀測到氣態水的跡象。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奇特的氣態巨行星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一個國際團隊近日報告說,他們觀測到一顆30光年外的紅矮星擁有一顆特別的氣態巨行星,其質量比現有理論模型的預測至少大了一個數量級,這顆「不應存在」的行星給現有理論帶來了挑戰。
  • MIT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原子氣體具有強磁性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2020-07-0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美航天局首次確認木衛二大氣中存在水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18日在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首次在木星衛星木衛二的大氣中檢測到水,為木衛二冰面數英裡之下可能存在海洋提供了證據。  木衛二,又稱歐羅巴,體積與月球相仿,表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冰,其冰面下可能有一個巨大的海洋存在。
  • 天文學家發現110光年外宜居行星上存在水,可能是宜居的大號地球
    即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的一顆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上發現了水存在的證據。K2-18b的存在在2015年得到證實,隨後的研究表明,它是巖石結構的,可能擁有「重要的氣態外層或海洋」。Tsiaras和他的團隊認為,這顆行星很可能是一個巖石構成的「超級地球」,它的大氣層要麼以水為主,要麼與氮等透明氣體混合而形成大量的雲。大氣中的水可能是行星表面存在液態水的有力證據(可能被海洋完全覆蓋),但目前還不清楚。
  • 人類發現第一個證據:證明Trappist-1宜居行星很可能存在水
    就在8月31日,科學家又公布了兩項新發現:①這個系外恆星遠比我們太陽年齡古老;②發現第一個證據:證明TRAPPIST-1宜居地球很可能存在水。只要擁有足夠靈敏的觀測設備,就能從天體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數據財富。總之,你可以把天體的光譜——看成是恆星、行星的信息資料庫。根據這個道理,科學家就可以逐步破解:相距40光年之遙的TRAPPIST-1七顆超級地球的諸多信息。比如發現液態水的存在證據。
  • 三顆氣態巨行星的發現引發人類對行星形成的質疑
    這是科學界首次觀測到多顆氣態巨行星是如何圍繞著一顆「蹣跚學步」的恆星運行的。天文學家表示:這樣的機會很難得,因為我們的銀河系充滿了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的恆星,而我們的太陽系更是已經有了大約45億年的歷史。
  • 行星可以分成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
    不過行星形成理論認為巖質行星大到一定程度,其本身的引力會導致其吸收的氫氣等氣體非常多,那麼大氣層最下端部分的氣體就會被壓成液態,這樣這顆行星就從巖質行星變成了氣態行星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因為天文觀測發現,這兩者的質量界限非常模糊。
  • 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系外行星上探測到了水
    儘管可能還不太夠,但科學家們剛在尋找地球以外的宜居星球上取得重大突破,一個天文組在一顆超級地球的大氣中探測到了水蒸氣。在《自然天文學》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這是首次成功在系外行星上探測到水。這個過程使他們發現了水蒸氣以及氫和氦的存在。 圖解:太空船STEREO B在調整期間,以紫外線拍攝到的月球凌日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