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正式發表。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5月29日消息,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了解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我國水下機器人對「海底黑煙囪」探測取得突破
在這種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複雜地帶,「潛龍二號」獲得了熱液區的地形地貌數據、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拍攝到硫化物、玄武巖和海洋生物等大量照片,取得大洋熱液探測的突破。「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為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潛龍二號」主體長3.5米,高1.3米,寬0.7米,外部為鮮黃色,頭尾部還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形推進器,看上去就像一條扁扁的熱帶魚。
-
海南日報數字報-鯨落萬物生
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 什麼是鯨落 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為深海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萬物的生存,有賴於生態循環系統。海洋生物自然也不例外。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來源:央視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近日,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揭牌成立。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
-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習總書記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深海科技事業給予了強大支持,非常鼓舞人心。」回憶起習總書記考察中科院深海所的點點滴滴,代亮依舊十分激動。 當天,習總書記深入深海科研工作環境,來到科研人員們的實驗室,聽取有關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和探測情況介紹,走進深海探測裝備展示區,察看各種深海深潛高技術裝備,鼓勵海南更好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大洋34航次科考中也專門設立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熱液生物及環境的調查項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我國深海油氣「磁日變」勘探技術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廣州12月9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勘探技術——遠海區低功耗全向性磁日變觀測系統,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過海上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突破深海油氣「磁日變」高精度勘探技術瓶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據介紹,磁法勘探是當前油氣資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目前,深海極端微生物在醫藥衛生、生物技術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活力,開展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勘探和研究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科學熱點。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潛水器就發現了深海熱液區。今年8月,該設備在西太平洋牛郎海山區完成了為期一年共計8類微生物的原位培養實驗,獲得了大量高保真的微生物原位富集菌群和環境數據。海洋三所研究團隊利用該設備在印度洋、太平洋及南海等海域開展多次深海微生物的原位培養實驗,為充實我國深海微生物菌種庫提供了重要實驗平臺。這只是我國大洋微生物資源調查的一個縮影。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深海物種多樣性是國際研究的熱點,但由於深海樣品採集困難,多樣性研究進展緩慢。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及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等資助下,沙忠利課題組自2014年以來陸續在Zootaxa, Crustaceana,Journal of Natural Histoy 等分類學雜誌上發表8篇關於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的SCI文章,已發現深海蔓足類、等足類和十足類等甲殼動物1新科2新屬8新種。
-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
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
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八
自2017年成立以來,深海中心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深海綜合探測體系;獲取熱液/冷泉/海山區大型生物樣品6000餘號,發現1新科2新亞科6新屬82新種;建成我國迄今樣品量最大、物種數最多的深海大型生物樣品庫和唯一深海大型化能營養生物活體庫……布局籌備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轉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