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2020-12-04 南海網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中科院深海所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志向深藍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

  海南日報記者林詩婷 徐慧玲 孫婧

  4月12日晚,夜色漸暗,海風習習。位於三亞海濱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的工程實驗室內,燈火明亮,鉗工周皓正在工作間進行深海設備實驗調試,豆大汗珠划過其認真堅毅的臉龐,一份為祖國深海科技事業潛心鑽研、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的強大使命感與責任感,成為他源源不竭的支撐力量——

  就在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科技人員,考察科技創新情況,對奮戰在一線的科研人員留下深情叮囑與殷切希望:「要獻身祖國科技研發事業,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研究出更多更好成果,推動科研同實際應用相銜接,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諄諄囑託,情真意切,鼓舞人心。「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的重託與期望,不辜使命、不負期許,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利用好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代亮說。

  創新協作,建設海洋強國

  聲聲重託,催人前行;奮進海南,志向深藍!

  「習總書記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深海科技事業給予了強大支持,非常鼓舞人心。」回憶起習總書記考察中科院深海所的點點滴滴,代亮依舊十分激動。

  當天,習總書記深入深海科研工作環境,來到科研人員們的實驗室,聽取有關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和探測情況介紹,走進深海探測裝備展示區,察看各種深海深潛高技術裝備,鼓勵海南更好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

  習總書記溫暖深切的話語,為海南科研工作者注入了強勁動力。考察結束後,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立即召集了現場30多名骨幹科研人員,開了1個多小時的座談會,互相交流、總結經驗,積極部署深海科研工作,探索新路,推動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在代亮等科研工作者看來,習總書記對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科技事業高度重視。代亮猶記得,2013年7月17日,習總書記在考察中科院時,曾明確對中科院未來發展提出了「四個率先」要求——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真情話語,既是巨大鼓勵,也是有力鞭策。近年來,中科院深海所積極加強創新協作,打破機構、學科、行業壁壘,聯動多家科研機構、企業、高校開展科研工作,推動「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等前沿科研成果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科研成就。

  「我們將緊緊圍繞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前瞻布局,瞄準國家重大的戰略需求,繼續加大力量發展深海科技事業,帶動和促進我國科技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力爭在高端科技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代亮說。

  苦幹實幹,扛起海南擔當

  在瓊工作的短短兩年時光中,周皓常說自己「是幸運的」。作為中科院深海所的一名實驗室鉗工,他見證了「探索一號」搭載的高科技深海探測裝備,成功潛入萬米深海,完成多項重大深淵科考任務。去年,他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將海洋科研基層工作者的心聲帶到了北京;今年,在習總書記考察中科院深海所時,他有幸與總書記握手、交流,得到總書記的殷切鼓勵,並作為海南唯一基層代表,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言。

  「習總書記勉勵我們要獻身祖國科技研發事業,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研究出更多更好成果,推動科研同實際應用相銜接,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周皓說,習總書記的每一句話他都牢記在心。

  海南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近年來,在踏實苦幹、勤懇鑽研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深海科技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習總書記考察中科院深海所時,仔細聽取有關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和探測情況介紹,通過視頻短片了解我國首次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級海底探測情況等。

  「我的工作主要是深海科研裝備的加工、製造和維修,我有幸參與了兩次遠赴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科考任務,見證了國家深海科研取得的豐碩成果。」周皓說,他將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不負習總書記的期望。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主任楊天梁說,習總書記在考察過程中,肯定了三亞幾家科研單位在新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總書記的講話給在場的科研人員很大鼓舞,我們將發揮苦幹實幹精神,積極推動科研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新理念、新機制、新做法儘快提升海南的科研實力。」

  展望前行,拓路科技事業

  中科院深海所綜合樓一樓大廳內,牆上印著的一段話激勵人心——「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習近平」

  正是在這面大牆前,4月12日下午,習總書記與70餘名海南科研人員留下了珍貴的集體合影。照片中,中科院深海所潛航員蘇靜笑得燦爛,「總書記非常平易近人,對潛航員等一線科研工作者很關心,詢問了我們潛航員的選拔流程、海下作業感受等,令我們感到無比溫暖。」

  那天,習總書記在中科院深海所仔細察看「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並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和潛航員進行了交流互動。

  據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由中科院深海所聯合國內多家企業、大學和科研單位共同製造,是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載人潛水器,國產化率達到95%。

  固體浮力材料專家、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傑告訴記者,習總書記對「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固體浮力材料很關注,「我能深深感受到總書記對深海科技的關心,作為一線科研人員,我們很有信心走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海南具有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得天獨厚優勢,國家對深海科技事業寄予厚望,我們要更加努力、倍加珍惜。」中科院深海所潛航員陳曉虎說,他們將牢記習總書記的關心與鼓勵,踏踏實實堅守工作崗位,為我國深海科考貢獻力量。

  (本報三亞4月15日電)

  中科院深海所:

  創新海洋科技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大門口。本報記者武威攝

  4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設計師和深潛團隊站在一起合影。本報記者李英挺攝

  海南日報記者徐慧玲 林詩婷 孫婧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紅白相間的外觀,外艙壁上的「三亞」標籤赫然在目,看似不大的「膠囊型」潛水器內,載人艙、推進器、聲學系統、控制系統、液壓系統等囊括其中。就是這顆「小膠囊」,去年通過了嚴謹的海試驗證,實現4500米的下潛深度,為人類探索洋底深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志在深藍,探索深海,不僅是瓊州兒女的期盼,更是我國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堅定不移的追求與夢想。近年來,中科院深海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向海洋進軍,聯動高校、企業、科研單位等多方力量,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完成了多項重要科研任務,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揚起深海科研的自信風帆

  「這是『海翼』號深海滑翔機,3次突破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記錄(6003米),最大下潛深度可達6329米。」

  「『天涯』號深淵著陸器是一型全海深多學科綜合探測平臺,已經完成13次深淵綜合科考,是我國目前下潛深度最大的海洋裝備。」……

  4月12日下午,一場重要的深海科研成果「展示會」在中科院深海所內舉行。習近平總書記來此看望一線科研人員,考察科技創新情況。在工程實驗室內,「海翼」號深海滑翔機等重要深海科研設備依次擺放,中科院深海所負責人自信地向習總書記介紹深海科學研究和開展探測的相關情況。

  這份自信源自哪裡?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代亮認為,近年來,隨著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不斷加快,海南在深海領域不僅實現了對萬米深淵的突破,還在深海領域融入智能科技,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了深海科研的成果,中國追逐深海夢想的步伐愈加自信了。

  的確,近年來,翻看報紙、收看電視,一則則關於深海科研的好消息相繼傳來,無論是中國深淵科考界,還是普通百姓,都感到非常振奮和自豪。

  深海夢,逐漸變為現實——獅子魚、鉤蝦、萬米海水……「探索一號」兩次深淵科考,將這些樣品從太平洋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帶回;深海海底地震儀、「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一系列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科研設備得以成功測試應用,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中國科研實力有目共睹,這說明萬米深淵不再是中國科學家難以觸及的『禁區』,中國科學家有能力在世界前沿科學領域進行開創性的科研工作,為人類科技進步做出應有貢獻。」中科院深海所相關負責人說。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擔當

  日前,習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期間的一席話,令包括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實驗室鉗工周皓在內的海南科研工作者沸騰了!

  習總書記指出,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習總書記對深海科技事業寄予厚望,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這對我們深海科技工作者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周皓說,在海南工作期間,他有幸參與了兩次遠赴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深海科考任務,見證了國家深海科研取得的豐碩成果。

  發揮優勢,借力發展。目前,中科院深海所正著力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推動科研同實際應用相銜接,打造集深海科考、工程裝備製造、人才培養和產業培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科研基地,推動國家在深海科研、載人深潛領域走在世界前沿,用深海藍繪製出動人畫卷。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研機構,中科院深海所亦不斷為瓊島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越來越多深海科研領域的矚目成就烙下了「海南印記」:在省科技廳的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下,中科院深海所在國內率先研發出一批著陸器,並分別以「天涯」號、「海角」號、「萬泉」號等頗具海南特色的詞彙命名,這些著陸器在兩次萬米深海科考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針對三亞『海陸空』產業發展的特點,我們將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對深海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服務和科技項目立項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促進科技和海洋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三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中科院深海所正與中科院系統內的20餘家單位和院外30多家單位進行合作,把水下攝像、水下照明等產業技術利用到海洋領域。」中科院深海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中科院深海所還將把深海與智能科技相結合,讓民眾分享科考成果。

  (本報三亞4月15日電)

  位於三亞海邊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本報記者武威攝

  「深海勇士」號等自主研發成果亮相

  「中國製造」彰顯「中國自信」

  海南日報記者林詩婷 徐慧玲 孫婧

  「總書記微微彎下腰,透過『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觀察窗,仔細看了艙內的環境。」中科院深海所潛航員蘇靜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於4月12日考察其工作環境時的場景,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總書記很關心深海科技,關心我們的深海科研工作,作為一名潛航員,我們一定會踏踏實實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我國的深海科考貢獻力量。」

  當天,習總書記察看深海深潛高技術裝備時,蘇靜與其同事便站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前,內心充滿自豪感。這個潛水器「身板」雖小,力量卻不容小覷。這是一艘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由中科院深海所聯合國內多家企業、大學和科研單位共同製造,是國家863計劃海洋領域「十二五」重大項目「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支持研製的深海科考裝備,也是中國繼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之後,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

  蘇靜自豪的原因在於:「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載人潛水器,國產化率達到95%,是我國深海科研領域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深海勇士』號可抵達我國領海所有區域和國際上的科考熱點,能帶動一批深海通用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裝備的國產化率。」中科院深海所負責人介紹,「深海勇士」號的研發製造,實現了我國深海裝備由集成創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有了國家強有力的支持,我們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動力更足了,步伐也越來越自信了。」蘇靜說。(本報三亞4月15日電)

  中科院深海所是一家什麼機構?

  這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其主要利用地域位置,建立完備的國立深海研發基地,成為國家深海研發試驗的共享開放平臺,填補我國深海戰略上的地域空白。

  中科院深海所的重點工作是什麼?

  依靠深海工程技術與裝備、實驗平臺和基礎設施,開展深海科學、深海工程技術等方面研究。

  中科院深海所有多牛?

  2016年,中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探索一號」科考船首航成功。

  2017年,首次實現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萬米錨系潛標長期連續觀測,獲取了世界上首個萬米海底人工地震剖面。

  2018年,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圓滿完成運行階段首個航次。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基本介紹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載人潛水器,國產化率達到95%。去年10月,該潛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載人深潛試驗。

  最大工作深度4500米

  尺寸長9.3米、寬3米、高4米

  重量20噸

  有效載荷220公斤

  航速巡航1.0節,最大2.5節

  載員3人

  最大水下工作時間10小時

  能源充油鋰電池,最大總容量100千瓦時

  (本報記者林詩婷整理)

責任編輯:謝軍輝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科技創新助飛「深藍夢想」  第二站: 4月12日下午,三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精彩回放: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南海迴響 ——回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原標題: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大門口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4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設計師和深潛團隊站在一起合影。
  • 掌握核心技術 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上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院士考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院士考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人民網海口2月14日電 2月1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院士,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王穎,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高隨祥,中國科學院辦公廳秘書處副研究員董欣欣等一行4人,在海南省教育廳曹獻坤廳長、黎嶽南副廳長、三亞市政府王鐵明副市長等陪同下到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參觀考察,並就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研究所與我校深化合作等事宜進行了商談。
  • 科學網—中科院在海南三亞設立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1月4日,中國科學院與海南省及三亞市政府在三亞舉行科技合作籤約儀式,將在三亞共建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以及資源開發利用能力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2018-04-13 科學傳播局 【 小】 語音播報   4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三亞視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研究所招生簡章複試分數報錄真題答案考研經驗
    研究所介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是我國海洋科學的發源地。研究所擁有實驗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海洋環流與波動、海洋地質與環境、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5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以及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生態養殖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海洋生物製品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牽頭組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
  • 正式編制,具體工資和福利待遇按國家和中科院、研究所崗位人員聘用相關規定執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招聘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Deep-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DSSE;以下簡稱「深海所」),位於中國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是2016年5月正式成立的直屬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事業單位。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11月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主持。  會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宣讀了立項通知和專項總體組等有關任命文件。
  • 總書記走進北大生命科學樓:這儀器有什麼創新性?用在什麼地方了?
    5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生命科學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和現代農學院以「學習總書記講話,做國之重器創造者」為主題在金光生命科學大樓鄧佑才報告廳召開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大學講話學習分享會。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
    它是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那裡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海洋事業默默地奮鬥和付出著。研究所的誕生1949年6月,當時擔任山東大學教授的童第周與曾呈奎二人去北平(今北京)參加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在會上,正在籌備建立中國科學院的竺可楨專門找到了他們倆,共同商討建立海洋研究機構的想法。這次談話就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的起點。
  • 【候補】[西部網]習總書記的鄉愁——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春節前夕,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工作,再回梁家河為契機,西部網推出系列專題報導,《習總書記的鄉愁——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反映習總書記對這片黃土地的深厚感情,探尋習近平成長之路,並全面解讀陝西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紮實」重要要求的舉措。 一、捕捉細節 讓報導吸引人打動人 「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我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
  • 北師大學生披露製作「習大大」標語故事(圖)
    今天是第三十個教師節,昨天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慶祝第三十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後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教師學生,觀摩課堂教學,進行座談交流,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節日敬禮和祝賀。  習近平在考察中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 總書記的牽掛丨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
    今天起,本報推出「總書記的牽掛」蹲點報導,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重訪總書記走過的地方,走近總書記牽掛的人和事,深入採訪百姓心聲、一線故事,報端一體、融合傳播,記錄齊魯大地的不息律動和前進腳步。蹲點第一站,記者走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講述發生在這個海洋科研高地的最新故事。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 吹響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結號
    ■ 本報記者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