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牽掛丨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

2021-01-08 海報新聞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海燕」水下滑翔機最大工作深度已達8213米,創造了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記者 肖芳 報導)

時序更替,奮進前行。兩年前的6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後視察山東,為山東發展指明前進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兩年來,山東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總要求和「四個紮實」重要指示,狠抓落實、改革攻堅,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趨勢性、關鍵性深刻變化。

今天起,本報推出「總書記的牽掛」蹲點報導,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重訪總書記走過的地方,走近總書記牽掛的人和事,深入採訪百姓心聲、一線故事,報端一體、融合傳播,記錄齊魯大地的不息律動和前進腳步。蹲點第一站,記者走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講述發生在這個海洋科研高地的最新故事。

牢記囑託,砥礪攻堅,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揚帆深藍——

攻克關鍵技術,讓深海大洋更「透明」

記者手記

對於海岸線佔全國1/6、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全國第一的山東來說,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間在海洋,最大的動能也在海洋。

過去兩年中,山東省牢記總書記囑託,全面實施《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加快實施海洋強省「十大行動」,海洋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全省港口整合一體化發展,港口經濟呈現量效齊升、逆勢上揚的良好態勢;海洋經濟質量趨優,國家級海洋經濟示範區及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4處,佔全國40%……近兩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海洋經濟約佔全省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

在海洋科研創新方面,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科研魯軍,更是創下了輝煌戰績:新增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63家,累計達到107家;擁有海洋領域住魯兩院院士22名,佔全國海洋領域院士總數的33.8%;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平臺236個,其中國家級46個;在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山東海洋領域獲獎數量居全國第一。

面向未來,山東將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教育引領區、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國家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區、國家海洋開放合作先導區,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

□本報記者 肖芳

時序更替,又是一年孟夏。位於青島藍谷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草木蔥蘢、繁花似錦,處處生機盎然。

走進綜合樓大廳,排列整齊的電子屏、展板、實物模型和樣本標本,生動述說著矢志問海的步伐。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這裡同科學家們親切交流。兩年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研人員們砥礪攻堅,「透明海洋」「藍色藥庫」、可燃冰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階段性戰果。

「兩年前總書記來實驗室,提出『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的殷殷囑託。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向總書記匯報,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已經作出了一點應有的貢獻!」5月15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科學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對記者說。他的「底氣」,源自圍繞「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不斷攻堅取得的系列成果。其中讓他最為驕傲的,是基於北鬥衛星實現了6000米深海全水深大容量數據實時傳輸,率先解決了國際上一直都無法解決的深海潛標數據回傳問題。

潛標是一種用於定點收集深海數據的觀測儀器。在海洋大數據中心,王凡操作一臺平板電腦,向記者展示了布設在西太平洋的潛標實時回傳的深海環境數據,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同水深的溫度、鹽度、溼度、流速等,動動滑鼠就一目了然。「國際通常做法是每年一次派船去潛標布放點,採集數據後再放回去,科學家們看到的只是『錄像回播』。我們通過在潛標傳感器上加載自主研發的水聲通信單元和整套實時傳輸系統,看上了『現場直播』。」王凡介紹說,我國在全球海洋定點實時觀測的能力由此跨越到世界前沿。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海潛標數據傳輸使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自主、安全、可控。

深海大洋中,如果說潛標是「定點瞭望者」,那麼「海燕」就是「移動偵察兵」。這種新型水下無人滑翔機,可以按指定路線在深海中進行水平和垂直位移,獲取立體觀測數據。當記者走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部分),映入眼帘的除了擺放在大廳的通體明黃的「海燕」,就是一張布滿整牆的大屏幕,這裡是水下航行器指揮控制中心。據工程師趙海侗介紹,科學家通過實驗室的兩臺電腦,就可以遠程操控幾千公裡外深海中的「海燕」進行上浮和下沉。「目前『海燕』的最大工作深度已達到8213米,創造了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記者看到的潛標、「海燕」,與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自主研發的Argo浮標、波浪滑翔機等一批探海「神器」,共同組成了覆蓋西太平洋、印度洋和中國海的「兩洋一海」觀測大網。這是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成為「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的「硬核」支撐。

除了「透明海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記者見到了正在對可燃冰樣品進行掃描的助理研究員李彥龍。出生於1989年的他,已經從事可燃冰研究5年多。作為一線研究人員,他明顯感覺到實驗室近兩年的發展「突飛猛進」,比如:自主研發可燃冰勘探開發基礎研究實驗裝備6套,每一項裝備都含有核心技術,近兩年獲得國家專利20餘件、國際專利3件;新的可燃冰研究基地即將投用,新建可燃冰勘探模擬實驗室、開發利用實驗室,大大改善了研究條件;越來越多的年輕博士後加入研究團隊,涵蓋海洋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油氣田開發工程等各個方向,真正達到了學科交叉融合。「樣品掃描後,就會得到橫剖面的數字巖心圖像,可燃冰的含量、位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李彥龍一邊操作電腦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們會通過模擬實驗,搞清楚可燃冰開採可能會引發的海底地質變化,從而確保海洋能源綠色開發。」

在一個又一個大科學計劃及工程穩步推進的同時,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積極構建全球海洋科技創新協同網絡,現已初具雛形。據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際事務部部長譚攻克介紹,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中美國際高解析度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中俄北極研究中心等多個重要領域的海外研究中心已相繼落地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就像一面旗幟,指明了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方向。」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吳立新說,來自中央、省、市等各級的關心支持,也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近年來,山東省專門成立實驗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支持意見;青島市發起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略海洋攻勢」,強化配套支持政策;青島藍谷和即墨區整合資源著力推動科技成果「有得轉、接得住、轉得順」。

鰲山灣畔,青島藍谷,一個世界級海洋科技創新高地雛形已現: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等2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3個高校院所,各類各級創新平臺62個,以及各層次人才6000餘名,組成一個朝氣蓬勃的創新生態圈,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互動耦合,催動海洋科研加速向前。

「我們海洋科研工作者,感受到了來自這個時代的鼓舞與溫暖,同時也感受到了肩上的使命。」吳立新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全力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建設,突破更多「卡脖子」關鍵技術,促進更多海洋技術裝備成果轉化,為實現海洋強國夢交出合格答卷。

圖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資料圖)。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深海科研展示大國自信  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代亮清楚地記得,在綜合樓一樓大廳中,總書記與科研工作者一一相握。「第一次見到總書記,感覺他比電視上看起來更年輕,身形高大魁梧,在人群中很顯眼!」總書記手中的溫度、含笑的神情,讓代亮倍感親切。  考察時,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
  • 攻克兩項技術難關,青島製造助力「天問一號」
    技術實力雄厚在「天問一號」項目攻克兩項技術難關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而海麗雅參與的這兩項工作都是服務和應用於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著陸過程這一最為核心和關鍵環節。「這讓我們倍感壓力,也深感榮幸。」徐連龍說。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南海迴響 ——回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視察結束後,正在當地相關院屬單位調研的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立即在深海所主持召開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對下一步深海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部署,並於4月13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院黨組中心組學習會進一步學習貫徹,切實提高加快中科院改革創新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主任楊天梁說,習總書記在考察過程中,肯定了三亞幾家科研單位在新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總書記的講話給在場的科研人員很大鼓舞,我們將發揮苦幹實幹精神,積極推動科研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新理念、新機制、新做法儘快提升海南的科研實力。」
  • 神奇:深海中驚現透明生物 瞬間隱形消失
    為了達到透明的效果,你或許需要使光線穿過身體,或者使周圍的光線發生彎折,使其不能反射回觀察者的眼中。這是一個很狡猾的技能,但有些動物幾乎就做到了。海洋動物如果想躲藏起來,一般有兩種選擇。生活在深海或靠近海底的動物往往與沙子或巖石融為一體,或者隱藏在珊瑚中。不過,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經退化,隱形並不是很有必要。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 習近平提出深海「三步曲」 中國深海計劃路線圖曝光
    胡問鳴說,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總書記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並且第一次明確提出「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再到「深海開發」,是總書記為我們描繪的深海「三部曲」。走向深海,裝備先行。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國之重器」潛入萬米深海,這一關鍵部件出自哈工大
    11月28日,我國「奮鬥者」號萬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10909米深海後勝利返航。「奮鬥者」號的關鍵部件深海電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學院特種電機研究中心研製。針對「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的需求,團隊面對巨大的技術挑戰,進行7000米深海電機技術攻關,實現了我國深海永磁電機技術的突破。2017年團隊為「深海勇士」號研製了全部動力電機系統,2020年實現萬米全海深電機技術突破,為「奮鬥者」號研製了推進器、海水泵等電機。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技術取得新突破
    據新華社青島8月4日電 (記者張旭東)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在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方面取得新突破
  • 北京:攻克核心技術 中關村從「裂變」走向「聚變」
    北京:攻克核心技術 中關村從「裂變」走向「聚變」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6月01日 21:29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
  • 瞄準關鍵技術 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成立
    科技日報訊 (記者過國忠 通訊員朱華章 呂華偉)深海裝備技術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保障。由江蘇省、無錫市和中國船舶集團聯合共建的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近期在無錫市正式成立。據了解,江蘇是全國海洋大省和科教強省,深海領域科研資源得天獨厚,船舶與海工裝備總裝製造規模約佔全國40%。其中,無錫擁有全球前三的海洋裝備總體性能保障和新型裝備總體設計技術開發的科研力量。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還有惹人注目的深海生命,世界大洋估計22萬種動物,有10億個類型的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的生物有著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適應高溫高壓,有的能在還原缺氧環境下繁盛,更有的有著非人類尺度的長壽能力,而提供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無價之寶,有著給人類帶來特種福利的潛力。總之,深海,是新世紀必須要談論的新題目。
  • 萬米深海,有隻「飛翔」的「海燕」
    「海燕—X」集成了CTD和深海相機等諸多要素傳感器,同步採集了深淵溫鹽、溶解氧等大量寶貴數據,在海洋深淵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那麼「海燕」究竟如何實現在深海安全、自由「飛翔」?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
  • 中科院在「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中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聲學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力學研究所等單位,與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等單位密切配合、集智攻關,順利完成了鈦合金載人艙、固體浮力材料、高速數字水聲通信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機械手等關鍵技術攻關工作,為「奮鬥者」號總裝集成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為實現「奮鬥者」號關鍵技術國產化目標做出了突出貢獻。
  • 《深海淺說》解開關於深海的疑問
    深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資源,深海又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人對其尚缺乏了解的部分。「撰寫這本《深海淺說》,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閒讀物看的科普材料。」汪品先介紹,該書是在十多年幹部培訓與科普報告的基礎上,收集新資料加工整理而成。從深海的基礎知識講起,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利用,說明海洋既不能當作聚寶盆,也不該用作垃圾桶。
  • 【前沿科技】萬米深海,有隻「飛翔」的「海燕」
    「海燕—X」集成了CTD和深海相機等諸多要素傳感器,同步採集了深淵溫鹽、溶解氧等大量寶貴數據,在海洋深淵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那麼「海燕」究竟如何實現在深海安全、自由「飛翔」?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探「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探「微觀世界」 抓「關鍵變量」——我國科學家與量子「糾纏」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讓量子技術這個決勝未來的關鍵掌握在中國人手中!這是「中國量子軍團」心中的夢想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