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轉眼間5月也已進入尾聲,在3月至4月間,全球氣象界發生了哪些大事?有哪些事情最受關注?
小編這就帶大家回顧過去兩個月的全球氣象科技大事記。
世界氣象組織繪製全球首批大氣汙染物沉降圖
世界氣象組織(WMO)正在全球召集研究大氣汙染物沉降模擬和觀測方面的專家繪製首批全球大氣汙染物沉降圖。
此前,WMO總部舉行的全球大氣沉降測量模式融合(MMF-GTAD)專家會議同意成立一個科學指導委員會,召集眾多科學家共同制訂該項目方案。
MMF-GTAD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製作臭氧、各種形態的氮、硫塵和氣溶膠等空氣汙染物的全球大氣沉降圖。這些地圖將為政府、決策者和國際組織提供相關信息,以幫助沉降汙染物防治工作。
歐洲空間局將發射太空飛行器監測太陽風暴
圖片來源:ESA官網
歐洲空間局(ESA)計劃發射全球第一個專門致力於監測空間天氣的太空飛行器,旨在對可能影響地球的空間天氣進行預報預警。
該項任務名為「拉格朗日」,目標是對太陽、地球以及空間天氣進行監測。
太空飛行器將在位於遠離地球和太陽的等距點上監測太陽風暴,並在「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發生、高能帶電粒子向地球行進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追蹤。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正計劃在第一拉格朗日點建造一個太陽觀測站,預計將在2024年發射,該任務將為拉格朗日任務提供數據補充。
這兩個任務將形成一個綜合觀測系統,當空間天氣事件發生時可提供立體監測服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發射新的碳衛星
圖片來源:NASA官網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將發射新一顆碳衛星OCO-3,OCO-3將與之前的碳觀測衛星OCO-2協同工作,用於提升二氧化碳觀測水平。
除了能夠監測全球各地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情況,該衛星還具有精確測量太陽誘導的微弱葉綠素螢光(SIF)和排碳量的能力。
OCO-3衛星將會附著於國際空間站之外,能夠顯著擴展其資料庫收集能力。該衛星計劃於5月發射。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進海浪預報
圖片來源:ECMWF官網
隨著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集合預報系統(IFS)2018年提升至IFS Cycle 46r1版本,ECMWF的高質量海浪預報有望進一步向前推進。
海浪預報將從新的物理組合和預報變量(如近地面風)的改進中獲益。
ECMWF的海浪預報與天氣、海洋預報都來自同一地球系統模式。預報產品為有效開展海浪高度、平均海浪期、平均海浪方向等變量預測提供了確定性和概率性信息。
ECMWF還從測高儀等衛星儀器中同化數據,使得海浪預報初始條件更加精確。
日本氣象廳研發強風預測系統
圖片來源:JMA官網
日本氣象廳(JMA)研究所開始研發人工智慧系統,擬用於預測可能影響陸地和航空運輸安全的強風天氣。
這一智能系統利用天氣雷達提供的氣流數據判斷強風天氣是否會發生,準確率可達90%。
日本氣象廳計劃用4年時間開發該系統,有望幫助自動駕駛汽車或飛行器避免強風、龍捲風等造成的危害。
義大利發射PRISMA地球觀測衛星
圖片來源:Arianespace官網
當地時間3月21日22時50分35秒,在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織女星」(Vega)運載火箭搭載義大利PRISMA地球觀測衛星發射升空。
PRISMA衛星是一顆小型超光譜成像衛星,由義大利空間局負責管理運行,旨在利用小衛星的成像載荷,觀測地球上的相關環境要素。
PRISMA衛星的同名傳感器包含超光譜成像儀和全色成像儀,這兩個成像儀可以通過一個孔徑為21釐米的三鏡透鏡觀測地球。衛星預計運行時間至少5年。
PRISMA衛星將在距地球表面615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高度上運行,與地球赤道成97.8°角。
中國科學家從半潛式無人艇發射探空火箭
圖片來源:中國大氣物理研究所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大氣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稱,中國科學家首次從一艘半潛式無人艇上成功發射一枚探空火箭,這種火箭可將氣象儀器帶到8000米的高空中,從而對探空氣球無法到達區域的天氣進行觀測。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利用半潛式無人艇建立類似於地面探空網絡的海洋探測網,可對颱風內部的三維結構進行探測,從而提升預測颱風路徑或強度變化的能力。
目前,該研究團隊正在開發新一代半潛式海洋氣象探測無人艇,隨後,他們還將開發一個新型互聯的半潛式無人艇氣象和海洋觀測網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