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2021-01-14 植物生態資訊

封面圖片為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示意圖 (陳偉彬、陳保冬繪製)


封面圖片示意了氣候變化(如氣溫升高、降水格局變化)、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 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導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等不同全球變化情形對森林、草地、農田、海洋等不同生態系統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圖中上方示意人類生產活動排放溫室氣體、降水格局變化等全球氣候變化情形; 右上方示意氣溫升高導致冰川消融, 進而導致水資源空間分布和水循環的變化; 中間部分示意森林、草地、農田等主要陸地生態系統類型, 以及農田耕作、放牧等不同土地利用情形; 左下方土壤剖面示意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地下部分結構、過程和功能產生影響, 右下方示意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響應全球變化。


全球變化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環境變化, 主要包括氣候變化、大氣組成變化(如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化), 以及由於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變化三個方面。全球變化已經導致生態系統發生深刻改變, 這些改變將直接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領域正是在人類活動的強度和廣度已經發展到對全球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深刻影響的背景下形成的, 是一門宏觀與微觀相互交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前沿研究領域。它以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為主要內容, 目標是實現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可持續利用。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生態學分支領域。一些全球研究計劃的興起支撐和推動了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研究, 比如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TATS)等。「全球變化和陸地生態系統」(GCTE)研究計劃是IGBP的核心研究計劃之一, 旨在分析全球尺度上大氣成分、氣候、人類活動和其他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預測未來全球變化可能帶來的農業、林業、土壤和生態系統複雜性的改變。世界範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先後啟動了相關重大研究計劃, 例如美國的全球變化研究計劃(USGCRP)以及歐洲的CarboEurope、NitroEurope等項目, 中國也啟動了多個全球變化重大項目比如科技部的全球變化專項。伴隨著這些計劃的執行, 一系列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的專著陸續出版, 標誌著這一學科逐步走向成熟。我國學者方精雲於2000年主編的《全球生態學》推動了國內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的發展。至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發布了5期評估報告, 全面總結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研究成果。2014年, 由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SSC)發起的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 加強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全球變化研究的溝通與合作, 標誌著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跨入服務於可持續發展的全新階段。


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資助方精雲院士主持的「生態系統生態學學科發展戰略項目」的支持下, 我們組織了本期「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專輯。專輯在對國內外全球變化研究進行歷史回顧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 總結了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的階段性重大進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並對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方向進行了展望, 建議了需要加強的優先研究領域。


專輯共收錄10篇綜述文章, 在總體回顧和展望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牛書麗和陳衛楠)基礎上, 分別綜述了陸地生態系統植物生理生態、群落結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大氣二氧化碳(馮兆忠等)和臭氧濃度升高(馮兆忠等, 圖1)、氣候變暖(夏建陽等)、降雨格局改變(周貴堯等)、氮沉降(付偉等, 圖2)、土地利用(白娥和薛冰)和放牧(張揚建等, 圖3)等全球變化因子的響應, 同時還綜述了淡水生態系統(邢鵬等)和海洋生態系統(葉幼亭和史大林, 圖4)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在明確全球變化生態效應的基礎上, 討論了生態系統對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反饋作用, 以期為構築全球變化的適應對策提供生態學理論依據。


圖1  地表臭氧對植物葉片、根際、植株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馮兆忠等, 2020)。



圖2  陸地生態系統大氣氮沉降生態效應示意圖(付偉等提供)



圖3 放牧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熱點關鍵詞關聯可視化圖(張揚建等, 2020)


圖4 全球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初級生產關鍵過程的影響(葉幼亭和史大林提供)


全球變化及其引發的全球生態問題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而科學評估和預測全球變化生態效應, 認識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機制, 是制定應對全球變化策略的前提和基礎。儘管各國科學家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但無論是在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機理還是在其響應調控對策方面仍然存在許多未知的領域, 需要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雖然本專輯的出版有望引發學術界對全球變化和生態系統研究的關注, 但因篇幅有限只能涉及部分主要的研究方向, 期望專輯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為推動我國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進展起到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牛書麗
博士,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變化生態學。


陳保冬

博士,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壤生態學。



牛書麗, 陳衛楠.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研究現狀與展望.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449-460.


馮兆忠, 李品, 張國友, 李徵珍, 平琴, 彭金龍, 劉碩.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問題與展望.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461-474.


付偉, 武慧, 趙愛花, 郝志鵬, 陳保冬. 陸地生態系統氮沉降的生態效應: 研究進展與展望.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475-493.


夏建陽, 魯芮伶, 朱辰, 崔二乾, 杜瑩, 黃昆, 孫寶玉. 陸地生態系統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與適應.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494-514.


周貴堯, 周靈燕, 邵鈞炯, 周旭輝. 極端乾旱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進展與展望.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515-525.


馮兆忠, 袁相洋, 李品, 尚博, 平琴, 胡廷劍, 劉碩. 地表臭氧濃度升高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526-542.


白娥, 薛冰.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543-552.


張揚建, 朱軍濤, 沈若楠, 王荔. 放牧對草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553-564.


邢鵬, 李彪, 韓一萱, 顧秋錦, 萬洪秀. 淡水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研究進展與展望.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565-574.


葉幼亭, 史大林. 全球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初級生產關鍵過程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5): 575-582. 



點擊文章題目可閱讀原文

彭書時, 嶽超,常錦峰. 陸地生物圈模型的發展與應用.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4): 436-448.


馮兆忠, 徐彥森, 尚博. FACE實驗技術和方法回顧及其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4): 340-349.

 

馮曉娟, 王依雲, 劉婷, 賈娟, 戴國華, 馬田, 劉宗廣. 生物標誌物及其在生態系統研究中的應用.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4): 384-394.

 

郭慶華, 胡天宇, 馬勤, 徐可心, 楊秋麗, 孫千惠, 李玉美, 蘇豔軍. 新一代遙感技術助力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 植物生態學報, 2020, 44(4): 418-435.


符義穩, 田大栓, 汪金松, 牛書麗, 趙墾田. 內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植物葉片與根系氮利用效率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 植物生態學報, 2019, 43(7): 566-575.

 

刁勵瑋,李平,劉衛星,徐姍,喬春連,曾輝,劉玲莉. 草地生態系統生物量在不同氣候及多時間尺度上對氮添加和增雨處理的響應. 植物生態學報, 2018, 42(8): 818-830.

 

嚴月, 朱建軍, 張彬, 張豔傑, 魯順保, 潘慶民. 草原生態系統植物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 2017, 41(5): 585-596.


楊麗麗, 龔吉蕊, 劉敏, 楊波, 張子荷, 羅親普, 翟佔偉, 潘琰. 氮沉降對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響研究進展. , 2017, 41(8): 894-913.


李靜鵬, 鄭志榮, 趙念席, 高玉葆. 刈割、圍封、放牧三種利用方式下草原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與植物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植物生態學報, 2016, 40(8): 735-747.


張彬,朱建軍,劉華民,潘慶民. 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事件對草原生態系統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 2014, 38(9): 1008-1018.

 

姚凡雲,朱彪,杜恩在. 15N自然豐度法在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植物生態學報, 2012, 36(4): 346-352.


孫敬松, 周廣勝. 散射輻射測量及其對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影響的研究進展. 植物生態學報, 2010, 34(4): 452-461.





相關焦點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議召開 2017-12-2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同時,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地下生態過程會對全球變化產生反饋,加強或削弱全球變化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Schmidt et al.,2004)。以往的研究關注更多的是全球變化對地上生態系統的影響,對地下生態系統的研究十分有限(Allison and Reseed,2008)。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自然子刊文章解讀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圖片來自原文氣候變化是全球湖泊生態系統的威脅之一。正如最近幾十年來所觀察到的那樣,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威脅做出了響應。2020年7月14日,《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表題為《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Global Lak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的文章,從冰層、表面溫度、蒸發和水位等物理變量切入,全面系統地討論了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啟動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啟動會於2月19日至20日在昆明召開。項目設4個課題,即課題1、植物多樣性格局與氣候要素的耦合關係;課題2、關鍵物種響應氣候變化的分布格局變遷;課題3、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課題4、生態系統植物功能類群的變化與安全閾值評估。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全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全球範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淨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於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並不清楚。
  • 華南植物園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
    氣候變暖導致水循環過程增強,使得全球範圍內極端降水事件引起的旱澇災害發生頻率大幅提高,這將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表明,地上淨初級生產力對極端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為非線性,且顯著區別於其對中強度降水量變化的響應。然而,作為碳循環關鍵過程的土壤呼吸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響應並不清楚。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提出了關於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新認識。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學效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年度會議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2016年度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  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中的植物多樣性尤其敏感,氣候變化改變物種的分布,進而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中國西南山地物種豐富,特有種比例高,生境高度異質化,生態系統、植被類型多樣。
  • 互動丨難忘2020——這些封面背後的故事
    歲末回顧,這一年的《軍嫂》封面也折射出社會變遷,有白衣為甲的醫護戰士,有身披婚紗的幸福新娘,有俏皮活潑的母女倆,有默契恩愛的軍警夫妻……定格的精彩瞬間,無論是生活日常中的情意濃濃,還是工作崗位上的敢打硬拼,講述的都是家國故事。辭舊歲、迎新年,本期我們邀請了4名封面人物、1名封面攝影者,請他們談談——封面背後的故事……
  • 理加聯合應邀出席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2017年10月13日-14日,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機制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 最新研究:花色素沉積快速響應全球臭氧和溫度變化
    Current Biology | 花色素沉積快速響應全球臭氧和溫度變化責編 | 逸雲人類活動造成的臭氧層破壞是加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因素之一,臭氧的持續減少造成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所面臨的紫外線輻射加劇,並對生物健康造成威脅【1】。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福建省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三明是福建省自然保護區分布最為密集區域,是中國東南部唯一具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也是中國大陸年降雨量大於1600 mm常綠闊葉林分布區和我國杉木人工林中心產區。同時也是我國大陸受東亞季風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及颱風影響最為顯著的地區。
  • 新疆生地所發現蘚類植物是荒漠生態系統對氮素增加響應最敏感的...
    隨著全球工農業的發展,排放到大氣中的氮素日益增加。通過氮沉降進入生態系統的氮素成為影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重要驅動因子。荒漠生態系統土壤氮素缺乏,氮素是繼水分之後的第二大限制因子。因此,氮沉降的增加預計將會顯著影響荒漠生態系統。
  • 封面故事·《Vista看天下》——工資單背後的故事
    封面故事·《Vista看天下》——工資單背後的故事  在非洲大草原上,太陽升起,獅子一睜開眼睛就在想,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羚羊也在想,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
  • 全球變化水文學: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這些水問題儘管可能發生在局地或者區域尺度,但是其驅動因素或者影響與反饋往往是全球性的,因此必須以地球系統科學的理論開展研究。在地球系統科學的框架下,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影響水循環,而水循環變化反過來影響地球環境。全球變化水文學重點突破人為因素對水循環的影響,及其反饋於氣候系統和人類社會由此給人類文明帶來的風險。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