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年度會議召開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12月16日至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2016年度學術交流會議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該項目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擔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及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和研究生,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處代表4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中的植物多樣性尤其敏感,氣候變化改變物種的分布,進而影響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變化。中國西南山地物種豐富,特有種比例高,生境高度異質化,生態系統、植被類型多樣。該項目整合分子系統學、生物地理學、生態學等多學科方法,針對典型山地生態系統,從科屬、物種、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等層次開展深入研究,以揭示氣候變化下西南山地植物多樣性特徵、變化過程及其響應氣候變化的機制。該項目於2014年2月正式啟動,並於2015年8月通過科技部組織的中期評估。圍繞中期評估後項目計劃任務書調整方案,各課題負責人和學術骨幹結合項目的科學目標,依次對各自承擔課題和專題的進展情況進行了匯報和交流討論。目前項目各課題和專題進展順利,已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SCI論文110餘篇,其中40%的論文發表於相關學科JCR前15%期刊,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1篇、New Phytologist4篇、Ecology3篇、Molecular Ecology6篇、Scientific Reports10篇和Journal of Biogeography2篇。

  項目組專家就研究內容和各專題取得的成果整合等進行了認真討論,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李德總結髮言提出,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加強對項目研究目標的嵌合,圍繞項目任務書和項目調整任務書對所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進一步聚焦,加強課題間、各專題間的交叉協作,切實推動和實現數據共享。

  項目年度學術交流會議的召開,進一步凝練並明晰了項目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促進了項目內各課題、專題間的交流與協作,為項目的順利完成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會議現場

相關焦點

  • 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項目啟動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啟動會於2月19日至20日在昆明召開。  據悉,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四川大學和復旦大學參加。項目設4個課題,即課題1、植物多樣性格局與氣候要素的耦合關係;課題2、關鍵物種響應氣候變化的分布格局變遷;課題3、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課題4、生態系統植物功能類群的變化與安全閾值評估。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2017年度總結會議召開 2017-12-26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和響應是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雲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一些全球研究計劃的興起支撐和推動了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研究, 比如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TATS)等。「全球變化和陸地生態系統」(GCTE)研究計劃是IGBP的核心研究計劃之一, 旨在分析全球尺度上大氣成分、氣候、人類活動和其他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預測未來全球變化可能帶來的農業、林業、土壤和生態系統複雜性的改變。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近2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呈增加趨勢,是我國的重要碳匯,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驅動力的作用,永久冰雪面積持續減少,荒漠面積增加,各類生態系統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就生態系統承載力而言,整個西部地區整體上還有少量承載潛力,但部分地區有超載現象。
  • 《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發布:90%典型生態系統獲保護
    中新社昆明5月22日電 (記者 胡遠航)22日,正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編制的生物多樣性方面白皮書——《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下稱「白皮書」)在昆明正式發布。白皮書指出,經過多年努力,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及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雲南省國土面積僅佔中國的4.1%,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態系統類型,高等植物及脊椎動物種數均超過全國的一半。
  • 科學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比想像更緊密
    ,研究了不同空間尺度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 雲南西北部複雜的地質、氣候歷史和多樣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富有特色的生物多樣性,該地區也是氣候變化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玉龍雪山沿海拔梯度存在多種氣候類型,植物種類繁多,呈現出較為完整的山地植物垂直帶譜,是滇西北植物多樣性的縮影,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供了天然的場所。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學效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山地生態系統蘊藏著進化的獨特性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諸多特有種與受脅物種的庇護所,不僅扮演著生物多樣性產生的「搖籃」和維持的儲藏庫角色,還擁有關鍵生態服務功能及人類所需的重要自然資源。山地物種因其分布範圍有限、環境適應性獨特及地理隔離,面臨著更高的滅絕風險,成為氣候變化下最可能受威脅的類群之一。  研究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往往關注物種與生態系統。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植物開花、青蛙產卵提早,珊瑚礁大規模白化,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威脅.....多姿多彩的世界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專家估計,由於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於正常水平一千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物多樣性也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小編和您一去去看看。植物開花、卵孵化,青蛙產卵都會提前。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範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
  • 理加聯合應邀出席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2017年10月13日-14日,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機制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過去百年來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長江經濟帶西部湖泊我國西南橫斷山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儘管位於高海拔的山地湖泊很少受到人類的直接幹擾,但是近百年來,人類活動仍通過大氣汙染沉降等間接方式影響了高山湖泊生態系統。Hu 等通過對多個高山湖泊的古生態數據集成分析,獲得了區域生態變化趨勢,並對比了近百年來區域大氣氮沉降、粉塵沉降、溫度等變化,揭示出大氣沉降對高山湖泊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已經超過氣候變化的影響。但不同湖泊的響應存在明顯差異,流域植被、土壤穩定性、溶解有機物的輸入對湖泊生態系統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雲南率先發布生態系統名錄 權威反映全省生態系統多樣性基本信息
    雲南網訊(記者 楊之輝)5月22日,雲南省環保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全國率先發布《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以下簡稱《名錄》)。研究表明,雲南是全國生態系統類型最豐富的省份。
  • 賀金生課題組揭示青藏高原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以往的研究表明,區域尺度上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通常隨植物多樣性的增加而增加。生態系統多功能性不僅受地上植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也受土壤動物、微生物等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驅動,但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地上、地下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相對貢獻了解甚少。不僅如此,氣候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理也不明確。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