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

2020-12-03 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為回答「氣候變暖是福是禍」這一公眾熱點問題,以及全球變暖情景下我國西南地區山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依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第四紀科學評論》

研究人員通過對橫斷山區的哈裡谷進行鑽孔測年,反演了發生在距今12.8千年~11.5千年的「新仙女木事件」前後該地區植被的動態演替與氣候變化過程。

研究發現,新仙女木事件期間,森林喜冷成分如雲杉等亞高山針葉林的花粉在沉積物中較多,但氣溫回暖後發生迅速下降,而溫帶闊葉成分植物的花粉迅速上升,同時物種多樣性顯著增加。這表明未來的氣候變暖及其導致的冰川消融,將可能通過改變水熱組合的方式,觸發橫斷山區植物多樣性的變化,進而導致對溫度敏感的植物類群發生不同程度的海拔位移,引起植被的快速變化。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間冰期轉換過程中的最後一次快速降溫事件。以往研究證實,該事件結束時氣溫變暖速率和幅度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的21世紀全球變暖具有可比性,可被用於推測未來氣候變暖的效應。但以往相關研究多集中於中、高緯度,對於低緯地區的研究很少。(來源:中國科學報 丁佳)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宇飛帶領的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研究人員合作,對地史時期氣候快速變暖過程對我國西南低緯地帶植被動態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李麗琴、研究員王永棟,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Wolfram Kürschner,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博士MichaRuhl,以及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Vivi Vajda等合作,對四川盆地東北緣宣漢七裡峽剖面須家河組-珍珠衝組開展孢粉植物群的系統深入研究,恢復並重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探討該轉折時期陸地植被、氣候變化與中大西洋火山活動事件等的潛在聯繫
  • 地質地球所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全球氣候正在經歷的近百年變暖過程,被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數千年來的氣候冷、暖變化,是否存在百年尺度的自然周期?今天的氣候變暖,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變暖過程?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但是,由於傳統上用於植被區劃的指標過於繁雜,因此,很難用它們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不同植被類型邊界的變化。葉性狀是植物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葉片水平上的特徵,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密切,植物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在決定植物分布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關鍵葉性狀很可能是一個較客觀反映植被本身特徵的、可測量和比較的植被區劃綜合指標。但是,關於植物葉性狀與乾旱區植被區劃關係的研究仍很缺乏。
  • 科學家揭示植物葉性狀對乾旱區植被區劃的指示意義—新聞—科學網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
  • 記中科院植物所植物演化生物學王宇飛研究組—新聞—科學網
    用化石植物證據 估測藏北古海拔 王宇飛告訴記者,隨著近期研究組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組以及英國、奧地利、印度等國家的專家通力合作,他們首次發現、描述和報導了藏北可可西裡地區五道梁盆地早中新世五道梁組地層的小檗葉化石,從植物學角度估測出了藏北可可西裡的古海拔高度在1395米至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珠峰上面都開始長草了,氣候變暖不可逆轉,會造成什麼影響?
    與此同時,地球氣候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直到上個世紀末,才有人發現地球已經出現了氣候變暖的現象。如今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全球性、不可逆轉的氣候現象,有研究表明本世紀地球各地區所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都與全球變暖有關。不僅如此,氣候變暖會使地球生態環境的發展陷入死循環,比如更加極端的天氣會導致冰川融化,冰川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會導致陸地被淹沒等等。
  • 氣候變暖的又一惡果:樹木更「矮」了
    科學家說,持續的環境變化正在改變世界各地的森林,導致樹木變矮,壽命短,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廣泛的影響。美國能源部的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發現,不斷上升的氣溫和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已經改變世界森林的情況,野火、乾旱、大風和其他災害都給森林植被造成了破壞。
  • 植物所合作揭示活化石銀杏的種群進化歷史
    儘管經歷了地質歷史時期的多次全球氣候震蕩以及人類歷史時期的人類活動幹擾,但銀杏仍然存活至今,並在全球廣泛栽培,因此,銀杏被認為是人類保護和復興瀕危物種的正面案例。但現存銀杏是否應該得到重點保護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具體體現為兩個核心科學問題:一是銀杏是否仍存在野生種群?野生種群分布在中國哪些地方?二是銀杏是如何倖存下來?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凍土區植被氮限制呈增強趨勢
    氮素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之一,可調控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以往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會加速凍土區土壤氮轉化過程,釋放在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效氮,進而促進植被生長,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於凍土融化引起的土壤碳釋放。凍土區碳-氮交互作用成為全球變化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理解碳-氮交互作用的方向和強度,須先釐清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特徵。但目前仍然缺乏凍土區氮循環變化的大尺度證據。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生態中心揭示黃土高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草本年輪結構是指在某些多年生草本物種的根部次生解剖結構會像木本植物一樣在生長季早期形成較大的導管組織,而在生長季節晚期形成較小的導管組織,從而形成可以識別的逐年年輪組織結構。草根年輪材料的研究價值正在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並被逐漸應用於氣候學和生態學研究當中。
  • 東北地理所等在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