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以往研究有以下幾點不足:1、混淆了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引起的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2、試圖用單一因素解釋植被-徑流關係,如葉面積指數、二氧化碳濃度、光合效應等;3、過於注重蒸散發對徑流的影響,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如降水、土壤溼度等。針對這些問題,該研究使用數據驅動方法,分析了北半球3670個自然流域在1982年至2015年春季植被指數與春季/夏季徑流的關係。結果發現,落基山、五大湖流域、阿爾卑斯山及北歐地區春季植被指數與夏季徑流存在顯著負相關關係。通過進一步觀察二者的趨勢,發現了四種不同的植被-徑流關係模式——五大湖流域春季植被顯著下降同時夏季徑流顯著增加、落基山北部春季植被顯著下降但夏季徑流不顯著增加、落基山南部春季植被顯著增加同時夏季徑流顯著下降、阿爾卑斯山與北歐地區春季植被顯著增加但夏季徑流不顯著下降。研究給出了這四種模式背後的驅動機制:全球增溫導致落基山南部冬季降雪減少,以及落基山北部春季植被的更早萌發和隨後的夏季植被枯萎;北極變暖導致五大湖流域冬季降雪增加、以及阿爾卑斯山地區更多的水份輸入和夏季更繁茂的植被。研究提出北極變暖是局部地區植被-徑流關係的關鍵影響因素。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的資助。

氣候變化影響下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

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農業資源中心等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啟動
    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就「黃河源區氣候、凍土、水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如何;如何系統揭示凍土變化過程中冰水相變的產匯流機制;如何科學評估凍土變化對黃河源區水文過程及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配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
  • 東北地理所等在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距今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在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滅絕風險會增加,如果現有的政策不改變,地球上1/6的物種會受到威脅(Urban, 2015)。此外,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種群動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現有的資料研究表明,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中大約80%的群落豐富度的改變是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本文通過分析近半個世紀以來黃河流域氣候水文的變化,揭示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影響的事實,從水資源現狀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所存在的問題,最後給出了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亟待進行研究的基礎科學問題。
  • 黃河河水化學研究揭示溫度對Li同位素季節性變化的控制
    矽酸鹽巖風化是維持地質時間尺度地球宜居性和碳循環平衡的關鍵,也是驅動氣候變化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重大基礎理論前沿之一。然而,矽酸鹽巖風化的控制機理一直存在爭論,現有風化動力學無法解釋大陸風化與受氣候和構造抬升剝蝕之間的複雜關係。
  • 領域4:氣候變化-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預期目標:完善全球和區域歷史氣候資料序列,建立和改進標準化氣候要素變化序列,開展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檢測和歸因研究,定量分析氣候變化關鍵科學結論的不確定性;深入理解全球氣候系統的變化特徵以及各種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及其相互作用機理,加強全球碳循環模擬研究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自博士時期開始,他先後運用野外控制實驗、數據挖掘和整合分析,以及生態模型模擬等研究手段,圍繞植被物候響應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機理以及可預測性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工作,相關研究成功發表在Nature、PNA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闡明陸地生態系統碳、水、能量、營養物質循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數據基礎。
  • 地表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監測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水分是連接陸地水、能量和碳循環的關鍵水文變量,獲取準確的土壤水分動態變化信息對於許多水文氣象應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大尺度的土壤水分監測上,能夠全天時、全天候工作的被動微波遙感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由於植被、地表粗糙度及其耦合作用的影響,使得利用被動微波亮溫反演土壤水分仍面臨很大的挑戰。
  • ...氣候變化》雜誌發表論文揭示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的長期氣候效應
    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 SLCF)通過影響地球系統的輻射收支產生氣候效應。硫酸鹽、黑炭、臭氧等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導致的輻射強迫,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短生命氣候脅迫物質的大氣停留時間較短,之前的研究通常認為其僅具有短期氣候效應,而不具有長期效應。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上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其中多年凍土區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則更加導致寒區生態系統加速退化。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長江黃河源區具有多種典型高寒生態系統,因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而難逃生態環境退化厄運。  急劇退化的高寒生態環境  高寒沼澤生態系統、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是3種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
  • 國內外50餘知名專家聚首南信大研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水文...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冰 通訊員戰子秋報導  5月9日至10日,南信大水文氣象學院主辦召開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水文氣象事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水文氣象事件頻發的原因探討、估算及預測」。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05日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