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2020-09-03 科學中國人scichi

在自然界中,溫帶和寒帶地區的植物會在一定的時間內開始返青,生長,而後現蕾,開花,結果,最後落葉,進入休眠。這種植物與環境因子變化相適應而形成的植物生長發育節律,被稱為物候,它是植物長期適應於溫度和水分季節性變化的結果。植物的物候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對策,對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群落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有重要意義。

付永碩在德國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生態系統如何響應和反饋氣候系統的變化成為全球變化生態學一個熱點問題。這也是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付永碩致力研究的方向。自博士時期開始,他先後運用野外控制實驗、數據挖掘和整合分析,以及生態模型模擬等研究手段,圍繞植被物候響應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機理以及可預測性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工作,相關研究成功發表在Nature、PNA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闡明陸地生態系統碳、水、能量、營養物質循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數據基礎。

學有所成,回國效力

2007年,付永碩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前往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攻讀博士,學習全球變化生態學,由此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畢業後,他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比利時全球變化生態學創新中心從事研究工作,2017年回國,正式加入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在回到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之前,付永碩已經在植被物候響應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工作都為他回國後的研究提供了經驗支持。

不過,付永碩表示,正是因為在北京師範大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才能在國外很好地展開一些研究工作。而在國外的幾年,也讓他開闊了眼界,拓寬了科研思路。他說道:「科學知識不只來源於文章,也來源於生活。我在國外交了一些朋友,大家在交流的過程中,思想的碰撞會迸發很多火花。關於春秋季物候耦合響應氣候變化的文章,就是在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和朋友一起聊天時構思完成的,後來發表在了PNAS上。」

走出國門是為了學成歸來,對付永碩來說,回國不是選擇,是必然。他坦言:「我在國外最深的感受就是,人走出國門後,會加深對祖國的感情。就像是一個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牽掛。所以,我當時也希望自己能夠學有所成,儘快回國,用自己的所學所識服務祖國。」

立足前沿,深入探索

近些年,全球變暖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2014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研究報告指出,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而人類活動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極有可能加快了這一全球變暖過程。

眾所周知,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就像人吃飯一樣,植物也需要「糧食」。它會「吃」進二氧化碳,排出氧氣。所以,植物可以有效緩解溫室效應。從另一方面看,植物對氣候的變化又十分敏感,它可以根據氣候變化進行自我調節,比如,發芽的時間、花開的時長等,這種物候變化會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平衡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動植物關係、植被分布等,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因此,研究植被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反饋,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充分發揮生態系統功能,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儘管植被物候研究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取得了蓬勃的發展,但物候的發生機理機制在學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春季升溫和光周期被普遍認為是物候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然而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數據統計分析和實驗驗證分析。」針對這一問題,付永碩率領團隊結合大尺度數據分析和野外控制實驗,提出並驗證了溫周期與光周期協調控制春季物候期的理論框架:光周期通過調整物候積溫需求和冷激需求的非線性關係,進而調整春季物候發生時間,以達到最長生長季與避免冷傷害平衡的最優生長史策略。這一研究表明,植物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溫度敏感性受光周期調控,未來氣候變暖條件下的溫帶森林物候變化將取決於春季升溫與冬季升溫的相對速率以及光周期三者共同作用。

付永碩介紹說:「氣候變暖以後,春天就會變短,那植物的發芽期和開花期就會提前,那麼春季物候提前量將低於預期,這可能會導致植物的生長機會減小,增長量減少,進而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水循環過程,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

全球著名生態學家,德國科學院院士Christian Körner高度評價這一發現,稱其解決了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這一存在幾十年的爭議問題,將推動植物物候領域和全球變化生態系領域的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雜誌上。

目前,付永碩還率領團隊通過與植物生態學、遙感生態學、生態水文等專業方向的研究人員緊密合作,在極端氣候響應、生態水文過程以及物候模型開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說道:「要說有什麼目標的話,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研製出一套全球動態植被物候模型並耦合動態植被模式中,更好地模擬全球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以及這些系統如何影響陸地水、碳等循環的過程。」

心懷感恩,踏實前行

成長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除了自身的因素,身邊人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就如付永碩選擇走上科研之路,就與他的三位恩師脫不開關係。

在北京師範大學主樓前留影

付永碩說:「碩士畢業後,我原本打算直接工作。我的碩士導師郝芳華教授給了我很好的建議,支持我出國深造。最重要的是,她說的一句話至今讓我銘記於心。她說:『做研究要學會先做人』,就是踏踏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在碩士期間,她也是以身作則,對我們影響很大。」對付永碩影響深刻的還有他的博士生導師Ivan Janssens教授和北京大學的樸世龍教授,「兩位老師對科研的熱愛是很讓人震撼的,從他們身上,我除了學習到了做科研的技巧,更體會到了成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應具有的熱情」「樸老師對科研的專注力、洞察力,還有對科研的思考方式,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極大地開拓了我的視野」。

受到他們的影響,付永碩也對自己的科研工作越來越熱愛,對未來的路也越來越堅定。他說道:「三位老師對我的影響真的很大,不僅僅是專業上的傳授,還有意志上的鼓勵。因為看到他們那種敬業的狀態,我就會想再努力些,希望自己能更加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當今時代是一個重視科技、重視人才的時代。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具體平臺都在積極吸納人才,培養新生力量。回歸北京師範大學以後,學校給予付永碩很大的支持,無論是科研上的支持,還是生活上的照顧都讓他非常感激。他表示,身處這樣一個時代是幸運又幸福的,所以更不能辜負這樣的機遇,要不斷奮進,不斷提升,踏踏實實做科研,盡心盡力服務於祖國。

相關焦點

  • 物候—氣候變化的感應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用物候指標來指示氣候變化。有一些物候學家甚至建立了相關的專業網站,如歐洲物候觀測網(EPN,The European Phenology Network)和英國物候觀測網(UKPN,The United Kingdom Phenology Network)等。
  • 冷激對春季物候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幾十年,受全球變暖影響,北半球的春季物候,如展葉期、開花期等顯著提前。然而,實驗證據表明,冬季的增溫能夠降低植物在休眠期接受到的低溫累積量(chilling,又稱冷激),從而增加植物在春季的積溫需求,對春季物候有推遲效應。
  •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植物物候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指標,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同時植物物候變化影響動植物關係,植被分布等,進而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春季升溫和光周期被普遍認為是物候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但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數據統計分析和實驗驗證分析。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物候學僅是竺先生一生的一個研究領域,但物候觀測、物候學思考和研究貫穿先生的一生,從未停息。從二十世紀20年代算起,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在中國現代物候學創立、中國物候觀測網建設、採用物候資料研究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將物候學知識應用在農業生產以及物候知識的科學普及等領域均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對中國物候學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 近40年中國春季物候時空分異規律
    空間和時間分異現象是存在於生態物候學研究中的重要特性。植物物候學是研究環境因子驅動下植物生命周期規律的科學,研究長時間序列植物物候動態演化對揭示中國不同區域植被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研究物候時空分異規律的常用方法之一,聚類將相似的數據要素劃分為子集或聚簇,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分析事物現象。
  • 封面文章|2009–2018年神農架17種優勢植物物候觀測數據集
    過去40年中國氣候與物候的變化研究[J]. 自然科學進展,2003, 13(10): 1048-1053.[6]  仲舒穎, 鄭景雲, 葛全勝. 近40年中國東部木本植物秋季葉全變色期變化[J]. 中國農業氣象,2010,31(1): 1-4.[7]  CLELAND E E, ALLEN J M, CRIMMINS T M, et al. 2012.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日本七十二物候:立春
    人民網東京2月4日電 七十二物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 poe法術迴響獲取方式 流放之路法術迴響等級屬性
    > 導 讀 大家好,我是九遊網小編,流放之路遊戲中有很多技能寶石,但是有些玩家並不知道有什麼效果,比如流放之路法術迴響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志載清河】清河縣十二個月物候
    【志載清河】清河縣十二個月物候 2019-03-21 15: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詩經》中的農事與物候
    農時和物候 農事的進行時有季節性的,要適時而耕,適時而種,適時而獲,都需要按照季節的早晚而決定,這就叫農時。農事之適合季節者則謂之得時,反之者曰失時。季節屬於曆法方面,照曆法規定可以分為四季、十二月,或更有分、至等分別。各個季節中的氣候不同,因而農作的事項也就不同。
  • 物候:暗冠藍鴉-去小組
    他們熱情地和你分享他們的故事,傾聽你的心事。人還沒到,他們的笑聲就已經先迴響在走廊裡面了。很多時候上了一天班,就覺得很累。加上班上還有些雞毛蒜皮的事,再生一點閒氣,就更疲乏。這時,心裡就會有一個聲音冒出來說,今晚的小組還是別去了吧。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這樣想的時候,微信裡面就冒出了他們的留言。「嘿,今天晚上有小組哦。有好吃的!要來哦!」 你只好賴賴唧唧地到了小組。
  • 物候與萬物之美
    由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宋英傑先生撰寫的此書,以故宮博物院院藏詳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圖》為緣起,從文化與科學兩個維度,圖文並茂地解讀古今節氣與物候。中國古代曆法中,關於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四時、八節、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於201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十二候雖使用頻率不高,但正日益被大眾所熟知。
  • 「最美的書」花落《成都物候記》
    □本報記者肖姍姍  「全書通過不同花卉意境的展示,巧妙地與文字融合在一起,抒發女性所獨有的詩性和情調……」這樣的評語,點讚的是一本美好的書《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
  •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年年物候新「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一直縈繞心間,餘味無窮。多好的願望呀,多美的希冀呀。忍不住和好友兔嘰分享,她感嘆到:「年年物候新的新字寫得真好~」是呀,誰不願年年物候新,日日是好日呢?
  • 今日立夏 了解下什麼是立夏物候
    今日立夏 了解下什麼是立夏物候時間:2019-05-06 09: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立夏 了解下什麼是立夏物候 立夏物候 一候螻蟈鳴 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蛄(即:螻蟈)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
  • 一代大儒的臨終日記 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學著作
    古代勞動人民把候鳥來來往往、樹木繁榮枯敗、動物冬眠春醒等自然現象叫做物候。物候學是研究周期性生物現象,並服務於農業生產的科學。 我國勞動人民關注物候現象已有上千年歷史。北魏科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講,春夏之交,布穀鳥叫聲好象「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意思是提醒農民要割麥子插秧苗。唐代詩歌中有不少描寫物候的詩句,比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意即芳草枯榮循環周期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