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植物物候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指標,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同時植物物候變化影響動植物關係,植被分布等,進而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春季升溫和光周期被普遍認為是物候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但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數據統計分析和實驗驗證分析。
-
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自博士時期開始,他先後運用野外控制實驗、數據挖掘和整合分析,以及生態模型模擬等研究手段,圍繞植被物候響應和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機理以及可預測性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工作,相關研究成功發表在Nature、PNA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闡明陸地生態系統碳、水、能量、營養物質循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數據基礎。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為一門起源於我國的古老學科,物候學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相較於國際熱度,近年來我國的相關研究卻顯得有些力量單薄,對於公眾甚或一些科研人員,這項研究好似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其中,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引起了較大關注。 「近幾年,我們在物候研究領域漸入佳境,這有賴於以往的持續觀測,也反映出物候研究更受重視,許多中國物候變化的重要規律正逐步被發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物候作為分析當地氣候變化規律和指示當地自然季節變化的指標,其研究不僅為當地植物的保育提供基礎資料,還可以評估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結果表明,儘管不同植物物候對氣候特徵的特異性反應廣泛存在,但該研究中的大多數物種對這兩個時期的氣候變化作出了響應。此外,一些物種對極端氣候事件非常敏感。降水對開花期的影響大於氣溫,尤其對晚花品種的影響更為顯著。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也是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近40年中國春季物候時空分異規律
空間和時間分異現象是存在於生態物候學研究中的重要特性。植物物候學是研究環境因子驅動下植物生命周期規律的科學,研究長時間序列植物物候動態演化對揭示中國不同區域植被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研究物候時空分異規律的常用方法之一,聚類將相似的數據要素劃分為子集或聚簇,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分析事物現象。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8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最新研究成果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as dominant environmental drivers triggering secondary growth resumption in Northern Hemisphere conifers」。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他還負責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物候學》著作,指出了物候學的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為物候學在中國普及教育作出貢獻。當前我國物候研究遇到一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竺可楨先生開創的現代物候學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成就。關鍵詞:竺可楨,物候,物候學進展竺可楨先生是我國現代地理學、氣象與氣候學的一代宗師,是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受氣候變化帶來的氣溫和降水影響,乾旱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將會更加惡化。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的《氣候變化條件下提高小麥產量和適應性——關鍵物候基因的優化 》中指出,由於物候基因的多樣性,小麥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
物候—氣候變化的感應器
物候現象是指受環境(氣候、水文和土壤等)影響而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包括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葉枯黃與脫落等現象,以及候鳥、昆蟲和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現象;還有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物候學就是研究上述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是一本「生命脈搏」的教科書。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華南植物園樹木生長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獲多項進展
因此,樹木芽或葉片物候和木質部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生態學需全面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重點問題,這對準確評估未來全球變化背景下北方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此研究問題,生態中心博士後張邵康在合作導師任海研究員和黃建國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
-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乾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