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係,特別是與氣候的關係。植物物候作為分析當地氣候變化規律和指示當地自然季節變化的指標,其研究不僅為當地植物的保育提供基礎資料,還可以評估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

  201110月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物種多樣性保育研究組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澳門3個半島選擇3個代表性植物群落設置永久樣地,對澳門野生植物開展長期的植物物候動態監測,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向我國氣候變化國家信息通報編寫基本信息提供科學依據。經過7年監測,積累了大量的物候數據,已掌握樣地內大部分植物物候規律。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該研究對澳門松山12種植物的開花物候進行了描述,這些植物的盛花期出現在3-9月,其中5月份佔42.9%9種植物最早或最遲的盛開花期發生在早春特大暴雨事件發生的2013年。此外,研究發現,在5年期間,月平均氣溫或月降水量在兩個時期,特別是(1)在前一年的11-12月期間和(2)在每種植物盛花期之前的0-2個月期間,與8種植物的盛花期顯著相關。結果表明,儘管不同植物物候對氣候特徵的特異性反應廣泛存在,但該研究中的大多數物種對這兩個時期的氣候變化作出了響應。此外,一些物種對極端氣候事件非常敏感。降水對開花期的影響大於氣溫,尤其對晚花品種的影響更為顯著。

  研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上。該研究得到國際合作(澳門)項目的資助。張健豪為論文第一作者,易綺斐為通訊作者。

 

澳門野生植物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係,特別是與氣候的關係。植物物候作為分析當地氣候變化規律和指示當地自然季節變化的指標,其研究不僅為當地植物的保育提供基礎資料,還可以評估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
  從2011年10月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物種多樣性保育研究組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澳門3個半島選擇3個代表性植物群落設置永久樣地,對澳門野生植物開展長期的植物物候動態監測,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向我國氣候變化國家信息通報編寫基本信息提供科學依據。經過7年監測,積累了大量的物候數據,已掌握樣地內大部分植物物候規律。
  在許多研究中,開花的時間是植物物候學的可見指標。華南植物園研究生張健豪在研究員邢福武和副研究員易綺斐指導下,通過大量物候數據並結合氣候因子分析發現,植物盛花期物候對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顯著的響應。該研究對澳門松山12種植物的開花物候進行了描述,這些植物的盛花期出現在3-9月,其中5月份佔42.9%,9種植物最早或最遲的盛開花期發生在早春特大暴雨事件發生的2013年。此外,研究發現,在5年期間,月平均氣溫或月降水量在兩個時期,特別是(1)在前一年的11-12月期間和(2)在每種植物盛花期之前的0-2個月期間,與8種植物的盛花期顯著相關。結果表明,儘管不同植物物候對氣候特徵的特異性反應廣泛存在,但該研究中的大多數物種對這兩個時期的氣候變化作出了響應。此外,一些物種對極端氣候事件非常敏感。降水對開花期的影響大於氣溫,尤其對晚花品種的影響更為顯著。
  研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上。該研究得到國際合作(澳門)項目的資助。張健豪為論文第一作者,易綺斐為通訊作者。
 
澳門野生植物

相關焦點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中科院12個植物園參與「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
    10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西桂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12個植物園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會議。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也是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通過比較3類不同生態系統:未管理、恢復和人為幹擾的系統))和全球環境變化(升溫、CO2濃度升高、降雨量增加、乾旱加劇和氮沉降增加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長江大學在水稻形態構型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李建雄研究員課題組與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志宏教授課題組揭示了
  • 華南植物園在番荔枝科花粉形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科學中心植物結構與發育課題組博士邵云云在研究員徐鳳霞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對分布於泰國的番荔枝科19屬的49種花粉形態特徵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1)皂帽花屬(Dasymaschalon)、假鷹爪屬(Desmos)和亞洲尖花藤屬(Friesodielsia)都具有無孔、刺狀花粉,這一花粉形態在三屬中是十分穩定的,說明這三個屬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一結果與最新的分子研究結果一致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20年8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最新研究成果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as dominant environmental drivers triggering secondary growth resumption in Northern Hemisphere conifers」。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通過不同的相互作用的信號轉導途徑感知和整合來自環境的各種激素和信號分子。
  • 冷激對春季物候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幾十年,受全球變暖影響,北半球的春季物候,如展葉期、開花期等顯著提前。然而,實驗證據表明,冬季的增溫能夠降低植物在休眠期接受到的低溫累積量(chilling,又稱冷激),從而增加植物在春季的積溫需求,對春季物候有推遲效應。
  •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2 華南植物園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多倍化現象在植物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蕨類,多倍體約佔其物種數的30%。然而迄今為止,對蕨類多倍體物種形成進化機制的理解仍然非常缺乏。
  • 勐海布朗山瀕危植物調查取得新進展
    勐海布朗山瀕危植物調查取得新進展本報訊(馬興達 王文廣)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對勐海布朗山進行的瀕危植物調查取得新進展,調查和引種到滇南地區極危目標種大齒長蒴苣苔、二葉玉鳳花、玫花珠子木和勐海醉魂藤等。
  • 華南植物園在石斛花香物質香葉醇代謝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很多石斛花能夠合成和釋放怡人的香味,這是其能夠開發成花茶的重要物質基礎,然而目前對石斛花香物質的合成與調控研究尚不多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研究人員以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為材料,基於香葉醇是鐵皮石斛主要單萜類花香物質之一的前期研究結果,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挖掘到3個候選的香葉醇合酶,其中DoGES1定位於葉綠體中,表明鐵皮石斛可能通過甲基赤蘚糖(MEP)途徑參與香葉醇的合成。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華南植物園在南亞熱帶森林土壤緩衝酸雨能力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江軍在導師閆俊華的指導下,以南亞熱帶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三種不同的地帶性森林(馬尾松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常綠闊葉林)土壤為研究對象,利用原狀土柱模擬酸沉降實驗,探究不同森林土壤的酸緩衝能力及相關機制。
  • 華南植物園老齡林固碳時空變異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證實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能夠固碳,但固碳能力強弱、季節動態、年際變異及其這些時空格局的驅動機制有待深入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與環境中心閆俊華研究員等利用西雙版納(熱帶)和鼎湖山(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量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差異及其驅動因子,發現亞熱帶老齡林固碳能力是熱帶的2.4倍;熱帶老齡林在乾季是碳匯而溼季是碳源,亞熱帶老齡林乾濕季都是碳匯;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季節動態由呼吸作用驅動(單因子 ),而亞熱帶的季節動態由呼吸和光合作用共同驅動(雙因子);熱帶與亞熱帶老齡林固碳的年際變異都由年降水量驅動
  • 華南植物園「凝固的花園」植物標本課招募
    臘葉標本在植物學研究中和植物學教學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份科學製作的植物標本承載著採集時間、地點和採集人姓名的採集標籤,以及由植物專家鑑定的定名籤等重要信息,是識別植物多樣性的關鍵,它為千變萬化的植物及科學研究提供了永久的參考資料。
  • 科學節,來華南植物園與科學家一起「玩科學」
    ……今天(1日)在華南植物園啟動的「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暨核心植物園青年科學節(廣州)」,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科學知識大餐。本屆科學節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與華南植物園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系統各科研院所單位、攜手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以及華南農業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參與,向公眾展示科學之美、環境之美、文化之美。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非洲大陸上這一年中極為少見的「二次」遷徙,在物候學家看來更有著特殊的意義。  「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