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布朗山瀕危植物調查取得新進展

2021-02-12 西雙版納報

勐海布朗山瀕危植物調查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馬興達 王文廣) 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對勐海布朗山進行的瀕危植物調查取得新進展,調查和引種到滇南地區極危目標種大齒長蒴苣苔、二葉玉鳳花、玫花珠子木和勐海醉魂藤等。

大齒長蒴苣苔(苦苣苔科)

布朗山位於勐海縣布朗山鄉境內,該地區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最高海拔2082米,最低海拔僅535米,海拔高低落差較大。布朗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達1374毫米。由於特殊的氣候和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布朗山地區異常多樣的植物種類,且植被保存現狀較為完好。

對葉玉鳳花(蘭科)

今年年初以來,植物園園林園藝部植物引種與信息管理組研究人員先後6次赴勐海布朗山地區調查和收集「中國植物園聯盟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項目所涉及的受威脅植物,經過反覆細緻地搜尋,調查和引種到滇南地區極危目標種大齒長蒴苣苔、二葉玉鳳花、玫花珠子木和勐海醉魂藤等。

玫花珠子木(大戟科)

據悉,「中國植物園聯盟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項目Ⅱ期在全國14個地區開展,目的是通過人為幹預,確保野外受威脅嚴重的物種不至於滅絕,植物園園林園藝部負責滇南地區的本土植物清查與保護工作。由於近年來開墾和砍伐破壞較為嚴重,很多曾經有標本記錄的受威脅物種現已難覓蹤跡。引種組工作人員將繼續反覆全面地調查和收集這些受威脅嚴重的植物,儘量提高此類植物遷地保護比率,為將來開展野外回歸和種群恢復做充分準備。

勐海醉魂藤(夾竹桃科)

相關焦點

  • 勐海布朗山瀕危植物調查新進展
    布朗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達1374毫米。由於特殊的氣候和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布朗山地區異常多樣的植物種類,且植被保存現狀較為完好。2019年4月至8月期間,版納植物園園林園藝部植物引種與信息管理組申健勇、王文廣、馬興達等先後6次赴勐海布朗山地區調查和收集「中國植物園聯盟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項目所涉及的受威脅植物,共歷時25天,經過反覆細緻地搜尋,調查和引種到滇南地區極危目標種大齒長蒴苣苔(Didymocarpus grandidentatus)、二葉玉鳳花(Habenaria diphylla)、玫花珠子木(
  • 雲南發現西番蓮屬一新種勐海西番蓮 已知個體數極少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供圖   中新網昆明3月28日電 (馬興達 申健勇)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工作人員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發現一西番蓮屬新種勐海西番蓮。該新種目前已知的個體數極為稀少,瀕危等級被評定為極危。
  • 愛心送到布朗山,勐海民間茶文化研究學會到布朗山多個防疫點慰問
    尋一座山,聽一段故事喝一杯好茶,做一個好人——茶馬少幫主▲ 視頻:勐海縣民間茶文化研究學會到布朗山慰問攜手抗疫、支援一線,我們在行動!繼1月5日到西定鄉慰問防疫工作者後,1月6日,勐海縣民間茶文化研究學會懷揣愛心,再次出發,此次的慰問目的地是布朗山鄉!
  •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科教融合工作取得新進展
    雲南大學植物標本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共收藏有高等植物標本近25萬份,是收集、保藏和研究雲南省植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對植物學教學和科研,以及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文化簡訊:東北地區第一部珍稀瀕危植物志書問世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專電 文化簡訊東北地區第一部珍稀瀕危植物志書問世我國東北地區第一部珍稀瀕危植物志書——《東北珍稀瀕危植物彩色圖志》近日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東北各類珍稀瀕危植物636種,共有100萬字,配彩色照片3374張。
  •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2018-06-04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項目階段研究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應用與較大的反響,將有力地為實施長江經濟帶大保護與綠色發展戰略提供科技服務與支撐。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巴東金絲猴、五道峽、大老嶺、南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江河大鯢、野人谷、萬朝山、漳河源等省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瀕危植物有國家代表協會各位專家一起,與湖北省林業局、湖北省野生動植保護協會、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及相關單位召開了座談會,並提出建議:一、應樹立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的保護體系;二、應探索各類物種調查規範化標準,深入開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三、要打造人與生物多樣性和諧共生的典型案例
  • 溫州發現兩種奇特瀕危植物 考察隊野外調查驚險危險當常態
    這裡有《溫州植物志》中沒有記載的大柱黴草、多枝黴草,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豹貓、有瀕危植物福建柏……這些在全國都難得一見的動植物都出現在了莒溪。張芬耀提到,他目前能在野外識別五六千種植物,在調查過程中,他發現,莒溪的物種資源十分豐富,在全省都比較好,由於處在浙南,水熱條件比較好,蕨類植物格外豐富。為此,他們繼續開展了十幾天的考察。7月25日,考察隊員在蒼南縣林場莒溪林區主任陳檳的帶領下,對黃土嶺至直坑等區域進行補充考察。
  • 我市梨資源調查及性狀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水市果樹研究所承擔的市列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天水梨資源調查及性狀評價研究」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標誌著天水果樹品種又增添一項新成果。為了摸清原產天水梨種質資源在天水及周邊的保存現狀、分布範圍,更好保存當地梨資源,選育出適宜天水發展的梨優良品種和砧木。
  • ...好多沒見過的「稀世植物」!|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韶關|瀕危植物
    暮春時節已至位於我市國有韶關林場皇崗工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嶺基地日前正式開園在日照溫和的環境下成片的珍稀植物顯得格外端麗嫵媚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南嶺基地一角。鱗葉披針形的仙湖蘇鐵植物界的「大熊貓」——杜鵑紅山茶葉面呈綠色葉背均布紅褐色短柔毛的廣東含笑……作為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在我市啟動建設後有哪些具觀賞性的珍稀瀕危植物?我市如何加強日常保護這類植物?
  • 專家:我國履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取得積極進展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胡璐)在《全球植物保護戰略》框架下,我國2008年發布《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10-2020)》,制定了中國植物保護十六個目標的實施計劃。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8日說,最新評估顯示,我國履行這項戰略取得積極進展,約75%的目標基本實現。
  • 國家二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翅果油樹
    多生於陰坡和半陰坡,陽坡亦有分布,往往形成單優種群落,或與其他植物組成群落。人民日報2009年4月9日報導「翅果油樹:神奇的國寶」。翅果油樹具有奇特的生命力,山西省鄉寧縣人稱為「刀砍不死,雷劈不倒」,正因如此,翅果油樹才能歷經200萬年滄海桑田,頑強繁衍至今。山西省鄉寧縣尚存一棵被稱為「神木」的古樹,樹齡超過600年,遭多次雷擊,樹幹已經碳化,依然生機勃勃、碩果滿枝。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專家在南陵縣第四紀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珍稀瀕危植物驚現靈石!
    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蘭科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褐花杓蘭驚現靈石!美美的褐花杓蘭~↓↓↓近日記者獲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蘭科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褐花杓蘭驚現靈石太嶽山主峰牛角鞍。這是首次發現褐花杓蘭在其模式產地之外的新分布,也為太嶽山蘭科植物增添了一個新種。
  •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回歸》(英文版)出版 2020-08-31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該書是首部系統總結全球和中國植物回歸研究進展的著作,由國內開展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回歸的主要單位和專家參與編寫。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中國的植被和植物多樣性、中國的珍稀瀕危植物、中國的植物就地和遷地保護、中國的植物野外回歸概況。第二部分通過案例形式介紹了報春苣苔等14種珍稀瀕危植物以及蘭科和蘇鐵類植物的回歸進展。
  • 青海首次發現這種瀕危保護植物
    記者從省林草局了解到,近日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又發現一種新物種——陰生掌裂蘭,在青海尚屬首次。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蘭科植物專項調查中,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發現一種特殊的蘭科植物,分布於海拔2900米至3000米的河谷灌叢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