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是我們自己要做,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
中國的植物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
近年來由於棲息地喪失、生境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礙,中國有3800餘種植物被列入受威脅物種清單。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植物資源,中國在1992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後,成為少數全面實施植物保護戰略的締約方之一,在保護豐富多樣的植物物種和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基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於2019年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並基於對全球範圍內實際取得的成功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的實際評估,《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於2020年9月發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對《戰略計劃》的執行進度做出了客觀評估。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從2008年發布實施首個國家級植物保護戰略至今,中國在保護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成就與挑戰並存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植物保護工作,積極響應《全球植物保護戰略》(GSPC),並制定和發布了《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11-2020)。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瀕危種-報春苣苔
可作藥用植物,也具有中藥的科研價值。株形優美,花色豔麗,可作觀賞花卉。主要價值可作藥用植物,也具有中藥的科研價值。株形優美,花色豔麗,可作觀賞花卉。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瀕危。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瀕危。
-
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3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於近日評出。該活動由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
-
放歸120條揚子鱷等當選去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
四、野外引種大熊貓取得新進展,圈養大熊貓種群達600隻野外引種的大熊貓「草草」「喬喬」,分別於8月20日和9月16日順利產下雙胞胎。至此,我國自2017年啟動大熊貓野外引種項目以來,通過野外引種成功產下4胎7仔,成活6仔。
-
保護植物多樣性 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中國紅樹林
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中國50%的紅樹植物處於珍稀瀕危狀態,紅欖李、海南海桑、拉氏紅樹野外個體數量不超過100株,汙染、生物入侵、海堤建設、過渡捕撈、病蟲害等問題突出。紅樹林保護和生態修復任重道遠。
-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包含了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溼地等以及黃海、東海、南海等海洋生態系統。同時,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規模均居世界第一。
-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是地球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包含了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溼地等以及黃海、東海、南海等海洋生態系統。同時,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規模均居世界第一。
-
中國將加大對珍稀植物物種進行遷地保護的力度
專家們認為,建立國家植物園創新體系,不僅可確保我國植物資源,特別是我國特有物種、極度瀕危物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物種及主要生態系統的安全性,而且將提升我國植物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可持續利用水平,保障國家植物戰略資源安全。 黃宏文建議,我國可參照植物園保護國際的相關標準及規定,結合實際制定中國國家植物園組成成員標準。
-
李克強: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
近年來,我國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制定和實施行動計劃,各有關部門、各地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在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協調機制。制定實施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等規劃,初步形成了法規和政策體系。
-
中心專家主持AWG-20鐵路任務組 議題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我國專家在會上積極參與討論,推動AWG關於2019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19)第 1.11議題(鐵路議題)的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無線電管理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劉斌擔任AWG-20鐵路無線電通信任務組(TG-Railway)主席並主持了會議討論。
-
淺談:如何保護全球環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他們在追求經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往往忽視或者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對環境造成了汙染或者破壞。 2006年3月10日,哈爾濱出現沙塵天氣,城市天空被黃色沙塵籠罩。當地氣象臺發布浮塵天氣黃色警報。
-
全球結核病防治進展緩慢 世衛專家呼籲加大投入終結傳染病「頭號...
10月,世界衛生組織如期發布了2020年度《全球結核病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約1000萬人新髮結核病,約140萬人死於結核病,結核病依然是全球頭號傳染病殺手。世衛組織專家表示,目前世界結核病防控面臨著疾病負擔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雖然全球自2000年以來,結核病防治已經挽救了6000萬人的生命,但防治進展依然緩慢,投資和行動遠遠低於終止結核病流行的需要。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2021「COP15」將在昆明舉辦 生態文明成為大會主題(人民日報)
同時,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規模均居世界第一。生物多樣性專家以物種擁有數目及其特有程度為評定標準,對全球12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進行排序,中國排在第8位。其他國家還包括: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墨西哥、剛果(金)、馬達加斯加、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科學發現的方式,促進生物科學領域產生更多重要突破。自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以來,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從「人造生命」、基因組編輯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再到腦-機接口、神經晶片等交叉融合應用的出現,多年來生物技術一直佔據著年度科技突破主流。
-
加強我國戰略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生物資源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的重要戰略資源。對生物資源的收集、保藏、保護、開發與利用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
我國森林、溼地、荒漠及生態系統修復取得重大進展
張建龍表示,我國將把29.66億畝天然林資源全部保護起來,到2017年,全部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通過建設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在國際市場取得部分木材資源,我國的木材安全能夠得到保障。 我國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成效顯著 張建龍介紹,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森林、溼地、荒漠及其生態系統的修復,以及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成為全球生態建設與自然保護的一大亮點。 一是森林資源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