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我國戰略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2020-11-27 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生物資源是指生長在自然界中能夠直接或間接被人類利用的、對人類具有現實和潛在價值的基因和物種的總和,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類遺傳資源等。生物資源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的重要戰略資源。對生物資源的收集、保藏、保護、開發與利用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生物資源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基石

生物資源既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對象,也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基礎。醫學、生物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模式生物的研究以及對實驗動物的使用。模式生物給予了人類揭示生命本質的啟示和手段,對線蟲、果蠅、小鼠、擬南芥、大腸桿菌等模式生物的研究正在揭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重要基因功能和系統代謝網絡體系。

生物資源為支撐和保障農業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本底資源保障,有力支撐農業安全與可持續發展。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抗孢囊線蟲病的北京小黑豆資源挽救了美國的大豆產業,多個抗線蟲大豆基因都來自北京小黑豆。小麥、水稻資源中半矮稈基因的發掘與利用引發了全球糧食生產的第一次「綠色革命」。我國科學家利用水稻野敗型細胞不育基因資源創製的「三系」雜交水稻,引發了第二次「綠色革命」,並使我國的水稻育種與生產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生物資源為重大新藥創製提供物質源頭,為國民健康提供保障。製藥業中基於生物資源開發的天然藥物約佔 30%。例如:全球最暢銷的降血脂藥阿託伐他汀(立普妥)的先導化合物來自天然真菌紅曲(Monascus sp.);紅豆杉中的紫杉醇被生產為抗癌藥物廣泛用於癌症的治療;來自海洋生物的鎮痛藥「齊考諾肽」止痛效果是嗎啡的 1 萬倍。

戰略生物資源是國際布局與競爭熱點

發達國家長期重視對戰略生物資源的收集和保存。英、美等國對生物資源的收集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生物資源保藏體系,保存覆蓋了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遺傳資源等各類生物資源。早在 1946 年,美國就建立了國家植物種質系統(National Plant Germplasm System,NPGS),重點收集糧食作物及其他農作物的種質資源,其中 60% 來自國外。英國早在 1759 年就開始籌建其皇家植物園——邱園。目前,邱園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植物園,收集植物超過 5 萬種,並建設了全球最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千年種子庫」(Millennium Seed Bank Project),儲存了全球約 10% 的野生植物種子。日本、韓國也建設了覆蓋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和非生物材料的國家資源中心。

發達國家規劃部署了多項計劃以保障對戰略生物資源的評價和利用。美國從 1999 年起,就啟動了「植物基因組測序計劃」與「國家動物種質計劃」;歐盟於 2005 年發布「生物質行動計劃」,2012 年建立植物科學網絡(ERA-CAPS),旨在協調和整合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植物科學研究信息;日本於 2002 年啟動「國家生物資源計劃」(NBRP),旨在致力於該國生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研發的長遠目標和國家層面整合利用體系的建立。此外,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全球「生態恢復聯盟」、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全球植物保育戰略(GSPC)等國際聯盟、戰略計劃的建立也為物種保護提供了國際聯合力量。

生物資源開發政策的戰略意識近年來日益凸顯。2010 年,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發布了《面向 2030 生物經濟施政綱領》戰略報告,提出生物經濟是以生物資源為基礎發展的農業、工業和醫藥經濟。其後,越來越多的國家立足發揮本國生物資源基礎優勢,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目標下,提出進一步發展生物經濟的要求。2012 年 4 月,美國聯邦政府發布《國家生物經濟藍圖》,確立了美國生物經濟發展的五大戰略目標。同年,美國農業部和能源部頒布「生物質聯合研發計劃」,利用生物質資源促進生物燃料生產和原料改良的技術研發。2012 年 2 月,歐盟發布《為可持續增長創新:歐洲生物經濟》戰略,促使歐盟經濟向更多使用可持續的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形態轉變。2013 年,德國批准新的生物經濟戰略,旨在利用戰略生物資源創新技術進行可持續農業生產、基於生物質的燃料開發等。英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理事會(BBSRC)於 2012 年啟動「作物基因組學研究計劃」「資助畜牧研究計劃」;為了提高對戰略生物資源的研究與利用,英國還實施了建設大型生物數據設施、開放植物表型組學中心等一系列舉措。

相關焦點

  • 保存國家戰略生物資源的科學思考與舉措
    摘要 文章從保護國家生物資源的戰略高度綜述了國內外對生物資源保存利用的現狀和對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國戰略生物資源保存和利用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強化生物資源保護立法,建立國家植物園創新體系和生物遺傳資源中心,加強生物資源基礎研究,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關係的認識等保存戰略生物資源應採取的措施
  • 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原標題:加強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洞察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深入闡明了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為正確處理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民族地區生物遺傳資源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發展政策、採取科學的保護措施指明了前進方向。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該《方案》立足貴陽市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和保護需求,從生態系統、物種多樣、遺傳多樣和景觀多樣四個層次出發,著力加強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方案》明確,通過綠色經濟發展不斷增強貴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能力,並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發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內在統一的綠色產業,做好生態文章,打好生態品牌,構建生態環境舒適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鄉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
  • 保障我國土地資源安全的若干戰略思考
    在人地矛盾加劇、耕地不斷減少、後備資源極其短缺的情形下,我國土地資源安全戰略的基本目標就是保護耕地進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耕地保護的核心在於加強基本農田保護。農業結構調整要明令禁止利用基本農田挖塘養魚、平原種樹、建畜牧飼養場和其它對土壤耕作層造成永久性破壞的生產經濟活動。
  • 我國動物藥資源供給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藥用動物資源門類繁多,是中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1]。但隨著野生動物類資源枯竭加速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物藥材的野生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面臨嚴峻挑戰。為避免因野生資源急劇減少甚至耗竭而出現動物藥材無藥可用局面,人工養殖和繁育成為解決動物藥材原料危機的主要途徑,對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我國山地資源 正走向可持續利用
    原標題:我國山地資源 正走向可持續利用   新華社貴陽電徒步登山、蹬山地車或參加山地攝影、住一晚山居民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推動我國山地資源走向可持續利用
  • 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辦法》正式印發實施,這是全面深化海洋領域改革、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依法治海、生態管海,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海岸線保護與利用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據。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意義重大海岸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
  •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加之我國長期以來長期分割的城鄉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約,城市土地特別是建設用地的緊張與農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並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成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本文將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支撐,以瀏陽市工業新城的土地開發和利用為研究對象,探討我國城市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 聚焦生物質資源利用 引領產業可持續發展
    本屆國際造紙技術報告會,是中國造紙學會、中國製漿造紙研究院有限公司首次與加拿大林產品創新研究院合作,邀請中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的11位專家學者就生物質資源高效利用領域的研究焦點熱點做報告。報告會聚焦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及智能製造,吸引了來自中國、加拿大、芬蘭等國的科研院所、 大專院校、製漿造紙廠等單位的代表參會。
  • 微生物與細胞資源的保存與發掘利用
    幹細胞等人類遺傳資源是關係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戰略資源,隨著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問世,以幹細胞為基礎的再生醫學已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強微生物和細胞資源的保護、收集及開發利用,對我國搶佔世界生物技術創新高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此次發布的中國科學院生物資源目錄,由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計劃信息中心匯集了中國科學院40個研究所73家生物資源庫館,超過735萬份生物資源數據,包括生物標本、植物資源、生物遺傳資源、實驗動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資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生態系統,目前,生物資源數據及相關成果全部通過網絡信息門戶向社會開放共享,有效地促進了生物資源數據的集成、共享以及對國家生物產業的支撐。
  • 如何可持續保護利用野生動物?
    南非野生動物可持續利用每年還為國家作了13億美元的經濟貢獻,解決了14萬人的就業。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南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受國家林業局派遣,筆者赴南非進行了實地探訪。    允許野生動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南非國土面積122萬平方公裡,僅有23.3%的土地適合農業耕作,絕大部分土地不適合農業而更適合野生動植物生長。
  • 專家:我國履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取得積極進展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胡璐)在《全球植物保護戰略》框架下,我國2008年發布《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10-2020)》,制定了中國植物保護十六個目標的實施計劃。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8日說,最新評估顯示,我國履行這項戰略取得積極進展,約75%的目標基本實現。
  •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的若干問題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並把「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寫入報告之中。從戰略高度看,開發環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並使其在保障能源供應中扮演重要角色,已經成為了我國可持續的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工業革命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 李克強: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
    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嚴重影響著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些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部分物種瀕危程度加劇,少數地區外來入侵物種呈現擴大蔓延之勢。還應看到,我國生物資源底數不清,監測監管能力不足,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投入不足等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 中國鯊魚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任重道遠
    瀏覽量: 2877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2013年5月21日下午,一場旨在加大發展海洋藍色經濟,加強海洋生物資源保護
  • 地下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地下水資源開採量日益增加,地下水汙染加重,由於缺乏合理規劃和有效監管,使之產生了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進而誘發了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及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態及環境地質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制定並實施地下水資源的相關管理與保護戰略。
  • 實施總量管理制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于康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指南。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蓋,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海洋生態系統,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淨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產業|關於加快我國菌物藥資源開發利用的初步思考
    像日本從香菇中提取的高純度「香菇多糖」,通過靜脈注射用於治療癌症非常有效,一支賣到1680元,我國尚不能生產出與之抗衡的產品。菌物藥資源開發應成為國家戰略菌物藥資源是我國獨特優勢資源,其主體是食藥用菌。
  •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 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以上兩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對貫徹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戰略行動計劃),指導做好優先區域保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要根據各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一區一策」,將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