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氣候變化的感應器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物候現象是指受環境(氣候、水文和土壤等)影響而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包括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葉枯黃與脫落等現象,以及候鳥、昆蟲和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現象;還有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物候學就是研究上述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是一本「生命脈搏」的教科書。自然物候變化是指示氣候與自然環境變化的綜合指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於用物候指標來指示氣候變化。有一些物候學家甚至建立了相關的專業網站,如歐洲物候觀測網(EPN,The European Phenology Network)和英國物候觀測網(UKPN,The United Kingdom Phenology Network)等。

科學家早就注意到,植物物候作為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感應器,具有敏感、易於監測和理解的特點,是植被生產力與植被動態模擬的重要參數。掌握物候變化規律在預報農時,監測和保護生態環境,預測和鑑定氣候變化趨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是影響物候期變化的兩大主要因素,不同植物種類、不同的作用方式或者環境對物候期變化的影響也不同。通常,環境因素對物候的影響比生物因素更顯著,其中氣溫、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響因子。植物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全球範圍內均有研究,其中在北半球歐洲地區的研究最多,結果顯示植物的生長季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趨勢基本一致,主要表現在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遲,生長季延長。然而植物生殖物候受溫度變化的響應則不盡相同,有些物種可以在低溫下通過春化作用提前開花,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植物的花期與它們在夏季溫度到達最高值之前開花還是之後開花有關,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開花的時間提前,否則會推遲。

動物物候的研究比植物物候要困難得多,也相對較少。大多數昆蟲對全球氣候變化所表現的反應大致相同,一般會更快地度過幼蟲階段到達成蟲期。鳥類尤其是候鳥對於全球氣候變化也有響應,在溫度急劇變化的年份它們的遷徙、產卵都會發生變化,由此也導致了整個生態系統食物鏈可能會發生改變。一方面:氣候變化(主要是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動植物物候期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並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就有可能出現「早起的鳥兒沒蟲吃」,早出現的蟲子也可能吃不到自己本來的食物。另一方面,當氣候變化到一定程度時,動植物的豐富度可能會發生改變,如果其中一方驟然增加,尤其是作為消費者的動物數量突然增加或減少時,必然打破他們原有的平衡,可能會對整個食物鏈甚至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總體而言,物候學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會一直是全球變化方面研究的重要內容。現有關於物候的研究中植物多於動物、木本多於草本、熱帶多於溫帶,而對於動植物物候期改變所產生的生態後果的研究則更是少之又少,有待於依靠學者的努力去解決。

相關焦點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物候被認為是物種功能性狀中最重要的基礎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是構成生態系統功能各個方面的基礎,也是決定物種分布的重要因素。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物候現象不僅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而且能表現出生態系統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因而也被視為是「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和宛敏渭,1973)和全球變化的「診斷指紋」(Fingerprints)(Root et al., 2003)。動植物物候是自然環境要素及其變化的綜合反映,研究生物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深入分析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重要科學基礎,物候研究具有許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乾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此外,氣候變化導致植物物候發生改變,從而嚴重影響寄居其上的昆蟲的生活史,如蝴蝶和寄主植物之間出現物候不匹配,植物在昆蟲幼蟲準備進入滯育期前死亡。這進而會對以昆蟲為食物的上一食物鏈的動物帶來嚴重影響。以斑姬鶲為例,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的早春對其種群產生了嚴重影響。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物是環境變化的忠實記錄者,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生物將改變生活節奏。」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 付永碩:傾聽植被物候的迴響
    這種植物與環境因子變化相適應而形成的植物生長發育節律,被稱為物候,它是植物長期適應於溫度和水分季節性變化的結果。植物的物候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對策,對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和能量流動,以及群落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紅外感應器工作原理
    二、熱釋電原理人體紅外感應傳感器,是利用熱釋電效應原理製成的一種傳感產品,什麼是熱釋電效應呢?就是因溫度的變化而產生電荷的一種現象。為清楚說明熱釋電效也現像。以圖示意說明。圖l是溫度變化曲線示意圖:圖2是溫度變化引起傳感器表面電荷變化狀態曲線示意圖;圖3是由傳感器表面電荷變化引起的電壓變化輸出曲線示意圖。
  • 小便池感應器原理 小便池感應器安裝
    衛生間馬桶小便池感應器工作原理安裝方法跟非感應類產品類似,非專業人員即可安裝。那麼,小便池感應器原理是什麼呢?小便池感應器安裝又是怎樣的呢?下面來看看吧。 一、小便池感應器原理根據紅外線感應原理,通過人體感應後發出信號發送到脈衝電磁閥來自動控制衝水。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係,特別是與氣候的關係。
  • 冷激對春季物候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幾十年,受全球變暖影響,北半球的春季物候,如展葉期、開花期等顯著提前。然而,實驗證據表明,冬季的增溫能夠降低植物在休眠期接受到的低溫累積量(chilling,又稱冷激),從而增加植物在春季的積溫需求,對春季物候有推遲效應。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全球和我國生態系統現狀    全球範圍內,超過80%的物種的物候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生物的生命活動隨氣候變化發生相應的規律變化)每10年提前或延後了2.3-5.1天。仲夏之前開花的物種物候期提前,而仲夏之後開花的物種物候期延遲,導致群落植物物候期出現空白,可能引起其它物種的入侵及群落組成和結構的變化。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今天,我們就共同回顧氣候變化的發現歷史。 1.全球變暖的科學基礎 氣候變化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竺可楨先生曾援引《左傳》和《詩經》中的物候資料來證實氣候變遷,但認識其科學原理一直要等到19世紀。
  • 日本七十二物候:立春
    人民網東京2月4日電 七十二物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其中,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引起了較大關注。  「近幾年,我們在物候研究領域漸入佳境,這有賴於以往的持續觀測,也反映出物候研究更受重視,許多中國物候變化的重要規律正逐步被發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 自動感應門因感應器故障引起異常動作解決方法
    自動感應門廣泛安裝於進出人口與您朝夕相處中,它難免有一些「小脾氣」。例如自動感應門感應器出現問題或發生故障導致自動感應門門常開或常閉等現象,今天就跟著門道佰分佰小編一起了解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自動感應門自動感應門感應器分為紅外線感應器、微波感應器和紅外線微波一體感應器,在選用感應器時,需注意區分:微波感應器對活動的物體比較敏感,紅外線感應器可以感應到不動的物體。
  •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驅動下陸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區域表現」項目團隊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植物物候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指標,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同時植物物候變化影響動植物關係,植被分布等,進而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春季升溫和光周期被普遍認為是物候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但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數據統計分析和實驗驗證分析。
  • 物候與萬物之美
    據宋英傑先生介紹,七十二候是二十四節氣的延伸和細化,是建立在古人長期對生物物候(植物、鳥類、昆蟲、走獸)以及非生物物候(天氣現象)的觀察中,梳理、歸納、總結形成的。「候應」以五天為單位,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植物的萌動、開花、結實,自然的冰凍、解凍等,都可以成為時間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