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2009–2018年神農架17種優勢植物物候觀測數據集

2021-02-28 中國科學數據

參考文獻

[1]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 氣象科技資料, 1973(S1): 2-23.

[2]  AONO Y, KAZUI K. Phenological data series of cherry tree flowering in Kyoto, Japan, andits application to reconstruction of springtime temperatures since the 9th centu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8, 28(7): 905-914.

[3]  LIETH H. Phenology and Seasonality Modeling[M]. New York, USA: Springer-Verlag, 1974: 4.

[4]  VAN SCHAIK, C P, TERBORGH J W, WRIGHT S J. The phenology of tropical forests: Adaptive significance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primary consumer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93, 24: 353-377.

[5]  葛全勝, 鄭景雲, 張學霞, 等. 過去40年中國氣候與物候的變化研究[J]. 自然科學進展,2003, 13(10): 1048-1053.

[6]  仲舒穎, 鄭景雲, 葛全勝. 近40年中國東部木本植物秋季葉全變色期變化[J]. 中國農業氣象,2010,31(1): 1-4.

[7]  CLELAND E E, ALLEN J M, CRIMMINS T M, et al. 2012. Phenological tracking enables positive specie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J]. Ecology, 93(8): 1765-1771.

[8]  MENZEL A, ESTRELLA N, FABIAN P. 2001.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phenological seasons in Germany from 1951 to 1996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7(6): 657-666.

[9]  JEONG S, HO C, GIM H, et al. Phenology shifts at start vs end of growing season in temperate vegetation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or the period 1982–2008[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1, 17(7): 2385–2399. 

[10]  吳東秀, 韋文珊, 張淑敏, 等. 陸地生態系統生物觀測規範[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7: 70-75.

[11]  WHITE M A, THORNTON P E, RUNNING S W. A continental phenology model for monitoring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interannual climatic variability[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7, 11(2): 217-234.

[12]  SCHWARTZ M D, HANES J M, LIANG L. Comparing carbon flux and high-resolution spring phen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a northern mixed forest[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3, 169: 136-147.

[13]  範德芹, 趙學勝, 朱文泉, 等. 植物物候遙感監測精度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 地理科學進展, 2016, 35(3): 304–319. 

[14]  CLELAND E E, CHUINE I, MENZEL A, et al. Shifting plant phenology in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7, 22(7): 357-365.

[15]  GARRITY S R, BOHRER G, MAURER K D, et al. 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phenology data sources for estimating seasonal transitions in deciduous forest carbon exchange[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1, 151(12): 1741-1752.

[16]  REED B, BROWN J. Trend analysis of time-series phenology derived from satellite data[C]// Analysis of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2005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IEEEXplore, 2005: 166–168. 

[17]  宋創業, 張琳, 吳冬秀, 等. 2003~2015年CERN植物物候觀測數據集[J/OL]. 中國科學數據, 2017, 2(1): 27–34. DOI: 10.11922/csdata.180.2016.0110.

[18]  周玉科. 基於數碼照片的植被物候提取多方法比較研究[J]. 地理科學進展, 2018, 37(8): 1031-1044.

[19]  劉雙俞, 張麗, 王翠珍, 等. 基於MODIS數據的青藏高原植被物候變化趨勢研究(2000–2010年)[J]. 遙感信息, 2014, 29(6): 25–30.

[20]  宛敏渭, 劉秀珍. 中國物候觀測方法[M] .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7.

相關焦點

  • 近40年中國春季物候時空分異規律
    空間和時間分異現象是存在於生態物候學研究中的重要特性。植物物候學是研究環境因子驅動下植物生命周期規律的科學,研究長時間序列植物物候動態演化對揭示中國不同區域植被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研究物候時空分異規律的常用方法之一,聚類將相似的數據要素劃分為子集或聚簇,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分析事物現象。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雖然我國科學的物候觀測較歐洲晚近200年,但由於竺先生高瞻遠矚,他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物候領域的科學實踐使我國現代物候研究及應用上基本與歐洲和北美同步。由於數據優勢,在歷史時期物候研究方面,則超越歐美,世界領先。二、竺可楨對中國現代物候學的重要貢獻竺可楨先生是中國現代物候學的倡導者和創始人。
  •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係,特別是與氣候的關係。
  • 銀杏物候觀測第一周報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然,由於記錄樣本較小,初期的數據分析想必還存在不少誤差。因此,我們也更加期待屏幕前的你加入觀測員的行列,一起繪製出我國的銀杏物候地圖。銀杏變色地圖(第一周)來自全國各地觀測員們的匯報基本囊括了銀杏從葉開始變色期到全部變色期的各個階段。其中,河南、北京和浙江的觀測員們最為積極。在接下來的觀測活動中,我們也希望收到更多來自東北、華中、西南等地區銀杏的消息。
  • 資源| 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發布2...
    n 新增整合集成了東北黑土區土壤微量元素硒數據(1980-2016年),東北區域古代-近代-現代農業墾殖過程動態變化數據(公元1183-2010年),東北重點黑土區100m土壤全量養分、速效養分、有機碳動態變化數據,海倫生態站多期土壤定位觀測數據,以及世界四大黑土區的美國土壤分布數據集等。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年6月,《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研究亮點」欄目刊登了以「北京花開」為題目的物候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關於北京春季花期與氣候突變關係的研究顯示,近50年「北京花開提前與氣溫變化趨勢一致」。他們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學科領域引起較大關注。
  • 「最美的書」花落《成都物候記》
    經過海內外頂尖書籍設計師評委的多輪專業評選,最終25種圖書從來自全國各地106家出版社的342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由四川設計師許天琪設計、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的阿來著《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名列榜單,成為四川出版唯一一本獲此殊榮的圖書。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最美的書」始創於2003年,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的書籍設計年度評選活動。
  • 基於多遙感產品和地面觀測的北極苔原春季返青期特徵研究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鄭江珊等人基於北極苔原區29個地面臺站的長期連續觀測數據,對2000~2018年遙感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歸一化水分指數(NDWI)和歸一化雪指數(NDSI)採用多種擬合方法進行平滑降噪,並提取返青期日期(SOS)。
  • 2018年最後一期Nature子刊封面文章大全,最新科學進展一覽無餘
    對基於廣義相對論的星系速度場進行模擬的預測結果與觀測數據相一致。He et al. No evidence for modifications of gravity from galaxy motions on cosmological scales.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乾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上,冬春季的日最高溫和夜最低溫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積溫和積冷需求,從而對早期物候變化具有相反的影響。
  • 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數據集產品亮相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
    2019年11月4—9日,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2019年會議周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辦。期間,中國代表團正式發布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遙感數據集產品,並面向全球免費共享,這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一項實際行動,相關成果可使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本次亮相國際舞臺的數據集是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基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工作產出的重要成果。
  • 數據集 | 連接JPL Mascons間斷期的數據集也發布了~
    該衛星任務於2017年6月29日截止(CSR和JPL Mascon使用的最後一天數據),GRACE-FO重力衛星於2018年5月22日發射,延續了GRACE衛星的觀測任務。但是兩組衛星之間存在大約1年的間斷期,會影響學界對GRACE數據的使用。
  • 阿來《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上榜2019年度「最美的書」
    經過海內外頂尖書籍設計師評委的多輪專業評選,最終25種圖書在來自全國各地106家出版社的342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本年度「最美的書」稱號。由許天琪設計、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的阿來著《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名列榜單,成為四川出版唯一一本獲此殊榮的最美圖書。《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是一本有關植物的書,阿來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在本書中共記錄了21種花卉植物。
  • 北大學生連續15年監測校園物種 發現500餘種植物和多種瀕危動物
    2017年11月9日訊,鳥類210種、植物逾500種、獸類11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1種、蝴蝶27種、蜻蜓26種,其中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級別動物和2種易危級別動物……
  • 冷激對春季物候影響的研究取得進展
    植被物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幾十年,受全球變暖影響,北半球的春季物候,如展葉期、開花期等顯著提前。然而,實驗證據表明,冬季的增溫能夠降低植物在休眠期接受到的低溫累積量(chilling,又稱冷激),從而增加植物在春季的積溫需求,對春季物候有推遲效應。
  • 竺可楨簡介: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
    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誌。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裡,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
  • 2009年專升本《生態學基礎》真題試卷
    2009年專升本《生態學基礎》真題試卷一、1.選擇題0. 下列概念中,由德國科學家海克爾首次提出的是( )A.生態學B.生物圈C.生物群落D.生態系統1.對植物群落的結構和環境形成起主導作用的物種是( )A.稀有種B.伴生種C.優勢種D.亞優勢種14. 下列生態系統中,分解作用最弱的是( )A.熱帶雨林B.溫帶草原C.常綠闊葉林D.凍原15.
  • 中國民間野人探索第一人:獨守神農架17年
    本報記者電話採訪中國民間野人探索第一人、山西榆次人張金星  「野人」這個被認定為世界四大未知自然之謎的未知生物,關於它的傳說已經流傳了不知多少年。10月中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善才對外宣布,湖北省神農架野人考察研究會將啟動神農架「野人」考察,王善才自己將任隊長進山尋找「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