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訊,鳥類210種、植物逾500種、獸類11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1種、蝴蝶27種、蜻蜓26種,其中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級別動物和2種易危級別動物……
提起燕園,人們想到的是塔,是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燕園北部地區微縮了東亞平原溼地景觀的所有類型,使得原生的生物多樣性體系得以保存,棲息在此的生靈種類,已經讓這個園子成為國內鄉土動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城市綠地之一。近日,在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牽頭下,生物愛好者們提出要在園子裡成立一個「自然保護小區」,讓萬物繁榮生長。
自然保護小區的想法可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著深厚的數據支撐。這一切,離不開園子裡生物愛好者們經年累月的監測和記錄。
周三下午,來自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的同學們,開始了每周定期的植物監測。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發,沿著老生物樓、未名湖、博雅塔、鏡春園、朗潤園、紅湖、鳴鶴園再到西門,一路上,他們要重點記錄和觀測七葉樹、毛泡桐、金銀忍冬等20多種植物的葉、花和果實等物候信息。
這是協會在新學期根據自然保護小區的規劃,剛確立的「巡護北線」。目前,這條線路還在「踩點」過程中,未來將根據實際情況得以完善和調整。
「跟上次來相比,葉子黃多了,也開始落了。」在老生物樓附近的七葉樹旁,監測隊員們到達此行的第一站,他們在表格上記下七葉樹的最新狀態,「七葉樹每片葉子上分成5到7片小葉,因而得名。」隨行的譚羚迪是綠色生命協會的前會員,她現在的身份是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曾參與了自然保護小區的部分論證會。雖然已經畢業,每周的植物監測和鳥類監測活動,她依然很少缺席,成為觀測隊伍的小「領隊」。
在七葉樹的樹幹上,有一枚小小的「身份證」,上面記錄了七葉樹的中文名以及其所在的科,並附有趣味互動「七葉樹為何叫『七葉』」,拿起手機掃一掃,謎底就得以揭曉。綠色生命協會會長龔梓桑告訴記者,現在的「身份證」設置還有不足之處,為這些古樹換上新一代身份證,將是未來自然保護小區的任務之一。
據譚羚迪介紹,這樣的監測已經持續了15年。從2002年開始,北京大學的生物愛好者們堅持對校園內的生物多樣性開展監測。自2002年至今,北大鳥類愛好者一直堅持記錄校園中的鳥類。2008到2009年兩年中,研究生吳嵐、曹紫娟、聞丞等對北大魚類進行了系統調查。自2009年,北京大學自然與社會研究中心組織、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主要參與,開展了系統的鳥類監測和植物物候監測;在此期間,還短期地對校園昆蟲、兩棲爬行動物等開展過普查。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大學自然與社會研究中心已經發表了論文《北京大學燕園鳥類組成》,並撰寫了《燕園動物》。北京大學師生還在植物多樣性調查和物候觀察的基礎上撰寫了《燕園草木》。
正是在監測過程中,北大師生們發現了這個園子物種的豐富性,但是也觀察到不利於多樣性保護的諸多問題:越來越少的樹洞、越來越整齊劃一的草坪……讓越來越多以此為家的鳥類和獸類無處安身;伴隨著農藥的使用,昆蟲開始消失,鳥類食物減少。
有一年,觀鳥愛好者發現,往年在五六月繁殖季光顧園子的鷹鴞不見了,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當年剛被發現時,還吸引了圈內不少粉絲跑來燕園圍觀。「我們猜測可能有兩種原因導致,一是乾枯樹洞被砍,鷹鴞沒有了棲息的處所;另外就是食物不夠,鷹鴞主要以蝙蝠為食,而蝙蝠則以蛾子為食,農藥使得蛾子數量減少,自然也影響到鷹鴞的生存。」然而,對於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改善這個狀況,譚羚迪表達了自己矛盾的心情,畢竟砍掉枯枝敗葉確實是為了杜絕給行人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如果只是單單減少使用殺蟲劑,有可能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
而北部水系的改造為此提供了可被借鑑的經驗。如今在燕園北邊小湖,經常可以看到棲息著的鴛鴦;而在2009年,這裡還是一片乾涸。在生物愛好者的建議下,學校將校園生活汙水經位於鳴鶴園的汙水處理廠處理後,作為中水補充到北部水系;隨著水體的恢復,親水鳥類開始重回這一區域,才有了今日嬉戲的鴛鴦和綠頭鴨。
由此可以看到,管理方式的調整可能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很大影響。
那麼,如何在校園中進行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的想法由此誕生。
譚羚迪介紹,與通常的自然保護區禁止或限制人們進入不同,「自然保護小區」強調的是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與自然界和睦相處。此外,「自然保護小區」的面積往往並不大,其所處的位置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黃越是「自然保護小區」提案的主要撰寫者之一。據黃越介紹,在構想中,北大自然保護小區初步計劃涵蓋未名湖區、鳴鶴園、紅湖、鏡春園、朗潤園、燕南園,總面積約42.5公頃,是北京大學校園所記錄大部分物種的棲息地。
未來,小區的建設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校園遊憩管理和校園生物多樣性管理。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主要脫胎於綠協物候監測和鳥類調查這兩種例行活動;校園遊憩管理主要通過設置展示牌、定期巡護等措施規範遊人行為,同時倡導師生的參與和監督,對於可能出現的放生、草叢亂丟菸頭等行為進行有效制止,降低遊憩行為對校園生物多樣性的幹擾。
校園生物多樣性管理將以分區管理的方式進行,設想中,自然保護小區可劃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育區、重要物種棲息空間、水體和園林景觀區。針對不同的區域將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黃越舉了個例子,比如,提案將未名湖水系及周邊次生林圈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區,因為這裡具有比較完整的食物網,在這個區域,他們會建議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清理落葉的頻率,以此為動物留出足夠的生存空間和食物。再比如,在重要物種棲息空間,將標定鳥類繁殖的關鍵大樹;園林景觀區在管理時則遵從相關規範進行。
譚羚迪表示,長年監測校園生物多樣性的師生希望更好地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中獲取在城市綠地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啟示與技術,並使之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這一廣大空間中發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