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連續15年監測校園物種 發現500餘種植物和多種瀕危動物

2020-11-25 北晚新視覺網

2017年11月9日訊,鳥類210種、植物逾500種、獸類11種、魚類26種、兩棲爬行類11種、蝴蝶27種、蜻蜓26種,其中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級別動物和2種易危級別動物……

鷹鴞 牛偉坤 攝

提起燕園,人們想到的是塔,是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燕園北部地區微縮了東亞平原溼地景觀的所有類型,使得原生的生物多樣性體系得以保存,棲息在此的生靈種類,已經讓這個園子成為國內鄉土動植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城市綠地之一。近日,在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牽頭下,生物愛好者們提出要在園子裡成立一個「自然保護小區」,讓萬物繁榮生長。

自然保護小區的想法可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有著深厚的數據支撐。這一切,離不開園子裡生物愛好者們經年累月的監測和記錄。

連續15年監測生物多樣性

周三下午,來自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的同學們,開始了每周定期的植物監測。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出發,沿著老生物樓、未名湖、博雅塔、鏡春園、朗潤園、紅湖、鳴鶴園再到西門,一路上,他們要重點記錄和觀測七葉樹、毛泡桐、金銀忍冬等20多種植物的葉、花和果實等物候信息。

這是協會在新學期根據自然保護小區的規劃,剛確立的「巡護北線」。目前,這條線路還在「踩點」過程中,未來將根據實際情況得以完善和調整。

「跟上次來相比,葉子黃多了,也開始落了。」在老生物樓附近的七葉樹旁,監測隊員們到達此行的第一站,他們在表格上記下七葉樹的最新狀態,「七葉樹每片葉子上分成5到7片小葉,因而得名。」隨行的譚羚迪是綠色生命協會的前會員,她現在的身份是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曾參與了自然保護小區的部分論證會。雖然已經畢業,每周的植物監測和鳥類監測活動,她依然很少缺席,成為觀測隊伍的小「領隊」。

在七葉樹的樹幹上,有一枚小小的「身份證」,上面記錄了七葉樹的中文名以及其所在的科,並附有趣味互動「七葉樹為何叫『七葉』」,拿起手機掃一掃,謎底就得以揭曉。綠色生命協會會長龔梓桑告訴記者,現在的「身份證」設置還有不足之處,為這些古樹換上新一代身份證,將是未來自然保護小區的任務之一。

據譚羚迪介紹,這樣的監測已經持續了15年。從2002年開始,北京大學的生物愛好者們堅持對校園內的生物多樣性開展監測。自2002年至今,北大鳥類愛好者一直堅持記錄校園中的鳥類。2008到2009年兩年中,研究生吳嵐、曹紫娟、聞丞等對北大魚類進行了系統調查。自2009年,北京大學自然與社會研究中心組織、北京大學綠色生命協會主要參與,開展了系統的鳥類監測和植物物候監測;在此期間,還短期地對校園昆蟲、兩棲爬行動物等開展過普查。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大學自然與社會研究中心已經發表了論文《北京大學燕園鳥類組成》,並撰寫了《燕園動物》。北京大學師生還在植物多樣性調查和物候觀察的基礎上撰寫了《燕園草木》。

鷹鴞不見了 鴛鴦回來了

正是在監測過程中,北大師生們發現了這個園子物種的豐富性,但是也觀察到不利於多樣性保護的諸多問題:越來越少的樹洞、越來越整齊劃一的草坪……讓越來越多以此為家的鳥類和獸類無處安身;伴隨著農藥的使用,昆蟲開始消失,鳥類食物減少。

鴛鴦 牛偉坤 攝

有一年,觀鳥愛好者發現,往年在五六月繁殖季光顧園子的鷹鴞不見了,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當年剛被發現時,還吸引了圈內不少粉絲跑來燕園圍觀。「我們猜測可能有兩種原因導致,一是乾枯樹洞被砍,鷹鴞沒有了棲息的處所;另外就是食物不夠,鷹鴞主要以蝙蝠為食,而蝙蝠則以蛾子為食,農藥使得蛾子數量減少,自然也影響到鷹鴞的生存。」然而,對於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改善這個狀況,譚羚迪表達了自己矛盾的心情,畢竟砍掉枯枝敗葉確實是為了杜絕給行人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如果只是單單減少使用殺蟲劑,有可能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

而北部水系的改造為此提供了可被借鑑的經驗。如今在燕園北邊小湖,經常可以看到棲息著的鴛鴦;而在2009年,這裡還是一片乾涸。在生物愛好者的建議下,學校將校園生活汙水經位於鳴鶴園的汙水處理廠處理後,作為中水補充到北部水系;隨著水體的恢復,親水鳥類開始重回這一區域,才有了今日嬉戲的鴛鴦和綠頭鴨。

由此可以看到,管理方式的調整可能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很大影響。

那麼,如何在校園中進行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小區」的想法由此誕生。

倡議設「自然保護小區」

譚羚迪介紹,與通常的自然保護區禁止或限制人們進入不同,「自然保護小區」強調的是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與自然界和睦相處。此外,「自然保護小區」的面積往往並不大,其所處的位置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黃越是「自然保護小區」提案的主要撰寫者之一。據黃越介紹,在構想中,北大自然保護小區初步計劃涵蓋未名湖區、鳴鶴園、紅湖、鏡春園、朗潤園、燕南園,總面積約42.5公頃,是北京大學校園所記錄大部分物種的棲息地。

未來,小區的建設主要包括三部分,即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校園遊憩管理和校園生物多樣性管理。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主要脫胎於綠協物候監測和鳥類調查這兩種例行活動;校園遊憩管理主要通過設置展示牌、定期巡護等措施規範遊人行為,同時倡導師生的參與和監督,對於可能出現的放生、草叢亂丟菸頭等行為進行有效制止,降低遊憩行為對校園生物多樣性的幹擾。

校園生物多樣性管理將以分區管理的方式進行,設想中,自然保護小區可劃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育區、重要物種棲息空間、水體和園林景觀區。針對不同的區域將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黃越舉了個例子,比如,提案將未名湖水系及周邊次生林圈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區,因為這裡具有比較完整的食物網,在這個區域,他們會建議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清理落葉的頻率,以此為動物留出足夠的生存空間和食物。再比如,在重要物種棲息空間,將標定鳥類繁殖的關鍵大樹;園林景觀區在管理時則遵從相關規範進行。

譚羚迪表示,長年監測校園生物多樣性的師生希望更好地從校園生物多樣性監測中獲取在城市綠地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啟示與技術,並使之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這一廣大空間中發揮影響。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牛偉坤 文並圖

相關焦點

  • 北大師生監測校園物種長達15年 記錄超300種動物
    北大部分師生監測校園物種長達15年 記錄超300種動物 為更好保護校園生物多樣性北大學生提議設校園自然保護小區紅隼捉到了一隻麻雀,正飛過未名湖岸的博雅塔近日,有北大師生在微信公眾號上提出了設立「校園自然保護小區」等保持校園生物多樣性措施的構想,相關文章引發部分北大網友的熱議。
  • 黑熊、獼猴、豺……白馬雪山保護區拍到珍稀瀕危物種活動影像
    掌上春城訊2020年11月10日,雲南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人員對保護區北部一條紅外相機監測樣線進行了數據回收,在對紅外相機數據回收整理分析時,發現了黑熊、黃喉貂、獼猴、豺、血稚等多種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的活動影像,至此,該保護區已經拍攝到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活動影像。
  •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速度前所未有,20年內將有500多種動物消失!
    來自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未來二十年內,將有500多種陸生動物瀕臨滅絕。來自墨西哥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學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稱,野生動物貿易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導致上百種動物滅絕,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數百種物種推到滅絕的邊緣。在整個20世紀,至少有543種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了。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幾乎相同數量的物種很可能滅絕。
  • 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新物種:周氏瞼虎 2018年8月,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瞼虎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年發現並命名的;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是科學家Grismer et al於2002年發現並命名。
  • 500多種靈長類動物一半以上瀕臨滅絕
    500多種靈長類動物超一半瀕臨滅絕  一個由西北大學研究人員與來自北美洲、歐洲、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30位靈長類動物學家組成的團隊,對全世界500多種已知的靈長類物種綜合最新的研究進行分析,以判斷它們的生存狀況。「靈長類動物生存狀態比我們預期的要更加糟糕。」
  • 世園會展出3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 「稀世之花」亮相
    世園會中國館地下一層《神州奇珍——中國特色珍稀植物展》展廳開始布展  3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首次亮相世園會「稀世之花」綠絨蒿將在世園會期間亮相  昨日(23日),位於世園會中國館地下一層的《神州奇珍——中國特色珍稀植物展》展廳開始布展,世園會期間將向觀眾集中展示300餘種珍稀瀕危植物,
  • 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我國境內怒江金絲猴數量增至200餘只
    怒江金絲猴:世界第五種金絲猴 屬極瀕危物種       怒江金絲猴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0年才被首次發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度瀕危物種。作為世界上第五種被命名的金絲猴,它具有怎樣的特徵呢?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但根據最新紅色名錄,馬達加斯加的107種狐猴中有103種被列入名單,其中33個狐猴物種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而13種是在今年列入。IUCN認為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馬達加斯加的森林砍伐和焚燒以及狩獵。據估計,到2018年底,活著的成熟個體不到250隻,自2011年以來,總數量下降了約15%。
  • 北大西洋露脊鯨、狐猿及歐洲倉鼠成為極度瀕危物種
    據外媒報導,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周四發布的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現實,北大西洋露脊鯨、33種狐猴乃至歐洲倉鼠都被認為是極度瀕危物種。 這份新名單包括超32000種目前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根據這份新名單,截至2018年底,約有250多頭成年北大西洋露脊鯨存活,其總數量自2011年以來下降了15%這種下降被歸咎於被漁具以及船隻對它們的傷害,另一個下降的原因則是鯨魚的繁殖率較前幾年有所下降。
  • 浙江發現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
    本報杭州4月21日電(通訊員夏學民、周國平 記者陸健)中華斑羚是一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近日,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宣布,在浙江仙居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已多年不見的中華斑羚。據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站站長翁錢塘介紹,浙江省林業局專家4月16日到保護區收集紅外相機數據,從多個相機取出的存儲卡上,驚喜地發現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視頻時間分別為2019年11月19日、11月20日、12月8日和12月9日等。中華斑羚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易危物種。
  • 稀有的動物: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的9種動物
    ,而近些年科學家研究發現,由於人類的行為,已經造成了不少動物身處瀕危狀態,當然,有的物種你可能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那麼根據這方面,今天小編來聊聊,稀有的動物: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的9種動物!
  • 曾認為已滅絕 廣東茂名發現珍稀瀕危植物蘭花蕉群落
    據廣東省林業局專家介紹,蘭花蕉屬於漸危物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在植物分類上屬芭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溼環境,分布區域十分狹窄,記錄只分布在廣東茂名信宜和廣西上思的密林溝谷中,其根莖民間常作清熱藥用。1932年,蘭花蕉首次在廣東茂名信宜八一林場花樓坑被發現並採得標本,之後專家學者一直未在該區域發現蘭花蕉活體植株。
  • 西雙版納葫蘆島: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60餘年來,在一代代科學家和研究者的努力下,版納植物園成了植物的「諾亞方舟」:1125公頃的土地上,收集有活植物1.3萬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原始熱帶雨林250公頃,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和向公眾展示植物類群數最多的植物園。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發現極度瀕危植物雲南木蓮?看法律是怎麼保護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
    昨天,「大理發現極度瀕危物種雲南木蓮」登上熱搜。1999年8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林業局和農業部發布了《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其中該《名錄》選列物種的標準之一就是數量極少、分布範圍極窄的瀕危種。 簡單說,《名錄》所列物種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的保護對象。
  • 轎子雪山2019年新發現61種野生鳥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轎子山|國家...
    2020年1月6日,轎子雪山景區工作人員迎來了新年的一個驚喜:在景區連續降雪3天後,白茫茫的雪地裡出現了40多隻血雉。據了解,血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年來,每年冬天都有成群的血雉出現在轎子雪山景區。不僅如此,2019年轎子山觀鳥節期間,在轉龍鎮——轎子山共記錄到182種野生鳥類,較保護區原鳥種記錄新增61種。
  • 中國林科院團隊發現新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馬愛平)15日,從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獲悉,該所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新近發現的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專家指出,尖峰水玉杯目前發現的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對物種瀕危程度的劃分標準,建議將該種列入漸危級甚至瀕危級加以保護。日前,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 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研究員、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原站長李意德說,尖峰水玉杯的形態像一個紅色燈籠,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物種。
  • 170種植物、1千張圖片,這個南京學生編寫的學校植物志出版了
    從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一年的時間,一個高中生,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一百七十多種植物,一千多張圖片
  • 湖南瀏陽發現10餘種鳥類新物種 含一級保護動物
    紅網瀏陽市分站4月7日訊 近年來,瀏陽境內發現了十多種鳥類新物種
  • 四川發現特有新物種,葉如鋸齒花黑色,全球不到500株極度瀕危
    四川珍稀植物眾多,日前發現植物新種——巴朗山雪蓮。經過初步估計,全球不到500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巴朗山雪蓮是四川特有種,剛發現就被列為「極度瀕危」植物。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