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中山大學科考隊近期在,
海南西沙群島羚羊礁,
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
它長這樣
科考隊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它命名為
羚羊礁海蝽。
據介紹,這是海蝽科昆蟲在
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以南海單一島礁的名稱為動物新物種命名,對於維護國家南海權益具有特殊意義。
隨隊考察的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介紹,此類海蝽科昆蟲的體長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躲藏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為生。不僅個頭小,它們的運動還非常迅速,很難捕捉。
新鮮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
近年來,
在海南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
現在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時間:2018年
新物種:周氏瞼虎
2018年8月,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瞼虎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
瞼虎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 今天,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目前全球一共發現了17個獨立種瞼虎,海南已知共有兩種,一種是海南瞼虎,是科學家Barbour在1908年發現並命名的;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是科學家Grismer et al於2002年發現並命名。
周氏瞼虎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時間:2017年
新物種:暗褐金孢牛肝菌
這種「菇」你認識嗎?
它就是接下來的主角——暗褐金孢牛肝菌。
2017年2月,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教授曾念開和鸚哥嶺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蔣帥在海南鸚哥嶺發現了這個新物種。這是一個尚未描述的新種,因其菌蓋呈暗褐色,所以被命名為暗褐金孢牛肝菌。
過去的研究表明,金孢牛肝菌屬的種類大多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少數種類分布於亞熱帶森林。此次在鸚哥嶺發現該屬的成員,首次證實了該屬在世界熱帶地區的分布。
「深入認識這些真菌,並在海南各林區開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資源調查,將對於熱帶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積極的意義。」曾念開教授說。
時間:2016年
新物種:海南黃肉牛肝菌
這個新物種非常有意思,一碰顏色就變變變!它同樣是在海南鸚哥嶺被發現的。牛肝菌一般是指那些生長於地上,子實體肉質,容易腐爛,且子實層為密集菌管的真菌。現在世界上已知有1300餘種,而目前在海南發現的牛肝菌有100多種。
「其它的一些牛肝菌也會變色,但很少像這種一樣,變得如此奇妙。」研究人員說,該牛肝菌新種的主要特徵是個體大,菌蓋直徑成熟時可達20釐米,而其他牛肝菌,菌蓋直徑通常不超過10釐米;除此之外,最為有趣的是其奇妙的變色現象,它原本的菌孔面是黃色的,菌肉是白色的。用手觸摸菌蓋下的菌孔以及菌肉,它會迅速變藍色,之後再變成紅色,最後變為黑色。
據介紹,牛肝菌的大多數種類能與殼鬥科、龍腦香科、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關係,在森林保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發現時間:2015年
新物種:尖峰嶺胡椒
2015年7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的胡椒資源育種研究團隊在樂東尖峰嶺展開野外考察時,首次發現了該物種。
這個新物種,分布在尖峰嶺自然保護區海拔500至800米處,被命名為尖峰嶺胡椒。
尖峰嶺胡椒有很強的依附力,它既可以攀爬在巖石上,變成碩大的一叢,也可以攀附在十多米高的樹幹上,直衝雲霄。
單看形態,尖峰嶺胡椒與其他物種並無不同,不過在專業的團隊眼中,它的葉柄、它的花穗、它的苞片、它的種子等都「暗藏玄機」。
尖峰嶺胡椒一經發現,我國國產胡椒屬從60種增加為61種,其中海南共有12種。
按照國際植物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瀕危等級的評價標準,尖峰嶺胡椒被評估為極危種,亟待開展更多的調查和保護研究。
時間:2015年
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海南缺翅蟲是上海師範大學昆蟲學研究室的博士等在海南發現的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
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看完這些新物種,是不是對海南的大自然充滿了興趣?
海南森林資源、海洋資源優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
多樣的生物資源,不僅能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為我們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好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愛護環境,讓海南的好生態成為海南最大的特色和發展最強優勢。
圖文來源:南海網客戶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新媒體編輯 | SJ 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