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連續5年發現新物種~

2020-12-06 騰訊網

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中山大學科考隊近期在,

海南西沙群島羚羊礁,

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

它長這樣

科考隊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它命名為

羚羊礁海蝽。

據介紹,這是海蝽科昆蟲在

我國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以南海單一島礁的名稱為動物新物種命名,對於維護國家南海權益具有特殊意義。

隨隊考察的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強介紹,此類海蝽科昆蟲的體長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時躲藏在珊瑚石的細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為生。不僅個頭小,它們的運動還非常迅速,很難捕捉。

新鮮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

近年來,

在海南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種,

現在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時間:2018年

新物種:周氏瞼虎

2018年8月,海南島喀斯特地區發現生存有一種以前從未被記載過的瞼虎屬新種,這個瞼虎屬新種被正式命名為「周氏瞼虎」。

瞼虎四足爪尖無吸盤,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樣吸附攀援,只能爬行。周氏瞼虎最早被發現棲息於海南島中部地區一處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四周環繞著溼潤的熱帶常 今天,海南物種界又有新發現了!

目前全球一共發現了17個獨立種瞼虎,海南已知共有兩種,一種是海南瞼虎,是科學家Barbour在1908年發現並命名的;另一種是霸王嶺瞼虎,是科學家Grismer et al於2002年發現並命名。

周氏瞼虎是海南發現的第三種瞼虎屬物種,也是海南島首個由中國人獨立發現的瞼虎屬物種。

時間:2017年

新物種:暗褐金孢牛肝菌

這種「菇」你認識嗎?

它就是接下來的主角——暗褐金孢牛肝菌。

2017年2月,海南醫學院藥學院教授曾念開和鸚哥嶺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蔣帥在海南鸚哥嶺發現了這個新物種。這是一個尚未描述的新種,因其菌蓋呈暗褐色,所以被命名為暗褐金孢牛肝菌。

過去的研究表明,金孢牛肝菌屬的種類大多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少數種類分布於亞熱帶森林。此次在鸚哥嶺發現該屬的成員,首次證實了該屬在世界熱帶地區的分布。

「深入認識這些真菌,並在海南各林區開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資源調查,將對於熱帶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積極的意義。」曾念開教授說。

時間:2016年

新物種:海南黃肉牛肝菌

這個新物種非常有意思,一碰顏色就變變變!它同樣是在海南鸚哥嶺被發現的。牛肝菌一般是指那些生長於地上,子實體肉質,容易腐爛,且子實層為密集菌管的真菌。現在世界上已知有1300餘種,而目前在海南發現的牛肝菌有100多種。

「其它的一些牛肝菌也會變色,但很少像這種一樣,變得如此奇妙。」研究人員說,該牛肝菌新種的主要特徵是個體大,菌蓋直徑成熟時可達20釐米,而其他牛肝菌,菌蓋直徑通常不超過10釐米;除此之外,最為有趣的是其奇妙的變色現象,它原本的菌孔面是黃色的,菌肉是白色的。用手觸摸菌蓋下的菌孔以及菌肉,它會迅速變藍色,之後再變成紅色,最後變為黑色。

據介紹,牛肝菌的大多數種類能與殼鬥科、龍腦香科、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關係,在森林保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發現時間:2015年

新物種:尖峰嶺胡椒

2015年7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的胡椒資源育種研究團隊在樂東尖峰嶺展開野外考察時,首次發現了該物種。

這個新物種,分布在尖峰嶺自然保護區海拔500至800米處,被命名為尖峰嶺胡椒。

尖峰嶺胡椒有很強的依附力,它既可以攀爬在巖石上,變成碩大的一叢,也可以攀附在十多米高的樹幹上,直衝雲霄。

單看形態,尖峰嶺胡椒與其他物種並無不同,不過在專業的團隊眼中,它的葉柄、它的花穗、它的苞片、它的種子等都「暗藏玄機」。

尖峰嶺胡椒一經發現,我國國產胡椒屬從60種增加為61種,其中海南共有12種。

按照國際植物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瀕危等級的評價標準,尖峰嶺胡椒被評估為極危種,亟待開展更多的調查和保護研究。

時間:2015年

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海南缺翅蟲是上海師範大學昆蟲學研究室的博士等在海南發現的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

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看完這些新物種,是不是對海南的大自然充滿了興趣?

海南森林資源、海洋資源優渥,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

多樣的生物資源,不僅能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為我們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好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愛護環境,讓海南的好生態成為海南最大的特色和發展最強優勢。

圖文來源:南海網客戶端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新媒體編輯 | SJ 小野

相關焦點

  • 時隔111年壁虎近親裡氏瞼虎種組新物種在海南發現
    新華社海口12月9日電(記者陳凱姿)近日,壁虎的近親,新的瞼虎科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被科研人員發現,取名中華瞼虎,屬裡氏瞼虎種組。這也是時隔111年後,該種組家族首次發現的新成員。包括此次發現的中華瞼虎在內,全球已知20種。此前,海南已發現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3種,均為當地特有物種。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啟動體制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雨林中不斷出現的新物種,就用「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圓凸的大眼睛,短小靈活的爪子,褐色表皮上規則分布著4條金色橫紋,看起來「顏值」頗高,2019年4月的一天,趁著夜幕低垂,隱於巖縫中的一隻中華瞼虎,正準備外出覓食,不料卻撞進了海南林業工作者周潤邦的視野。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11月14日下午,位於海口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稱熱科院)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向外界宣布發現海南新記錄種85個,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這11個新物種是: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盾葉胡椒、尖峰嶺胡椒;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定安耳草。其中,五種新物種的名稱使用了海南發現地的地名。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通訊員 李方遠 攝其實,2020年以來海南還發現了其他新物種更有一些遠道而來的稀客下面讓我們去看看吧~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兩棲爬行新物種,定名「中華瞼虎」
    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新物種,取名「中華瞼虎」丨Science 活物誌
    科技日報 王祝華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
  • 海南發現世界海生昆蟲新物種 系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2019-10-12來源:海南學習平臺作者: 計思佳10月3日,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權威期刊《ZOOTAXA》上發表。文章指出,該科考隊在我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並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海南又發現一個新植物種類【附圖】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已知有野生維管植物約275科,1240屬,4579種。但這不代表海南的物種已經被完全發現,自2005-2020年在海南熱帶雨林中發現了大量的植物新種,共有45科76屬105種,佔已發現全部植物科屬種的16%、6%、2.3%。
  • 上海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海南缺翅蟲"(圖)
    10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在介紹「海南缺翅蟲  10月28日翻拍的「海南缺翅蟲」圖片。  當日,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我國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日前,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蟲」的學術論文。據了解,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該物種是由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科研監測人員發現的。尖峰水玉杯已完成拉丁命名: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 Han Xu, H.J. Yang and S.Q. Fang。
  • 剛在緬甸發現的新猴子品種已被列入瀕臨滅絕物種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動物學研究》雜誌(Zoological Research)消息,科學家在緬甸人跡罕至的森林中發現了一種就科學而言屬於新物種的猴子。這鐘猴子剛被發現,就被宣布為瀕臨滅絕的物種。據專家計算,這個品種猴子的數量不超過200-250隻。
  • 海南獨有!這片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員,在Phytotaxa期刊上發表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邢氏水蕨。此次發現的地點為海南海口羊山溼地蕨類植物研究團隊發現邢氏水蕨,左為嚴嶽鴻。
  • 中國林科院發現新物種尖峰水玉杯
    本報訊  記者宋平 通訊員於彬報導  近日,中國林科院專家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現了新物種尖峰水玉杯。因為植株數量極少,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劃分標準,專家建議將其列入漸危級或瀕危級加以保護。  目前,尖峰水玉杯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中,是一種腐生性草本植物,在分類學中隸屬於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的一個新物種。莖杆通體白色,花為紅色,葉片退化,不具備光合作用功能。主要伴生植物有黃杞、油丹、厚殼桂、四蕊三角瓣花等。  水玉杯屬植物在全球約有40種,主要分布在泛熱帶地區。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發現的索式桃花水母。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 我國發現2個「新物種」,已經消失90年的植物,為何再次出現?
    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講,在地球上發現新的生物也並不是一件稀奇事,其實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日益加劇,很多動物的棲息地都相繼消失,一個物種的生存或者是消失,是掌握在人類手中的。消失的物種再次出現是好還是壞在這些年來,科學家們相繼發現一些曾經在地球上滅絕的物種卻又再次出現,這對於我們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這有可能是由於人類意識提高,不斷改善環境所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生物並未在地球上真正的消失,只不過是人類沒有發現它們而已。雖然時隔多年,但是有新物種的出現也比物種的消失會更好一些,也足夠讓人感到興奮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它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僅在尖峰嶺有發現,且數量極少。」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
  • 海口發現海南獨有物種——邢氏水蕨 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2日消息(記者 譚琦)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員,在Phytotaxa期刊上發表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邢氏水蕨。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從2003年12月第一次調查開始,海南越冬水鳥調查項目進入第十個年頭。近日,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發布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10年總結》。通過調查,盧剛他們基本摸清了海南冬季水鳥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發現了多個海南鳥類新記錄,豐富了海南的鳥類物種多樣性;也提升了海南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監測能力,培養了一批鳥類調查員和觀鳥愛好者。
  • 海南華珊瑚蛇!世界第六種!在海南剛被發現的新物種!帶你了解下
    海口日報你想知的都在這裡最近,黃山學院學者彭麗芳在《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雜誌上發表了其研究團隊的一個新成果。該團隊在海南發現了華珊瑚蛇的一個新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houi)。海南華珊瑚蛇生境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