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發現的索式桃花水母。李天平 攝
記者 李夢瑤 謝凱
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會是怎樣的驚喜?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與珍稀生物的邂逅,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驚喜。2019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我省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對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及研究,類似的驚喜正頻頻上演。
「水中大熊貓」現身五指山
身世成謎,對生存環境極挑剔
如果從進化程度來看,桃花水母幾乎可算地球上最低等的一類生物。
沒頭、沒腦、沒脊椎,甚至沒有專門的呼吸及分泌器官,這種誕生於約5.5億年前的刺胞動物,由兩層細胞圍繞胃循環腔組成,僅比單細胞動物高了一個等級。可就是這「一步之遙」,讓它成了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
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謎團待解。不過,由於桃花水母沒有骨骼和角質層,尚未留下任何化石標本,再加上實物稀缺,使得學界對這一物種的研究困難重重。
而幸運的什會村村民小柯,不久前在該村一口約兩米深的水井中洗手時,意外與這群古老的地球生物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當時正值中午,太陽很大,很多直徑1.5釐米到2.5釐米的透明水生物浮在水面,隨手一舀便撈上來好幾隻。」
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透明小傘」在水中一張一縮地浮遊著, 「傘」面有四根「骨架」,「傘」的邊緣還帶著細細的「花穗」,幾乎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由於曾在新聞報導中見識過,小柯一眼便認出它們是桃花水母。
聞訊趕來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對水井中的桃花水母進行採樣,並比對基因序列後發現,與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達99.25%。
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屬的一種,在國內外多處溫帶淡水中均有分布。「也許因為某些不確定的因素,附著於水底沙粒、水草或其他漂浮物上的水螅體,被風、鳥或其他某種動物帶入這口水井,並逐漸發育成了水母體。」在陳宏看來,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水螅體與水母體世代交替而成,只有在水質極好的環境裡,保持「休眠」狀態的水螅體才會出芽,並無性繁殖成水母體,這也是它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重要原因。
無毒無害,水溫在25℃至30℃之間,PH值為6.5-8.0……仔細對照桃花水母對水質環境的要求,五指山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悅經檢測發現,這口水井內的水質輕鬆達標,「什會村位於阿陀嶺腹地,四周都是連綿的熱帶雨林,水源涵養林未被破壞,水質自然好。」
儘管桃花水母存活時間僅有月餘,但專家們相信,只要保持良好水質條件,以後每年春夏之交,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