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發現的索式桃花水母。李天平 攝

  記者 李夢瑤 謝凱

  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會是怎樣的驚喜?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與珍稀生物的邂逅,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驚喜。2019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我省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對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及研究,類似的驚喜正頻頻上演。

  「水中大熊貓」現身五指山

  身世成謎,對生存環境極挑剔

  如果從進化程度來看,桃花水母幾乎可算地球上最低等的一類生物。

  沒頭、沒腦、沒脊椎,甚至沒有專門的呼吸及分泌器官,這種誕生於約5.5億年前的刺胞動物,由兩層細胞圍繞胃循環腔組成,僅比單細胞動物高了一個等級。可就是這「一步之遙」,讓它成了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

  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謎團待解。不過,由於桃花水母沒有骨骼和角質層,尚未留下任何化石標本,再加上實物稀缺,使得學界對這一物種的研究困難重重。

  而幸運的什會村村民小柯,不久前在該村一口約兩米深的水井中洗手時,意外與這群古老的地球生物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當時正值中午,太陽很大,很多直徑1.5釐米到2.5釐米的透明水生物浮在水面,隨手一舀便撈上來好幾隻。」

  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透明小傘」在水中一張一縮地浮遊著, 「傘」面有四根「骨架」,「傘」的邊緣還帶著細細的「花穗」,幾乎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由於曾在新聞報導中見識過,小柯一眼便認出它們是桃花水母。

  聞訊趕來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對水井中的桃花水母進行採樣,並比對基因序列後發現,與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達99.25%。

  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屬的一種,在國內外多處溫帶淡水中均有分布。「也許因為某些不確定的因素,附著於水底沙粒、水草或其他漂浮物上的水螅體,被風、鳥或其他某種動物帶入這口水井,並逐漸發育成了水母體。」在陳宏看來,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水螅體與水母體世代交替而成,只有在水質極好的環境裡,保持「休眠」狀態的水螅體才會出芽,並無性繁殖成水母體,這也是它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重要原因。

  無毒無害,水溫在25℃至30℃之間,PH值為6.5-8.0……仔細對照桃花水母對水質環境的要求,五指山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悅經檢測發現,這口水井內的水質輕鬆達標,「什會村位於阿陀嶺腹地,四周都是連綿的熱帶雨林,水源涵養林未被破壞,水質自然好。」

  儘管桃花水母存活時間僅有月餘,但專家們相信,只要保持良好水質條件,以後每年春夏之交,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焦點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雨林「上新」 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會是怎樣的驚喜?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便有9個植物新種、5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被發現,意味著約佔海南島1/7陸域面積的這片土地,仍然藏著太多未知的秘密。 與新物種的相遇,是一份未知的驚喜。而守護的「老朋友」日益繁衍壯大,則是雨林生物欣欣向榮的基石。
  • 走進國家公園丨熱帶雨林 海南的自然珍藏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裡,
  • 一起來認識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 | 大美國家公園
    今天,一起來盤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你都認識嗎?) 02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雪豹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是我國最重要的雪豹分布區之一,範圍涉及青海、甘肅兩省。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生態名片
    海南擁有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和眾多特有的動植物種類        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規劃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不僅保護熱帶雨林動植物資源,推進熱帶雨林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也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打造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圖:海南吊羅山熱帶雨林。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 人和大山、雨林續寫新故事
    原標題:大山深處無人家,雨林內外一家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見聞新華社2020年4月21日訊 3D地圖上,海南熱帶雨林就像一隻南飛的蝴蝶。海南熱帶雨林也有幸被圈在一個個分離的保護區內,得到喘息。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熱帶雨林保護邁出新的步伐。吊羅山、黎母山、尖峰嶺、霸王嶺等國家公園片區,開始了電子圍欄和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試點建設;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建成立;立法工作啟動……這讓中國監測長臂猿時間最長的陳慶發自內心感慨:「雨林有救了!」
  • 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實現生態保護與協調發展和諧統一
    為保護生態而設立國家公園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國家公園。截至目前,我國設立了三江源、神農架、武夷山、錢江源、南山、長城、香格裡拉普達措、大熊貓、東北虎豹和祁連山等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涉及青海、湖北、福建、浙江、湖南、北京、雲南、四川、陝西、甘肅、吉林和黑龍江等12個省市。然而,這些試點中尚無代表熱帶地區的國家公園。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你好,「猿」住民!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周照驪的手機相冊裡,塞滿了海南長臂猿的各種照片。點擊其中一張不斷放大,直到一雙黑亮、清澈的眼睛佔據屏幕。「你看,它的眼睛裡像是寫滿了心事。」從事海南長臂猿監測工作17年,周照驪無數次與這群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對視。
  •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發現於海南尖峰嶺的新物種尖峰水玉杯。許涵研究員供圖  尖峰水玉杯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植物多樣性資源,而且也間接證明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的森林生態環境優良,自然保護成效顯著,為許多有特色、特有、稀有、瀕危植物種類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條件。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已知有野生維管植物約275科1240屬4579種。但這不代表海南的物種已經被完全發現。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現新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五指山4月1日消息(首席記者 康景林)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海南熱帶雨林探微:趴下來與昆蟲對話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青蜂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一棵棵參天大樹高聳不見其端,密林深處奇珍異獸神出鬼沒,印象中的熱帶雨林似乎總是讓人目不暇接。如果將腳步慢下來,靜靜地趴在雨林裡某一塊普通的草地,會看到什麼?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兩棲爬行新物種,定名「中華瞼虎」
    近日,海南省林業工作者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區發現並採集到1種新的瞼虎,在將其與海南省現有的其他3種瞼虎——周氏瞼虎、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還有瞼虎屬其他已知物種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比對後發現,其差異已達種級,確定為新種。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
  • 海南熱帶雨林發現新物種,取名「中華瞼虎」丨Science 活物誌
    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中華瞼虎 周潤邦 攝發現此瞼虎新種的是海南省林業局80後年輕幹部周潤邦,同時,他也是發現並研究周氏瞼虎第一人。周潤邦聯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副教授彭霄鵬、四川師範大學兩棲爬行動物專家侯勉,對新種進行仔細研究後,選擇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將這個新種定名為「中華瞼虎」,並通過科技日報首次向世人揭示了中華瞼虎科考過程中的諸多細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它們用「腳」給國家公園「投票」  在熱帶雨林,新生命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像桃花水母這類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的生物,往往被人們稱作是最公正的「環境評價師」——生態好不好,它們知道答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啟動體制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雨林中不斷出現的新物種,就用「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 「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它與人類同屬靈長目,現僅存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霸王嶺,數量僅為3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同時,也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統計數量達到4群30隻,新近又發現了一群,正在進一步考察,種群保護顯示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霸王嶺林業局科研生產科工作人員陳慶說。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尖峰精靈燈籠)
    本物種為在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因為該物種首次在海南島尖峰嶺發現,是海南島熱帶雨林豐富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生境的一個表徵,故而以地名尖峰嶺為種加詞「jianfenglingensis」來命名該物種。  這個新植物種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SCI刊物Phytotaxa的第429卷第2期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許涵研究員。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攝「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夜探「物種寶庫」鸚哥嶺 走進熱帶雨林...
    圖片由秘境尋蹤攝製組提供夜幕降臨,熱帶雨林裡熱鬧了起來,黑夜是這裡的「原住民」最好的保護色,它們乘夜出動覓食。「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媒體採訪活動走進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是海南的兩大江河南渡江和昌化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保存著華南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是海南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 海南周刊|瓊島雨林生萬物
    「嗚,嗚,嗚……」清晨,幾隻海南長臂猿用超長的手臂在樹枝之間蕩來蕩去,嬉鬧中發出口哨般的長鳴,頓時響徹整片山谷。它們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種。  和著海南長臂猿的歌聲,數百種鳥兒聚集在枝叢中張開嗓子叫喚,深一聲,淺一聲,其中自然不乏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鷓鴣、海南柳鶯、緋胸鸚鵡等珍稀及海南特有種鳥類的身影。
  • 中國保存最完好的熱帶雨林裡有哪些奧秘
    吊羅山雨林溝谷 攝影 林愛和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地域分布範圍如下: 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黎母山、猴獼嶺、佳西、俄賢嶺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4個國家森林公園,南高嶺、子陽、毛瑞、猴獼嶺、盤龍、阿陀嶺6個省級森林公園及毛瑞、卡法嶺、通什等相關國有林場。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好在生態系統完整、人類幹擾程度小的海南熱帶雨林,總算能為它們提供一方繁衍棲息的生態樂園。周氏瞼虎。《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