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華
「現在幾乎每天清晨,坐在村裡能都聽見山上長臂猿的啼叫聲。」4月3日,在海南省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個苗族村落裡,調查隊員李文永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當海南長臂猿發出如口哨般清亮的長音,由低漸高,響徹整片山谷時,幾乎所有生活在霸王嶺山區的村民們都知道,那是海南長臂猿睡醒了。
資料圖
海南長臂猿,中國特有物種,它與人類同屬靈長目,現僅存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霸王嶺,數量僅為3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同時,也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
據考察,最早關於海南長臂猿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瓊崖府志》,當時長臂猿廣泛分布於整個海南。由於島嶼效應,絕大多數物種斷絕了與大陸的基因交流,長臂猿也因此獨立進化出了海南特有種。
1891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僱人抓獲了一隻雄性的長臂猿,並帶回了英國博物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82年,Thomas正式賦予了它以「海南」命名的學名——海南長臂猿。
七十年代末,隨著人口的增長、森工採伐和人為獵殺,海南長臂猿僅剩2群7至9隻。直到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一代又一代護林人接棒完成對長臂猿棲息地的改造、修復與保護工作,這幾年熟悉而又悠長的猿叫聲才變得愈發清晰。「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統計數量達到4群30隻,新近又發現了一群,正在進一步考察,種群保護顯示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霸王嶺林業局科研生產科工作人員陳慶說。
資料圖
「它們喜歡各種柔軟、富含糖分的水果,越甜越愛,比如黃桐果成熟期,肯定就賴在果樹上不肯走了!」
「它們一輩子都生活在樹上,手臂特別靈活,動作和人類相似度達80%以上。」
「長臂猿有個好習慣,吃果子看準一個吃一個,不像獼猴一樣亂丟亂扔。每天下午4點左右,它們就會早早地找地方睡覺了。」
追著猿啼跑了半輩子,陳慶早已摸清長臂猿的作息規律,跟記者講述了長臂猿有趣的故事。
「之前長臂猿非常怕人,稍微警覺到一點動靜就竄走了,很難追蹤。現在膽兒大了,敢在3米左右跟調查隊員互相對視。」陳慶饒有興趣地說道。
「幾年前的一次颱風,山體和樹林倒塌,為了讓長臂猿來去自由,生活不受影響,科研團隊用繩索專門在雨林裡架了幾條空中走道。起初,長臂猿並不敢靠近,現在它們時常在繩索上嬉戲,和人類越發親近。」李文永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的,是他抓拍到的長臂猿在空中走道上嬉戲的畫面。
海南長臂猿所處的霸王嶺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規劃區域內。在中央各部門的支持下,當前,海南正強力推進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總面積4400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範圍涉及五指山、瓊中、白沙、保亭、樂東、東方、昌江、陵水、萬寧9個市縣。
海南省林業局局長夏斐說,「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具有築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的重大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