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2020-11-22 騰訊網

◎王祝華

「現在幾乎每天清晨,坐在村裡能都聽見山上長臂猿的啼叫聲。」4月3日,在海南省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個苗族村落裡,調查隊員李文永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當海南長臂猿發出如口哨般清亮的長音,由低漸高,響徹整片山谷時,幾乎所有生活在霸王嶺山區的村民們都知道,那是海南長臂猿睡醒了。

資料圖

海南長臂猿,中國特有物種,它與人類同屬靈長目,現僅存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霸王嶺,數量僅為3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同時,也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

據考察,最早關於海南長臂猿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瓊崖府志》,當時長臂猿廣泛分布於整個海南。由於島嶼效應,絕大多數物種斷絕了與大陸的基因交流,長臂猿也因此獨立進化出了海南特有種。

1891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僱人抓獲了一隻雄性的長臂猿,並帶回了英國博物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82年,Thomas正式賦予了它以「海南」命名的學名——海南長臂猿。

七十年代末,隨著人口的增長、森工採伐和人為獵殺,海南長臂猿僅剩2群7至9隻。直到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一代又一代護林人接棒完成對長臂猿棲息地的改造、修復與保護工作,這幾年熟悉而又悠長的猿叫聲才變得愈發清晰。「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統計數量達到4群30隻,新近又發現了一群,正在進一步考察,種群保護顯示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霸王嶺林業局科研生產科工作人員陳慶說。

資料圖

「它們喜歡各種柔軟、富含糖分的水果,越甜越愛,比如黃桐果成熟期,肯定就賴在果樹上不肯走了!」

「它們一輩子都生活在樹上,手臂特別靈活,動作和人類相似度達80%以上。」

「長臂猿有個好習慣,吃果子看準一個吃一個,不像獼猴一樣亂丟亂扔。每天下午4點左右,它們就會早早地找地方睡覺了。」

追著猿啼跑了半輩子,陳慶早已摸清長臂猿的作息規律,跟記者講述了長臂猿有趣的故事。

「之前長臂猿非常怕人,稍微警覺到一點動靜就竄走了,很難追蹤。現在膽兒大了,敢在3米左右跟調查隊員互相對視。」陳慶饒有興趣地說道。

「幾年前的一次颱風,山體和樹林倒塌,為了讓長臂猿來去自由,生活不受影響,科研團隊用繩索專門在雨林裡架了幾條空中走道。起初,長臂猿並不敢靠近,現在它們時常在繩索上嬉戲,和人類越發親近。」李文永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的,是他抓拍到的長臂猿在空中走道上嬉戲的畫面。

海南長臂猿所處的霸王嶺位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規劃區域內。在中央各部門的支持下,當前,海南正強力推進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總面積4400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範圍涉及五指山、瓊中、白沙、保亭、樂東、東方、昌江、陵水、萬寧9個市縣。

海南省林業局局長夏斐說,「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具有築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的重大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李俊霞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1/2)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2) "← →"翻頁 9月1日,海南省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16日,參與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行走。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極度瀕危!這一物種的保護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海南昌江縣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斧頭嶺,山高林密。保護區工作人員一邊掛起法制宣傳橫幅,一邊說:「十年前,有位澳大利亞動物學家來尋覓長臂猿行蹤,連續在山裡住了三個月,結果連猿聲也沒聽到,失望而歸。」海南長臂猿是海南島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物種,是海南熱帶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標誌,也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成效的標誌之一。
  • 「人類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喜添加「新丁」
    今天上午,從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家族第5個家族群中的雌猿誕下一隻幼崽,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一隻通身金黃的海南長臂猿抓住繩索,「嗖」地一下便滑到了另一片開闊雨林的樹冠間。類似於這樣的場景,如今正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分局管轄的斧頭嶺林區頻繁上演。今年8月,在第5個海南長臂猿家庭群被發現8個月後,年輕的小兩口兒終於產下了它們的第一胎寶寶,使這一全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物種從2003年的2群13隻增加到如今的5群33隻。更多的好消息正在傳來。
  •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而在清代李調元的《南越筆記》亦有記載:「瓊州多猿。」不難看出,關於海南長臂猿的史料記載,可追溯的歷史很悠久。  據悉,與不少動物喜好嬉水解暑不一樣的是,即便是飲水,海南長臂猿也從未從樹上爬下來,它們一般都只喝積存於大型葉片凹面的雨水或露水。「海南長臂猿一生吃睡都在樹上,真沒見過它們爬下樹在地面行走呢。」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全景掃描的「猿」口普查結束 它們都挺好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珍稀物種、旗艦物種,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的生態指示性物種。它們生存狀況的好壞,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狀況的「晴雨表」。而身處海南腹地的熱帶雨林,是海南多條江河的發源地,發揮著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此被稱為「海南之腎」和「海南之肺」。海南熱帶雨林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海南的生態環境。
  • 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獲批!將吸引全球頂尖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
    海南長臂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長臂猿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長臂猿,目前海南長臂猿僅存1個野外種群,分布在海南島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域,數量約30餘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全球總監Jane Smart博士在會上介紹,全球有20種長臂猿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海南長臂猿種群的極危等級居首,都存在種群瀕危滅絕的威脅,需要對這些長臂猿種群採取保護措施。
  •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思考
    海南保護長臂猿的積極行動與效果  海南長臂猿系全球目前20個長臂猿物種之一,目前僅在海南霸王嶺存活有33隻,其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被我國列為國家I級保護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之一。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11月17日午後,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組員們剛下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便立即上前,朝他們拋出了一連串問題。數量、狀態或毛色,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信息,在周江看來都至關重要,「海南長臂猿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從猿群的體態、習性變化中,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CR)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以下簡稱IUCN)中國代表處獲悉,在本次更新的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82954個物種中,有23928個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佔比28.84%。此次更新結果可謂喜憂參半,有物種瀕危程度加重,有保護行動取得積極成果,還有曾經歸為滅絕的物種被重新發現。
  • 儋州在看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啟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將對海南長臂猿的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海南長臂猿系全球現存數量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目前僅存1個野外種群,數量為5群33隻,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性和指示性物種,是熱帶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標誌。
  • 不足150隻,天行長臂猿成為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
    #國際長臂猿日#,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長臂猿。8種靈長類首次出現在列表中在世界上已知的704種靈長類物種和亞種中,近70%被視為生存受到威脅;超過40%被列為極度瀕危或瀕危。/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分布:中國,緬甸2018-2020的列表上唯一在中國有分部的物種。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可能由於風大和霧氣的影響,長臂猿沒有發現監測隊員,而移動到隊員附近十幾米遠的地方進行活動,碰巧被監測隊員看到,與海南長臂猿實現了近距離接觸。我們只能遺憾地再次與長臂猿失之交臂。十點以後我們再次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能夠被其採食的樹種及數量都是比較多的。
  • 比大熊貓還瀕危的長臂猿,雲南啟動種群數量調查
    據云南無量山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東管護局消息,日前,來自國內相關院校的專家及當地相關工作人員一起,在雲南省景東縣啟動了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黑冠長臂猿的種群數量調查。據了解,西黑冠長臂猿數量比野生大熊貓還稀少,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無量山、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為改善海南長臂猿的瀕危現狀,今年11月中旬開展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行動中,專家學者們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長開展了聯合攻關。「足夠的了解是保護一個瀕危物種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海南長臂猿身上還藏著太多未解之謎。」在謝贈南看來,猿群蹤跡難尋,的確給海南長臂猿的監測與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讓他感到欣喜的是,本次大調查活動正嘗試給出解決方案。「你們往回撤,長臂猿在後面。」「監測點附近沒有發現猿群。」
  • 國內外專家關注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保護現狀
    海南省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日透露,由國內外保護專家共同制定《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簡稱《計劃》)經過評審,將對未來該物種保護提供科學指導。  作為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海南長臂猿被公認為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是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過程的重要對象。該物種曾廣泛分布於海南全島,但隨著人口增長,熱帶雨林面積減小,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目前海南長臂猿僅有25隻,分為四個家庭群。
  • 長臂猿「小吃貨」——愛吃「水果」也講「禮儀」
    11月14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管轄的紅河谷片區,一隻海南長臂猿突然出現在營地帳篷的正上方,讓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紅河谷分組組長謝贈南不禁低聲叫了起來。連日來受颱風影響,紅河谷分組的成員們始終只聞猿聲不見其影,不免有些失落。「每天跑大老遠追猿,沒想到『小吃貨』居然在這裡等我們。」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CR)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以下簡稱IUCN)中國代表處獲悉,在本次更新的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82954個物種中,有23928個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佔比28.84%。此次更新結果可謂喜憂參半,有物種瀕危程度加重,有保護行動取得積極成果,還有曾經歸為滅絕的物種被重新發現。
  • 極度瀕危級物種:婆羅洲猩猩
    導語:婆羅洲猩猩近期被列為極度瀕危級物種。物種保護刻不容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上周宣布婆羅洲猩猩現在為極度瀕危級。婆羅洲猩猩僅生活在婆羅洲,自1950年起,它們的種群數量下降了60%。新的預測結果顯示,截止到2025年,婆羅洲猩猩種群數量將會下降22%,約為4700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