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2020-08-03 文明海南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在樹上棲息的一隻黑色海南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在樹上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母猿帶著幼崽坐在松樹上。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啼叫中的兩隻雌性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通體毛色呈淡棕色的一隻雌性海南長臂猿。

  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一樣,海南長臂猿是四大類人猿之一,雖說身材較為矮小,但與人類的親緣關係十分密切,也是僅次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之一。

  據《瓊州府志·物產》記載:「猿的毛色有黑白,黑雄白雌……善於攀緣樹木,但不能在地面行走。」 而在清代李調元的《南越筆記》亦有記載:「瓊州多猿。」不難看出,關於海南長臂猿的史料記載,可追溯的歷史很悠久。

  黑冠沒尾 毛色多變

  雌猿、雄猿的毛色相差很大,成年雌猿通體的毛色是淡棕色或黃灰色,有的近似黃褐色,僅有頭頂與腹部長有一簇黑毛。而雄性全身的毛髮都是黑的,且頭頂的黑髮比較蓬鬆、濃密。

  其實,雌雄長臂猿在一生中皮毛要變換好幾次顏色,在剛出生及幼崽階段,皮毛幾乎都是黃褐色,但能明顯看到頭頂上都有「黑帽」;大約是半年後,雌雄猿的皮毛逐漸變為黑色。不過,當長至六七歲性成熟時,雌猿的皮毛又變回了近似黃褐色,而雄猿皮毛的顏色則慢慢變深,直至全部變成黑色。毛色轉變的整個過程,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也就是說,在海南長臂猿幼崽至性成熟期前,很難從外貌上判斷出它們的性別。

  海南長臂猿看似毛茸茸的,其實也怕冷。海南大學林學院劉輝博士介紹,海南長臂猿的體表溫度在31度左右,它們一般選擇與體表溫度相近、靠近河流的地方生活。據長臂猿監測隊員證實,每到冬季寒冷時,它們一般喜好在背風暖和的山谷區域活動,而到了夏季炎熱時,它們通常選擇在空氣流暢的林緣,或是山地雨林周邊活動。

  成年的海南長臂猿體重一般為6至10公斤,體長40至50釐米,但前肢偏長,一般為60至70釐米,相比之下,後肢較短,為40至50釐米;但大多情況下,成年雌猿的個頭要比雄猿略為粗壯,它們的壽命為30歲左右,甚至更長。值得一說的是,長臂猿不長尾巴,這是它「類似人」的標誌之一。

  猿鳴高枝 響徹雨林

  幾乎每天清晨,在霸王嶺毗鄰苗村周邊的莽莽群山中,當朝陽還未撩開晨曦之時,深山裡就會傳來海南長臂猿的第一聲鳴叫聲,隨後傳來的陣陣和鳴猿聲,更是穿破了這片熱帶雨林靜謐的早晨,顯得格外空靈,但這對青松鄉苗村村民來說,早已習以為常。

  豎耳聆聽,海南長臂猿的鳴叫聲有時就像是人在吹口哨,但聲音分外響亮且悠長,數公裡開外都能聽得見。「我們推測,海南長臂猿鳴叫大多是在宣示領地主權的意思,有時也是為了吸引配偶,或是保護性鳴叫,就像人類的語言,指示性比較明顯。」劉輝博士介紹,海南長臂猿的鳴叫通常是由一群之中的公猿起頭,是一種宣示領地、配偶吸引、食物保護或是與家庭成員聯絡感情的信號,待公猿第一輪鳴叫過後,種群內的母猿很快也會加入和鳴。

  根據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記錄的材料分析,猿鳴大概於每天日出時分開始,每天早上會鳴叫兩到四次,有時猿鳴聲會持續至臨近中午。以至於多年來,在茂密的熱帶雨林裡,「聞聲尋猿」也幾乎成科考人員近距離監測海南長臂猿的最佳方法。

  「偶遇海南長臂猿的機會不多,但它們有時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據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海南長臂猿科考人員陳慶介紹,這些年以來,為了能近距離捕捉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要麼提前一天進山露營過夜,要麼當天凌晨四五點就得背上行囊騎車至半山腰,再徒步爬山一兩小時選擇視野開闊的高點提前蹲點,然後耐心等待海南長臂猿悠長尾音的「嗚……嗚……嗚……」鳴叫聲,再循聲追尋它們的足跡。如果錯過了第一輪猿鳴,或許就要等到臨近中午或傍晚,才能聽到第二輪猿鳴,不然,想要在茫茫山林裡「碰運氣」找到它們那就太難了。

  吃喝拉撒 從不下樹

  監測隊員李文永此前拍攝到一段視頻顯示,海南長臂猿還會用手從枝杈間的樹洞中掏水,喝了一口又一口,不時還抿了抿嘴巴,那神態顯得愜意十足。

  據悉,與不少動物喜好嬉水解暑不一樣的是,即便是飲水,海南長臂猿也從未從樹上爬下來,它們一般都只喝積存於大型葉片凹面的雨水或露水。「海南長臂猿一生吃睡都在樹上,真沒見過它們爬下樹在地面行走呢。」李文永介紹,長臂猿不會築巢,平時也沒有固定的睡覺地點,大多時候,每到下午四五點左右,它們就會尋找一棵獨立樹冠的大樹,或是選擇有粗藤纏繞的大樹作為種群睡覺的地方。

  據描述,海南長臂猿睡覺時會蜷曲在枝杈之間,或是直接躺在比較細小的枝杈上,可能是怕意外墜落,有些海南長臂猿在睡覺時還習慣於用一隻手搭抓在枝幹上。除了幼猿可能會緊抱著母猿睡覺外,其他家族成員都是分散睡在不同的樹幹上,一旦有天敵靠近或來襲,樹枝搖動,海南長臂猿就被驚醒,迅速躲避。

  據多名科研人員監測證實,海南長臂猿每天活動與覓食的時間為8至9個小時,休息時間為15個小時左右,從這點來看,它們似乎比人類能睡。

  母猿主動尋求交配

  既然是人類「近親」,海南長臂猿的一些溝通與親暱的習性也與人類十分相似。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曾經拍攝到在斧頭嶺一帶活動的一雄一雌兩隻長臂猿,面對面地坐在枝幹上互相為對方梳理毛髮。劉輝博士認為,長臂猿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如梳理毛髮的行為,可出現在雌猿之間、雌雄猿之間、父子及母子之間,用於聯絡感情。

  「它們有嚴格的活動區域,幾乎不會逾越生疏地。」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南長臂猿是典型的以家族小群體聚居的樹棲動物,家庭猿群結構通常為4至6隻,一般不超過10隻,這也基本符合原始靈長類動物「一夫多妻」的叢林規則。海南師範大學生物系海南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晏學飛、李玉春也曾撰文指出,成年雌猿每2年生1胎,每胎1仔,孕期為6至7個月,雄猿的性成熟年齡為5歲,但繁殖季節性不明顯。

  有意思的是,海南長臂猿在種群活動過程中,是公猿佔據主導地位,但到了交配期,大多是由母猿主動發起,先是向公猿做出有節奏的動作展示自己的身體,頭部還會有節奏地上下搖動,然後公猿靠近母猿,完成交配。不過,亦有長臂猿研究學者擔心,現今過低的種群數量,將會增加海南長臂猿近親繁殖的概率,使現有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降低、有害隱性基因出現率增加,這對海南長臂猿的健康成長以及擴大種群數量不利。(海南日報 記者 曾毓慧 謝凱 於偉慧)

相關焦點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雨林「孤島」繩索牽家住霸王嶺雨林的海南長臂猿,最近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故事要從2011年前後說起。彼時,從海南長臂猿A、B兩群分離出的3隻青年個體,在靠近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苗村的一片山林間紮根,組建起第三個小家庭——海南長臂猿C群。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全景掃描的「猿」口普查結束 它們都挺好
    猿鳴與天氣是否有關?長臂猿「大合唱」趕早此時颱風進入南海12日凌晨5點左右,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理事長助理馬子馭聽到了屬於長臂猿的家族群鳴唱,足足有將近20分鐘。此後兩個多小時內,調查隊員們又陸續聽到長臂猿的「獨唱」和「合唱」。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16日,參與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行走。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可能由於風大和霧氣的影響,長臂猿沒有發現監測隊員,而移動到隊員附近十幾米遠的地方進行活動,碰巧被監測隊員看到,與海南長臂猿實現了近距離接觸。我們只能遺憾地再次與長臂猿失之交臂。十點以後我們再次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能夠被其採食的樹種及數量都是比較多的。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他嘗試著去解讀它們的「一言一行」,希望幫助它們生活得更好。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周照驪並非孤身一人。為改善海南長臂猿的瀕危現狀,今年11月中旬開展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行動中,專家學者們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長開展了聯合攻關。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攝「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
  • 「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當海南長臂猿發出如口哨般清亮的長音,由低漸高,響徹整片山谷時,幾乎所有生活在霸王嶺山區的村民們都知道,那是海南長臂猿睡醒了。 據考察,最早關於海南長臂猿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瓊崖府志》,當時長臂猿廣泛分布於整個海南。由於島嶼效應,絕大多數物種斷絕了與大陸的基因交流,長臂猿也因此獨立進化出了海南特有種。 1891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僱人抓獲了一隻雄性的長臂猿,並帶回了英國博物院自然歷史博物館。
  • 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據參與調查活動的工作人員介紹,11月13日,用於監測E群的紅外相機拍到了母猿帶著幼猿在樹上休息的照片。「第一胎幼猿往往會因為母猿的生育撫育經驗不足而夭折,比如當年C群的一隻母猿產下一隻幼猿,後因其撫育經驗不足導致幼猿夭折。如沒有幼猿,從理論上說,新家庭種群就尚未形成。」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王進強說。
  • 海南長臂猿也有「哀悼會」!時間竟然這麼長……
    因為氣候原因,本該結束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又往後延了幾日,我趕過來做了後面的補充調查,今天下山來了。海南長臂猿存在的「一夫二妻」婚配製度,從局域資源競爭性假說上很容易解釋。這和棲息地質量很有關係。實際就理論生態學而言,該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局域資源競爭所導致的。由於個體資源競爭加速,當某個區域的資源不充足的時候,動物就傾向於「一夫多妻」。
  • 長臂猿「小吃貨」——愛吃「水果」也講「禮儀」
    「食物在哪裡,猿群就往哪裡。」擁有12年護猿經歷的謝贈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想找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蹲守它們的「糧食」林。為此,專家們展開監測研究,逐步摸清海南長臂猿的「食譜」與進食習慣。
  • 長臂猿:我不只是個跑龍套的類人猿!
    不過在這些電影中,仍有一種類人猿幾乎沒有出現過,即使出現最多也只是跑個龍套,他就是長臂猿。說起來,其實長臂猿在電影中跑龍套的出鏡率都不高,比如在電影《奇幻森林》中,所有的靈長類都臣服於他們的頭領——一個體型巨大,總盼望著獲得人類的能力的紅毛猩猩,而長臂猿在該電影中總共只出現2次,看形象,再結合地點判斷,似乎是一個雌性黃頰長臂猿。
  •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思考
    海南保護長臂猿的積極行動與效果  海南長臂猿系全球目前20個長臂猿物種之一,目前僅在海南霸王嶺存活有33隻,其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被我國列為國家I級保護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之一。
  • 猿聲今何在:長臂猿守護者的故事
    黑冠長臂猿會變色,剛出生的時候是棕色的,幼年會變成黑色,雄性一生都會保持黑色,但雌性會在性成熟時變成棕色。拍攝:張興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婦孺皆知的詩句告訴我們,在李白的時代,長臂猿的分布北及長江。然而,一千三百年以後,長臂猿在中國的分布卻已經退守西南一隅,對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猿聲」只能停留在書本上了。如
  • 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獲批!將吸引全球頂尖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
    海南長臂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長臂猿之一,也是中國特有的長臂猿,目前海南長臂猿僅存1個野外種群,分布在海南島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域,數量約30餘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全球總監Jane Smart博士在會上介紹,全球有20種長臂猿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海南長臂猿種群的極危等級居首,都存在種群瀕危滅絕的威脅,需要對這些長臂猿種群採取保護措施。
  • 2002—27:長臂猿
    △長臂猿長臂猿:靈長目動物,有4屬16種,因臂長而得名。無尾,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類叫聲差別很大。△白掌長臂猿(暗色型)白掌長臂猿: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或白手長臂猿、普通長臂猿。自眉的邊緣經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把臉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 儋州在看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啟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將對海南長臂猿的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及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最基礎性的工作。
  • 「人類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喜添加「新丁」
    今天上午,從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家族第5個家族群中的雌猿誕下一隻幼崽,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 上山尋猿·記者vlog | 猴歡喜、野蘋果……原來長臂猿愛吃這些
    上山尋猿·記者vlog | 李昊②  猴歡喜、野蘋果、山橙、二色菠蘿蜜……帶你瞅瞅長臂猿愛吃的食物!點擊查看更多  2020年11月13日早上5點40分左右,在十字路監測點,記者隱約聽到第一次猿叫
  • 2200年前古墓現已滅絕長臂猿遺骸 屬長臂猿新屬種
    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考古人員丁巖介紹,長臂猿的遺骸出土於一處陪葬坑中,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  長期對當時出土的長臂猿遺骸進行研究的動物考古專家胡松梅表示,經過3D建模和多年的對比分析,最終確認這些遺骸屬於一種已滅絕的長臂猿。「這也提醒我們,長臂猿滅絕的速度很快,需要我們加強對還生存著的長臂猿的保護。」
  • 深入雲南無量山探蹤長臂猿:每堆糞都是寶(圖)
    西黑冠長臂猿 通訊員 趙超 攝  世人認識無量山,多緣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珍禽異獸、奇藥……深藏於千年古木藤蔓之中,給人以無盡遐想。  而現實中的無量山,也確實分布著不少珍稀動物。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20多年來,灰葉猴、西黑冠長臂猿、黑熊等數量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