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樹上棲息的一隻黑色海南長臂猿。
在樹上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母猿帶著幼崽坐在松樹上。
啼叫中的兩隻雌性長臂猿。
通體毛色呈淡棕色的一隻雌性海南長臂猿。
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一樣,海南長臂猿是四大類人猿之一,雖說身材較為矮小,但與人類的親緣關係十分密切,也是僅次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之一。
據《瓊州府志·物產》記載:「猿的毛色有黑白,黑雄白雌……善於攀緣樹木,但不能在地面行走。」 而在清代李調元的《南越筆記》亦有記載:「瓊州多猿。」不難看出,關於海南長臂猿的史料記載,可追溯的歷史很悠久。
黑冠沒尾 毛色多變
雌猿、雄猿的毛色相差很大,成年雌猿通體的毛色是淡棕色或黃灰色,有的近似黃褐色,僅有頭頂與腹部長有一簇黑毛。而雄性全身的毛髮都是黑的,且頭頂的黑髮比較蓬鬆、濃密。
其實,雌雄長臂猿在一生中皮毛要變換好幾次顏色,在剛出生及幼崽階段,皮毛幾乎都是黃褐色,但能明顯看到頭頂上都有「黑帽」;大約是半年後,雌雄猿的皮毛逐漸變為黑色。不過,當長至六七歲性成熟時,雌猿的皮毛又變回了近似黃褐色,而雄猿皮毛的顏色則慢慢變深,直至全部變成黑色。毛色轉變的整個過程,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也就是說,在海南長臂猿幼崽至性成熟期前,很難從外貌上判斷出它們的性別。
海南長臂猿看似毛茸茸的,其實也怕冷。海南大學林學院劉輝博士介紹,海南長臂猿的體表溫度在31度左右,它們一般選擇與體表溫度相近、靠近河流的地方生活。據長臂猿監測隊員證實,每到冬季寒冷時,它們一般喜好在背風暖和的山谷區域活動,而到了夏季炎熱時,它們通常選擇在空氣流暢的林緣,或是山地雨林周邊活動。
成年的海南長臂猿體重一般為6至10公斤,體長40至50釐米,但前肢偏長,一般為60至70釐米,相比之下,後肢較短,為40至50釐米;但大多情況下,成年雌猿的個頭要比雄猿略為粗壯,它們的壽命為30歲左右,甚至更長。值得一說的是,長臂猿不長尾巴,這是它「類似人」的標誌之一。
猿鳴高枝 響徹雨林
幾乎每天清晨,在霸王嶺毗鄰苗村周邊的莽莽群山中,當朝陽還未撩開晨曦之時,深山裡就會傳來海南長臂猿的第一聲鳴叫聲,隨後傳來的陣陣和鳴猿聲,更是穿破了這片熱帶雨林靜謐的早晨,顯得格外空靈,但這對青松鄉苗村村民來說,早已習以為常。
豎耳聆聽,海南長臂猿的鳴叫聲有時就像是人在吹口哨,但聲音分外響亮且悠長,數公裡開外都能聽得見。「我們推測,海南長臂猿鳴叫大多是在宣示領地主權的意思,有時也是為了吸引配偶,或是保護性鳴叫,就像人類的語言,指示性比較明顯。」劉輝博士介紹,海南長臂猿的鳴叫通常是由一群之中的公猿起頭,是一種宣示領地、配偶吸引、食物保護或是與家庭成員聯絡感情的信號,待公猿第一輪鳴叫過後,種群內的母猿很快也會加入和鳴。
根據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記錄的材料分析,猿鳴大概於每天日出時分開始,每天早上會鳴叫兩到四次,有時猿鳴聲會持續至臨近中午。以至於多年來,在茂密的熱帶雨林裡,「聞聲尋猿」也幾乎成科考人員近距離監測海南長臂猿的最佳方法。
「偶遇海南長臂猿的機會不多,但它們有時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據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海南長臂猿科考人員陳慶介紹,這些年以來,為了能近距離捕捉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要麼提前一天進山露營過夜,要麼當天凌晨四五點就得背上行囊騎車至半山腰,再徒步爬山一兩小時選擇視野開闊的高點提前蹲點,然後耐心等待海南長臂猿悠長尾音的「嗚……嗚……嗚……」鳴叫聲,再循聲追尋它們的足跡。如果錯過了第一輪猿鳴,或許就要等到臨近中午或傍晚,才能聽到第二輪猿鳴,不然,想要在茫茫山林裡「碰運氣」找到它們那就太難了。
吃喝拉撒 從不下樹
監測隊員李文永此前拍攝到一段視頻顯示,海南長臂猿還會用手從枝杈間的樹洞中掏水,喝了一口又一口,不時還抿了抿嘴巴,那神態顯得愜意十足。
據悉,與不少動物喜好嬉水解暑不一樣的是,即便是飲水,海南長臂猿也從未從樹上爬下來,它們一般都只喝積存於大型葉片凹面的雨水或露水。「海南長臂猿一生吃睡都在樹上,真沒見過它們爬下樹在地面行走呢。」李文永介紹,長臂猿不會築巢,平時也沒有固定的睡覺地點,大多時候,每到下午四五點左右,它們就會尋找一棵獨立樹冠的大樹,或是選擇有粗藤纏繞的大樹作為種群睡覺的地方。
據描述,海南長臂猿睡覺時會蜷曲在枝杈之間,或是直接躺在比較細小的枝杈上,可能是怕意外墜落,有些海南長臂猿在睡覺時還習慣於用一隻手搭抓在枝幹上。除了幼猿可能會緊抱著母猿睡覺外,其他家族成員都是分散睡在不同的樹幹上,一旦有天敵靠近或來襲,樹枝搖動,海南長臂猿就被驚醒,迅速躲避。
據多名科研人員監測證實,海南長臂猿每天活動與覓食的時間為8至9個小時,休息時間為15個小時左右,從這點來看,它們似乎比人類能睡。
母猿主動尋求交配
既然是人類「近親」,海南長臂猿的一些溝通與親暱的習性也與人類十分相似。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曾經拍攝到在斧頭嶺一帶活動的一雄一雌兩隻長臂猿,面對面地坐在枝幹上互相為對方梳理毛髮。劉輝博士認為,長臂猿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如梳理毛髮的行為,可出現在雌猿之間、雌雄猿之間、父子及母子之間,用於聯絡感情。
「它們有嚴格的活動區域,幾乎不會逾越生疏地。」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南長臂猿是典型的以家族小群體聚居的樹棲動物,家庭猿群結構通常為4至6隻,一般不超過10隻,這也基本符合原始靈長類動物「一夫多妻」的叢林規則。海南師範大學生物系海南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晏學飛、李玉春也曾撰文指出,成年雌猿每2年生1胎,每胎1仔,孕期為6至7個月,雄猿的性成熟年齡為5歲,但繁殖季節性不明顯。
有意思的是,海南長臂猿在種群活動過程中,是公猿佔據主導地位,但到了交配期,大多是由母猿主動發起,先是向公猿做出有節奏的動作展示自己的身體,頭部還會有節奏地上下搖動,然後公猿靠近母猿,完成交配。不過,亦有長臂猿研究學者擔心,現今過低的種群數量,將會增加海南長臂猿近親繁殖的概率,使現有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降低、有害隱性基因出現率增加,這對海南長臂猿的健康成長以及擴大種群數量不利。(海南日報 記者 曾毓慧 謝凱 於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