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古墓現已滅絕長臂猿遺骸
動物遺骸出土於陝西神禾原秦陵 屬於長臂猿新屬種 被命名為「帝國君子」長臂猿
6月22日,美國《科學》雜誌官網發布消息稱,中英兩國學者的合作下,確認2006年在中國陝西神禾原戰國秦陵園出土的動物遺骸屬於一種現已滅絕的長臂猿新屬種。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考古人員丁巖介紹,長臂猿的遺骸出土於一處陪葬坑中,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
長期對當時出土的長臂猿遺骸進行研究的動物考古專家胡松梅表示,經過3D建模和多年的對比分析,最終確認這些遺骸屬於一種已滅絕的長臂猿。「這也提醒我們,長臂猿滅絕的速度很快,需要我們加強對還生存著的長臂猿的保護。」
長臂猿疑似陪葬秦始皇祖母
美國《科學》雜誌官網首頁22日發布消息,中英兩國學者經過多年對比研究,發現了一種全新種類的長臂猿,遺憾的是這種長臂猿早已滅絕,因為這種長臂猿的遺骸是在中國陝西一座大約2200年前的秦國古墓中出土的,其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當年在考古領隊張天恩研究員帶領下參與發掘工作的隊員、現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副主任丁巖對北青報記者稱,發現長臂猿的戰國秦陵園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南郊的神禾原。「2004年夏天到2008年夏天,連續4年時間裡,考古人員對陵園進行考古發掘,在考古工程中,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遺骸。」
丁巖介紹,「當時我們總共勘探到了13個陪葬坑,長臂猿出土在第12號陪葬坑裡,當時坑內出土了很多明顯不是家畜的動物骨頭,領隊張天恩研究員就趕緊安排聯繫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動物考古專家胡松梅,讓她第一時間介入發掘現場。」
「珍禽異獸」坑內的「帝國君子」
時隔十多年,胡松梅仍能想起看到第12號陪葬坑裡「珍禽異獸」的情景。
「陪葬坑是一個長條狀,北面堆積著很多鳥類遺骨,南面有兩隻弓著身子的黑熊,還有兩隻綿羊、豹子還有猞猁,最讓我激動的就是一種罕見的靈長類動物遺骸,我們收集到了這種動物的頭骨、下頜骨和肱骨。它的肱骨很長,犬牙非常大,和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疑似獼猴、金絲猴頭骨完全不同,我當時覺得應該是某種猿類動物,尤其懷疑是長臂猿。」
隨後,胡松梅將以遺骸的照片發給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靈長類專家趙凌霞,趙凌霞鑑定後確認,遺骸確實屬於一頭長臂猿,但確認不了是哪一種。
為了弄清楚更多墓葬背後的信息,201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英國科學家合作,對這些出土的長臂猿遺骸展開了更深入的研究,為了避免傷害遺骸,研究者們放棄了提取DNA的嘗試,而是對遺骸做了3D建模,並標註了16個標誌點。
此後,研究者們花了數年,將標誌點和全世界現有的數百隻長臂猿骨骼做對比,最終確認,這隻長臂猿不屬於任何一種已知種類。
胡松梅介紹,確認這隻長臂猿屬於新屬新種後,研究人員根據晉代古籍《抱樸子》中「君子為猿為鶴」的記載,以及它可能出土自秦始皇祖母陵園的傳奇經歷,將其種屬定名為「君子屬」、「帝國種」,於是這隻長臂猿最終被命名為「帝國君子長臂猿」。
證明長臂猿滅絕速度超過預期
參與研究的動物專家稱,古代的記載顯示,曾經秦嶺以北也有很多長臂猿分布。而現在這些地方已經沒有長臂猿的蹤跡了。「很久以前,在中國有更多種類和數量的長臂猿,但在過去的2000多年裡,長臂猿因為環境變化和人為原因等因素,大量滅絕了。」
如今,長臂猿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如被稱作「人類最孤獨近親」的海南長臂猿,2003年時僅剩13隻,經過林業部門的長年努力,如今恢復到了27隻,但遠未脫離滅絕的危險。
動物專家表示,此次的發現也證實了長臂猿滅絕的速度超過以前人們的預期,「希望全社會關注到保護長臂猿的行動中,不要讓我們的後人也只能通過考古遺蹟來了解曾經在地球上自由生活的長臂猿。」
文/本報記者 屈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