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古墓現已滅絕長臂猿遺骸 屬長臂猿新屬種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2200年前古墓現已滅絕長臂猿遺骸

  動物遺骸出土於陝西神禾原秦陵 屬於長臂猿新屬種 被命名為「帝國君子」長臂猿

  6月22日,美國《科學》雜誌官網發布消息稱,中英兩國學者的合作下,確認2006年在中國陝西神禾原戰國秦陵園出土的動物遺骸屬於一種現已滅絕的長臂猿新屬種。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考古人員丁巖介紹,長臂猿的遺骸出土於一處陪葬坑中,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

  長期對當時出土的長臂猿遺骸進行研究的動物考古專家胡松梅表示,經過3D建模和多年的對比分析,最終確認這些遺骸屬於一種已滅絕的長臂猿。「這也提醒我們,長臂猿滅絕的速度很快,需要我們加強對還生存著的長臂猿的保護。」

  長臂猿疑似陪葬秦始皇祖母

  美國《科學》雜誌官網首頁22日發布消息,中英兩國學者經過多年對比研究,發現了一種全新種類的長臂猿,遺憾的是這種長臂猿早已滅絕,因為這種長臂猿的遺骸是在中國陝西一座大約2200年前的秦國古墓中出土的,其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

  當年在考古領隊張天恩研究員帶領下參與發掘工作的隊員、現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副主任丁巖對北青報記者稱,發現長臂猿的戰國秦陵園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南郊的神禾原。「2004年夏天到2008年夏天,連續4年時間裡,考古人員對陵園進行考古發掘,在考古工程中,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遺骸。」

  丁巖介紹,「當時我們總共勘探到了13個陪葬坑,長臂猿出土在第12號陪葬坑裡,當時坑內出土了很多明顯不是家畜的動物骨頭,領隊張天恩研究員就趕緊安排聯繫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動物考古專家胡松梅,讓她第一時間介入發掘現場。」

  「珍禽異獸」坑內的「帝國君子」

  時隔十多年,胡松梅仍能想起看到第12號陪葬坑裡「珍禽異獸」的情景。

  「陪葬坑是一個長條狀,北面堆積著很多鳥類遺骨,南面有兩隻弓著身子的黑熊,還有兩隻綿羊、豹子還有猞猁,最讓我激動的就是一種罕見的靈長類動物遺骸,我們收集到了這種動物的頭骨、下頜骨和肱骨。它的肱骨很長,犬牙非常大,和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疑似獼猴、金絲猴頭骨完全不同,我當時覺得應該是某種猿類動物,尤其懷疑是長臂猿。」

  隨後,胡松梅將以遺骸的照片發給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靈長類專家趙凌霞,趙凌霞鑑定後確認,遺骸確實屬於一頭長臂猿,但確認不了是哪一種。

  為了弄清楚更多墓葬背後的信息,201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英國科學家合作,對這些出土的長臂猿遺骸展開了更深入的研究,為了避免傷害遺骸,研究者們放棄了提取DNA的嘗試,而是對遺骸做了3D建模,並標註了16個標誌點。

  此後,研究者們花了數年,將標誌點和全世界現有的數百隻長臂猿骨骼做對比,最終確認,這隻長臂猿不屬於任何一種已知種類。

  胡松梅介紹,確認這隻長臂猿屬於新屬新種後,研究人員根據晉代古籍《抱樸子》中「君子為猿為鶴」的記載,以及它可能出土自秦始皇祖母陵園的傳奇經歷,將其種屬定名為「君子屬」、「帝國種」,於是這隻長臂猿最終被命名為「帝國君子長臂猿」。

  證明長臂猿滅絕速度超過預期

  參與研究的動物專家稱,古代的記載顯示,曾經秦嶺以北也有很多長臂猿分布。而現在這些地方已經沒有長臂猿的蹤跡了。「很久以前,在中國有更多種類和數量的長臂猿,但在過去的2000多年裡,長臂猿因為環境變化和人為原因等因素,大量滅絕了。」

  如今,長臂猿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如被稱作「人類最孤獨近親」的海南長臂猿,2003年時僅剩13隻,經過林業部門的長年努力,如今恢復到了27隻,但遠未脫離滅絕的危險。

  動物專家表示,此次的發現也證實了長臂猿滅絕的速度超過以前人們的預期,「希望全社會關注到保護長臂猿的行動中,不要讓我們的後人也只能通過考古遺蹟來了解曾經在地球上自由生活的長臂猿。」

  文/本報記者 屈暢

相關焦點

  • 始皇祖母陪葬墓發現已滅絕新種屬長臂猿遺骸
    2006年,考古人員在戰國時秦陵園挖掘了13個陪葬坑,其中12號坑內出土了很多明顯不是家畜的動物骨頭此前從未在墳墓內發現過長臂猿,從在墓中的放置表明它曾被當作寵物飼養,可能因此加速了它的滅絕。
  • 2002—27:長臂猿
    △2002—27:長臂猿2002年12月7日,國家郵政局發行2002—27:長臂猿郵票,一套4枚。(4—1)白掌長臂猿,(4—2)白頰長臂猿,(4—3)黑長臂猿,(4—4)白眉長臂猿。長臂猿△長臂猿長臂猿:靈長目動物,有4屬16種,因臂長而得名。無尾,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喉部有音囊,善鳴叫,不同種類叫聲差別很大。
  • 《BMC進化生物學》:長臂猿「歌聲」有地方口音
    《BMC進化生物學》:長臂猿「歌聲」有地方口音可以更廣泛的用於識別物種關係以及確定它們的遷徙經歷 近日,科學家發現長臂猿用來相互交流的歌聲中存在著地方口音,長臂猿是僅次於大猿的最接近人類的物種
  • 當年秦始皇祖母墓現世,出土神秘頭骨,證實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
    當年,秦始皇祖母墓在我國西安現世,墓中出土一塊神秘的頭骨,中國學者認不出來,美國人速度一眼看出來,後來證實這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的遺骸。考古現場一、西安挖出秦始皇祖母墓當年,西安財經學院在修建新校區之時突然發現了一道奇怪的古牆。眾所周知,歷史上的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地下安葬著無數的王公貴族,而後世更是出土過上千座古墓。
  • 當年西安出土神秘頭骨,中國學者認不出來,美國專家:已滅絕動物
    當年,秦始皇祖母墓在我國西安現世,墓中出土一塊神秘的頭骨,中國學者認不出來,美國人速度一眼看出來,後來證實這是已滅絕的珍稀動物的遺骸。眾所周知,歷史上的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地下安葬著無數的王公貴族,而後世更是出土過上千座古墓。因此憑藉著多年的經驗,當地的負責人立馬察覺到這可能又是一座千年古墓,於是立即叫來了專業的考古團隊前來勘察。經過簡單的挖掘,考古隊就有了驚人的發現——這是一座規模巨大的秦朝單人陵園,大小僅次於秦始皇陵,是我國「第二大陵墓」。
  • 猿聲今何在:長臂猿守護者的故事
    左圖是成年雄性,右圖中棕色的是成年雌性,黑色的是幼年個體。黑冠長臂猿會變色,剛出生的時候是棕色的,幼年會變成黑色,雄性一生都會保持黑色,但雌性會在性成熟時變成棕色。拍攝:張興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婦孺皆知的詩句告訴我們,在李白的時代,長臂猿的分布北及長江。
  • 不足150隻,天行長臂猿成為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
    在2018年8月22日奈洛比舉行的第二十七屆世界靈長類學會大會上,專家們經過嚴謹的討論確定了2018-2020年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名錄。近日,該報告首次公開發布。天行長臂猿作為2017年才被定義的新種位列其中,這也是中國本次唯一出現的本土物種。
  • 天行長臂猿:我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
    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緊扣「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推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專題欄目,多角度展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講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龍陵故事,營造好社會輿論氛圍,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油添力。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從第一隻幼猿出生,到新的青年個體加入,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李文永幾乎見證了這個小家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一點點看著它躍升成為海南長臂猿第一大家庭群。「它們不怕人,有時還會追著我們跑呢。」在李文永看來,C群是與人類最親密的一群海南長臂猿,而他也習慣了在小傢伙們嘹亮的歌聲中開啟新的一天。
  •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思考
    (資料圖片)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指示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關係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是檢驗海南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  目前,並沒有針對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專門法律規定,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尚不能對海南長臂猿實施全面有效的保護。
  • 「人類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喜添加「新丁」
    今天上午,從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家族第5個家族群中的雌猿誕下一隻幼崽,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 「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當海南長臂猿發出如口哨般清亮的長音,由低漸高,響徹整片山谷時,幾乎所有生活在霸王嶺山區的村民們都知道,那是海南長臂猿睡醒了。,它與人類同屬靈長目,現僅存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霸王嶺,數量僅為3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同時,也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
  • 千年古墓挖出異種!疑似秦始皇祖母寵物,國外學者看後大驚
    秦始皇祖母的陵墓當時發現這個千年古墓時考古界異常的興奮就在往深處挖掘時突然看到幾個神奇的動物根據研究這幾隻動物應該是秦始皇祖母飼養的寵物現如今早已在地球上滅絕一時間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啥物種古墓異種的消息讓整個考古界譁然翻閱了無數歷史文獻資料還是得不出個所以然因此這也就成了一個謎
  • 長臂猿:我不只是個跑龍套的類人猿!
    ,比如,在我國長臂猿棲息地周邊的人們習慣稱長臂猿為「風猴」,「黑猴」等。圖片來源:Hollywood Reporter說到靈長類動物,目前公認的是其在6500萬年前分化出來,直至現今共有481種。靈長類動物通常被分為兩個大類: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 和簡鼻亞目Haplorrhini。原猴亞目又包括2個下目(infraorders):狐猴下目Lemuriformes 和懶猴下目Lorisiformes。
  • 長臂猿「小吃貨」——愛吃「水果」也講「禮儀」
    擁有12年護猿經歷的謝贈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想找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蹲守它們的「糧食」林。為此,專家們展開監測研究,逐步摸清海南長臂猿的「食譜」與進食習慣。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科研人員曾分析,海南長臂猿的喜食植物有35科68種,以喬木樹種為主,集中在海拔400米至1200米之間。從科的區系特徵看,以桑科和樟科植物為主,這兩個科的植物大部分果實為漿果或肉質類核果等,海南長臂猿的進食喜好可見一斑。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16日,參與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行走。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又拍到天行長臂猿母子 小猿已滿2歲
    新華社發 何海燕 攝 在德宏州盈江縣支那鄉香柏村附近,生態攝影師何海燕2020年12月22日拍攝到一對天行長臂猿母子活動的影像。經專家比對確認,這對母子為近兩年前拍攝到的同一對天行長臂猿母子。 「這隻小猿是2018年12月出生,如今已滿2歲。」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範朋飛說,在這隻小猿出生後,該長臂猿家庭成員達到6隻,是當時國內已知最大的天行長臂猿家庭。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中山大學生物工程學博士鍾旭凱格外關注猿群的鳴叫行為,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餘辰星致力於研究海南長臂猿的「捕食者與競爭者」,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陳玉凱一心想弄清海南長臂猿的「食譜」……這是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南長臂猿調查活動。伴隨新技術、多組織的介入,一份更完善、可持續的海南長臂猿拯救方案也呼之欲出。
  • 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獲批!將吸引全球頂尖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孫慧 陳雪怡 傅人意 實習生李大武8月20日晚, 記者從在海口召開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批覆同意,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致力於吸引全球頂尖靈長類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海南長臂猿保護。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霧很大,能見度只有幾十米,我們對能否見到長臂猿已經不抱有希望了,指望能聽到其晨鳴就心滿意足了。由於一直在下雨,我們用蒲葵的葉子搭了一個臨時瞭望棚,坐在雨中靜靜等待。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長臂猿的鳴叫沒有等到,卻等到了旱螞蟥,由於雨水的溼潤,螞蟥活躍起來,稍不注意就會爬到你的腳上或者落到你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