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思考

2020-12-05 海南日報

金黃色的雌性長臂猿,懷抱幼崽坐在樹上。 (資料圖片)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指示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關係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是檢驗海南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

  目前,並沒有針對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專門法律規定,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尚不能對海南長臂猿實施全面有效的保護。

  海南保護長臂猿的積極行動與效果

  海南長臂猿系全球目前20個長臂猿物種之一,目前僅在海南霸王嶺存活有33隻,其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被我國列為國家I級保護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之一。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指示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不僅反映海南熱帶雨林的健康狀況,而且關係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還是檢驗海南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及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務必制定和採取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措施,切實保護好海南長臂猿。我國政府和海南各界也認識到保護海南長臂猿的重要意義,不斷付諸行動,包括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霸王嶺省級保護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經中央審議通過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同年成立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並把海南長臂猿的拯救保護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等。相關積極行動取得了積極效果,其中標誌性成效是海南長臂猿家族近日新添了一隻幼猿。海南長臂猿是目前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保持穩定且呈現緩慢增長趨勢的物種。

  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制約因素

  海南長臂猿保護採取的一系列舉措雖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大多屬於政策性措施,沒有轉化成法律制度,難以行穩致遠。

  從目前的法律規定來看,並沒有針對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專門法律規定,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尚不能對海南長臂猿實施全面有效的保護,一些規定甚至對保護海南長臂猿造成了一定的妨礙,與海南長臂猿保護的重視程度不相稱,與社會各界的預期差距較大。

  例如,近距離觀測海南長臂猿,存在人和海南長臂猿共患疾病的傳染風險,可能給海南長臂猿帶來意外的病患災難。現有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許可程序和監管條件。

  再如,精準修復海南長臂猿分布區及周邊退化生境,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先在與長臂猿棲息地相同或相近的核心區選擇少塊樣地進行科學試驗,待科學試驗成功後再推廣。科學試驗本身是一種人為活動,必然涉及人員進入核心區,試驗的開展也可能需要在樣地上採伐林木,對此涉及《森林法》等不同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相互之間並不統一,到底該適用何種條文很難取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棲息地的優化。

  為此,建議加強海南長臂猿的法律保護,特別是建議制訂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條例,充分發揮法治在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方面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

  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加強的理論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南長臂猿的研究不足。隨著對海南長臂猿重要意義認識的深入,國家有關部門和海南省有關單位開始下大力氣組織人員和投入資金認真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取得不少有價值的成果。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將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申報的「長臂猿保護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列入第二批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名單;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還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吸引國內外頂尖靈長類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海南長臂猿保護與研究;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以後非常重視對海南長臂猿的研究,2020年2000萬元科研資金就安排了1500多萬元投入《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及其他熱帶雨林生態修復研究》《海南長臂猿等珍稀物種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與國際接軌研究》等3個重大項目;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功匯聚全球領先機構的頂尖專家召開了6次「海南長臂猿保護專題會」,並於今年8月20日至21日召開了「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開展海南長臂猿全球聯合攻關,取得了超預期成果,在保護理念、保護方向、保護措施等諸多方面達成重要共識;等等。所有這些研究為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支撐。

  可借鑑的國內外單一物種專門立法經驗

  針對單一物種的專門立法,雖然少見,但不是沒有。這些不太常見的針對單一物種的專門立法,為制訂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條例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鑑。如1998年9月24日,海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海南省紅樹林保護規定》(共十九條,2020年6月16日又進行了修正),這是我省針對單一植物性物種制定的專門立法。再如,2020年5月14日,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內容包括總則、保護措施、監督管理、區域協作、法律責任、附則等共六章四十條,自2020年6月6日起施行,這是省外首部針對單一動物性物種的專門立法。從世界範圍來看,1951年,印度尼西亞登嘉樓的當地政府制定了《登嘉樓海龜法令》,這是國外較早針對單一動物性物種的專門立法。這些針對單一物種的專門立法通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實施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優秀的經驗為海南長臂猿專門立法提供了實踐依據,可以為海南長臂猿專門立法予以借鑑。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工作

  為科學合理做好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相關工作,需要針對當前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借鑑國內外旗艦物種保護法律法規資源和旗艦物種保護立法經驗與做法,進一步做好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調研,深入了解海南長臂猿的生境、生態廊道試點建設、棲息地改造及法律保護方面的情況,掌握海南長臂猿生活棲息規律、種群結構和遺傳背景及其與各種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充分了解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普通村民等各方主體對當前海南長臂猿拯救、保護與管理的認知、認同程度以及對今後改革的具體願望和訴求,全面梳理、總結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難點和需求,充分分析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總體目標、原則和路徑,總結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可行措施,找出海南長臂猿保護的現實需求與法律制度供給之間的差距,設計出整合海南長臂猿保護法律制度與整個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制度、森林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國家公園管理制度的總體方案,並提出合適的總體立法思路和相關條文。

  在具體操作方面,可考慮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暨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組織專家進行相關調研、論證並在必要時起草海南長臂猿保護管理條例專家建議稿。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暨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已然成為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的國家級平臺,也是目前在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平臺,有能力也應該在統籌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研究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人類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喜添加「新丁」
    今天上午,從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家族第5個家族群中的雌猿誕下一隻幼崽,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內外專家匯智聚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本號訊(9月3日)近日小編獲悉,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自組建以來,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成立聯合攻關課題組,從物種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棲息地保護、保護威脅因素等多方面開展科研工作,正努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 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獲批!將吸引全球頂尖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孫慧 陳雪怡 傅人意 實習生李大武8月20日晚, 記者從在海口召開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批覆同意,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致力於吸引全球頂尖靈長類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海南長臂猿保護。
  • 儋州在看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啟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將對海南長臂猿的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及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最基礎性的工作。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霸王嶺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坦言,由於當時保護站的級別不高,盜獵的情況仍時常發生。在老一輩霸王嶺人的奔走疾呼下,霸王嶺海南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80年正式成立,並於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自此開始駛入「快車道」。
  • 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海南長臂猿E群的母猿和幼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海南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種顏色。幸運降臨到了我們另外一組調查隊員身上。上午十點鐘的時候,我們收到監測點對面調查隊的信息,雖然他們也沒有監測到海南長臂猿的鳴叫,但是卻意外與其相遇。可能由於風大和霧氣的影響,長臂猿沒有發現監測隊員,而移動到隊員附近十幾米遠的地方進行活動,碰巧被監測隊員看到,與海南長臂猿實現了近距離接觸。我們只能遺憾地再次與長臂猿失之交臂。十點以後我們再次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能夠被其採食的樹種及數量都是比較多的。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16日,參與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行走。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足夠的了解是保護一個瀕危物種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海南長臂猿身上還藏著太多未解之謎。」在謝贈南看來,猿群蹤跡難尋,的確給海南長臂猿的監測與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讓他感到欣喜的是,本次大調查活動正嘗試給出解決方案。「你們往回撤,長臂猿在後面。」「監測點附近沒有發現猿群。」
  • 「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當海南長臂猿發出如口哨般清亮的長音,由低漸高,響徹整片山谷時,幾乎所有生活在霸王嶺山區的村民們都知道,那是海南長臂猿睡醒了。 據考察,最早關於海南長臂猿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瓊崖府志》,當時長臂猿廣泛分布於整個海南。由於島嶼效應,絕大多數物種斷絕了與大陸的基因交流,長臂猿也因此獨立進化出了海南特有種。 1891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僱人抓獲了一隻雄性的長臂猿,並帶回了英國博物院自然歷史博物館。
  •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毛色轉變的整個過程,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也就是說,在海南長臂猿幼崽至性成熟期前,很難從外貌上判斷出它們的性別。  海南長臂猿看似毛茸茸的,其實也怕冷。海南大學林學院劉輝博士介紹,海南長臂猿的體表溫度在31度左右,它們一般選擇與體表溫度相近、靠近河流的地方生活。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全景掃描的「猿」口普查結束 它們都挺好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對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以來,對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生境情況的首次聯合大調查,並首次採用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作為輔助工具。
  •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1/2)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 →"翻頁 9月1日,海南省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形成新的家庭群並新添一隻幼猿
  • 海南長臂猿也有「哀悼會」!時間竟然這麼長……
    目送離去的同伴這是它們之間的「哀悼」↓↓↓海南長臂猿 成年雌性海南長臂猿成年雄性。因為氣候原因,本該結束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又往後延了幾日,我趕過來做了後面的補充調查,今天下山來了。想來,從2002到現在,我一直在從事著海南長臂猿的學術研究,這十多年一晃就過去。與海南長臂猿緣起於2002年的一次「徒步穿越五指山」的活動,那時我還是剛入門的一名動物學工作者,對海南長臂猿這一群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就堅持做了下來,初心仍在。
  • 大自然巡禮 |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海南...
    保護對象  海南長臂猿及其棲息地、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 資源狀況 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 保護區類別 野生動物系統類型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葫蘆蘇鐵、坡壘、海南粗榧3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有蕉木、油丹、海南風吹楠、蝴蝶樹、金毛狗、水蕨、蘇鐵蕨、海南梧桐、蝴蝶樹、山銅材、半楓荷、華南栲、海南紫荊木、駝峰藤、海南石梓、鉤葉藤、藥用野生稻17種。有菌類17目38科335種。
  • 2200年前古墓現已滅絕長臂猿遺骸 屬長臂猿新屬種
    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考古人員丁巖介紹,長臂猿的遺骸出土於一處陪葬坑中,墓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祖母。  長期對當時出土的長臂猿遺骸進行研究的動物考古專家胡松梅表示,經過3D建模和多年的對比分析,最終確認這些遺骸屬於一種已滅絕的長臂猿。「這也提醒我們,長臂猿滅絕的速度很快,需要我們加強對還生存著的長臂猿的保護。」
  • 海南海岸侵蝕加劇 能否加強立法保護?
    然而,隨著海南島的開發,海南的海岸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民盟海南省委員會向政府建議,要儘快出臺「海南省海岸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  海南海岸侵蝕還在進一步加劇  海南省海岸線全長約1618公裡,其中80%為沙質海岸,目前海南被侵蝕的海岸帶約740公裡左右,而且局部地段海岸線被侵蝕的程度較為嚴重,主要集中在文昌、三亞、洋浦、澄邁、海口等市縣岸段。
  • 這一物種的保護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
    海南長臂猿個體數量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2000多隻降到80年代的7隻,進入21世紀,隨著保護措施的不斷加強,現存33隻。陳慶 攝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海南省將海南長臂猿保護列為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重要工作。
  • 長臂猿「小吃貨」——愛吃「水果」也講「禮儀」
    擁有12年護猿經歷的謝贈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想找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蹲守它們的「糧食」林。為此,專家們展開監測研究,逐步摸清海南長臂猿的「食譜」與進食習慣。而根據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最新的調查顯示,海南長臂猿的喜食植物種類已達上百種。植物種類的大幅增加,得益於「海南長臂猿物種保護與棲息地恢復建設項目」的開展。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11月17日午後,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東崩嶺調查小組的組員們剛下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便立即上前,朝他們拋出了一連串問題。數量、狀態或毛色,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信息,在周江看來都至關重要,「海南長臂猿不會說話,但我們可以從猿群的體態、習性變化中,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