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長臂猿E群的母猿和幼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據參與調查活動的工作人員介紹,11月13日,用於監測E群的紅外相機拍到了母猿帶著幼猿在樹上休息的照片。
今年8月29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監測隊隊員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的東崩嶺進行科研監測時,發現東崩嶺區域的一隻母猿懷裡抱有幼崽,並證實新形成了海南長臂猿E群即第五群,確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已經擴散到距原棲息地斧頭嶺10公裡的東崩嶺區域,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確認為5群33隻。
自發現幼猿以來,相關部門在東崩嶺區域落實嚴格的保護措施,就連霸王嶺分局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也未前往。「因為有幼猿,不敢讓人進去,怕造成不利影響。」霸王嶺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的家庭種群廣受各方關注。最近,東崩嶺區域進入雨季,加之受颱風影響,惡劣的天氣狀況增加了母猿撫育幼猿的難度,也讓很多人更加關注幼猿的生存狀況。
「第一胎幼猿往往會因為母猿的生育撫育經驗不足而夭折,比如當年C群的一隻母猿產下一隻幼猿,後因其撫育經驗不足導致幼猿夭折。如沒有幼猿,從理論上說,新家庭種群就尚未形成。」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王進強說。
海南日報記者全程參與此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並成為第一批進入東崩嶺區域採訪的媒體記者,探訪了解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的情況。但上山5天,只聞猿啼,未見猿影。
據專家介紹,海南長臂猿新家庭種群的形成,是以有新生猿為標誌,因此了解剛出生不久的幼猿的生存狀況對於確定E群能否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研究海南長臂猿的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周江認為,該種群生存的東崩嶺區域棲息環境比霸王嶺一帶差,如果該種群的幼猿能生存下來,會給海南長臂猿的繁殖和棲息地研究提供一個樣板。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長鄒正衝在11月17日大調查活動結束後,看到剛從山上下來的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就立馬上前關切地問道:「有沒有看到幼猿?」
海南日報記者還了解到,根據目前監測到的情況,海南長臂猿C群的母猿懷裡還抱有幼猿;位於霸王嶺分局東五區域的2隻母猿有新組建家庭種群的潛力……這些信息讓人們對海南長臂猿種群的「復壯」充滿期待。
得益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近年來,海南的熱帶雨林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海南長臂猿的棲息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好,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和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的平臺和資源優勢,未來海南長臂猿的研究保護工作將做得更好。(記者謝凱)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