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海南長臂猿E群的母猿和幼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據參與調查活動的工作人員介紹,11月13日,用於監測E群的紅外相機拍到了母猿帶著幼猿在樹上休息的照片。

今年8月29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監測隊隊員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的東崩嶺進行科研監測時,發現東崩嶺區域的一隻母猿懷裡抱有幼崽,並證實新形成了海南長臂猿E群即第五群,確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已經擴散到距原棲息地斧頭嶺10公裡的東崩嶺區域,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確認為5群33隻。

自發現幼猿以來,相關部門在東崩嶺區域落實嚴格的保護措施,就連霸王嶺分局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也未前往。「因為有幼猿,不敢讓人進去,怕造成不利影響。」霸王嶺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的家庭種群廣受各方關注。最近,東崩嶺區域進入雨季,加之受颱風影響,惡劣的天氣狀況增加了母猿撫育幼猿的難度,也讓很多人更加關注幼猿的生存狀況。

「第一胎幼猿往往會因為母猿的生育撫育經驗不足而夭折,比如當年C群的一隻母猿產下一隻幼猿,後因其撫育經驗不足導致幼猿夭折。如沒有幼猿,從理論上說,新家庭種群就尚未形成。」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王進強說。

海南日報記者全程參與此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並成為第一批進入東崩嶺區域採訪的媒體記者,探訪了解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的情況。但上山5天,只聞猿啼,未見猿影。

據專家介紹,海南長臂猿新家庭種群的形成,是以有新生猿為標誌,因此了解剛出生不久的幼猿的生存狀況對於確定E群能否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研究海南長臂猿的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周江認為,該種群生存的東崩嶺區域棲息環境比霸王嶺一帶差,如果該種群的幼猿能生存下來,會給海南長臂猿的繁殖和棲息地研究提供一個樣板。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長鄒正衝在11月17日大調查活動結束後,看到剛從山上下來的東崩嶺調查小組組長劉輝勤就立馬上前關切地問道:「有沒有看到幼猿?」

海南日報記者還了解到,根據目前監測到的情況,海南長臂猿C群的母猿懷裡還抱有幼猿;位於霸王嶺分局東五區域的2隻母猿有新組建家庭種群的潛力……這些信息讓人們對海南長臂猿種群的「復壯」充滿期待。

得益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近年來,海南的熱帶雨林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海南長臂猿的棲息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好,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和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的平臺和資源優勢,未來海南長臂猿的研究保護工作將做得更好。(記者謝凱)

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全景掃描的「猿」口普查結束 它們都挺好
    11月11日,2020年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正式啟動。13家國內科研機構、73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朝著霸王嶺進發,為海南長臂猿尋找更好的生存之路。海南長臂猿的生境如何?食物夠嗎?新發現的幼猿狀況如何?諸多問題,都需在這次大調查之後,根據所收集的數據找到答案。
  • 「人類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喜添加「新丁」
    今天上午,從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家族第5個家族群中的雌猿誕下一隻幼崽,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從不足10隻到5群33隻,過去的幾十年間,海南林業部門、保育組織及周邊社區通過成立監測隊、栽種猿食植物、強化科研力量等一系列努力,幫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實現穩定增長,也讓這群雨林精靈在霸王嶺雨林的居住空間變得愈發寬敞。
  •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思考
    (資料圖片)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環境的生態指示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關係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是檢驗海南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  目前,並沒有針對海南長臂猿保護的專門法律規定,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尚不能對海南長臂猿實施全面有效的保護。
  •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1/2)
    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 "← →"翻頁 9月1日,海南省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形成新的家庭群並新添一隻幼猿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海南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種顏色。幸運降臨到了我們另外一組調查隊員身上。上午十點鐘的時候,我們收到監測點對面調查隊的信息,雖然他們也沒有監測到海南長臂猿的鳴叫,但是卻意外與其相遇。可能由於風大和霧氣的影響,長臂猿沒有發現監測隊員,而移動到隊員附近十幾米遠的地方進行活動,碰巧被監測隊員看到,與海南長臂猿實現了近距離接觸。我們只能遺憾地再次與長臂猿失之交臂。十點以後我們再次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能夠被其採食的樹種及數量都是比較多的。
  • 儋州在看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啟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將對海南長臂猿的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海南長臂猿系全球現存數量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目前僅存1個野外種群,數量為5群33隻,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性和指示性物種,是熱帶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標誌。
  •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猿來相識
    毛色轉變的整個過程,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也就是說,在海南長臂猿幼崽至性成熟期前,很難從外貌上判斷出它們的性別。  海南長臂猿看似毛茸茸的,其實也怕冷。海南大學林學院劉輝博士介紹,海南長臂猿的體表溫度在31度左右,它們一般選擇與體表溫度相近、靠近河流的地方生活。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16日,參與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行走。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當海南長臂猿發出如口哨般清亮的長音,由低漸高,響徹整片山谷時,幾乎所有生活在霸王嶺山區的村民們都知道,那是海南長臂猿睡醒了。 據考察,最早關於海南長臂猿的文字記載,見於清代《瓊崖府志》,當時長臂猿廣泛分布於整個海南。由於島嶼效應,絕大多數物種斷絕了與大陸的基因交流,長臂猿也因此獨立進化出了海南特有種。 1891年,一位英國傳教士僱人抓獲了一隻雄性的長臂猿,並帶回了英國博物院自然歷史博物館。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你好,「猿」住民!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周照驪的手機相冊裡,塞滿了海南長臂猿的各種照片。點擊其中一張不斷放大,直到一雙黑亮、清澈的眼睛佔據屏幕。「你看,它的眼睛裡像是寫滿了心事。」從事海南長臂猿監測工作17年,周照驪無數次與這群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對視。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本次大調查遭遇風雨天氣,不少監測點都未能監測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暫時無法統計梳理出全部雌猿的毛色狀況,但根據日常監測獲取的信息可以得知,目前海南長臂猿中的大部分成年雌猿仍具備生育能力,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內外專家匯智聚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本號訊(9月3日)近日小編獲悉,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自組建以來,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成立聯合攻關課題組,從物種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棲息地保護、保護威脅因素等多方面開展科研工作,正努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 海南長臂猿也有「哀悼會」!時間竟然這麼長……
    目送離去的同伴這是它們之間的「哀悼」↓↓↓海南長臂猿 成年雌性海南長臂猿成年雄性。因為氣候原因,本該結束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又往後延了幾日,我趕過來做了後面的補充調查,今天下山來了。想來,從2002到現在,我一直在從事著海南長臂猿的學術研究,這十多年一晃就過去。與海南長臂猿緣起於2002年的一次「徒步穿越五指山」的活動,那時我還是剛入門的一名動物學工作者,對海南長臂猿這一群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就堅持做了下來,初心仍在。
  • 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獲批!將吸引全球頂尖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孫慧 陳雪怡 傅人意 實習生李大武8月20日晚, 記者從在海口召開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批覆同意,依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致力於吸引全球頂尖靈長類專家團隊和科研院所參與海南長臂猿保護。
  • 長臂猿「小吃貨」——愛吃「水果」也講「禮儀」
    「食物在哪裡,猿群就往哪裡。」擁有12年護猿經歷的謝贈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想找到海南長臂猿的蹤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蹲守它們的「糧食」林。為此,專家們展開監測研究,逐步摸清海南長臂猿的「食譜」與進食習慣。
  • 時隔兩年,全國最大長臂猿家庭中的小「天行」再次被拍到!
    雲南省盈江縣支那鄉那裡有著德宏最高峰大娘山也生活著一種特別的野生動物「天行」本次拍攝到的母猿和小猿影像 朱邊勇 攝影2020年12月底,一群攝影家在盈江縣支那鄉香柏村拍攝「全國最大長臂猿家庭」時,拍到了2年前還依偎在媽媽懷抱裡的乳白色小天行長臂猿
  • 大自然巡禮 |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海南...
    同時為進行各種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條件,為環境的監測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整,熱帶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是中國唯一保護長臂猿及其生存環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儘管桃花水母存活時間僅有月餘,但專家們相信,只要保持良好水質條件,以後每年春夏之交,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它們用「腳」給國家公園「投票」  在熱帶雨林,新生命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像桃花水母這類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的生物,往往被人們稱作是最公正的「環境評價師」——生態好不好,它們知道答案。
  • 猿聲今何在:長臂猿守護者的故事
    黑冠長臂猿會變色,剛出生的時候是棕色的,幼年會變成黑色,雄性一生都會保持黑色,但雌性會在性成熟時變成棕色。拍攝:張興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婦孺皆知的詩句告訴我們,在李白的時代,長臂猿的分布北及長江。然而,一千三百年以後,長臂猿在中國的分布卻已經退守西南一隅,對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猿聲」只能停留在書本上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