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

2020-12-04 瀟湘晨報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背景下的海南長臂猿調查你好,「猿」住民!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周照驪的手機相冊裡,塞滿了海南長臂猿的各種照片。點擊其中一張不斷放大,直到一雙黑亮、清澈的眼睛佔據屏幕。

「你看,它的眼睛裡像是寫滿了心事。」從事海南長臂猿監測工作17年,周照驪無數次與這群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對視。他嘗試著去解讀它們的「一言一行」,希望幫助它們生活得更好。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周照驪並非孤身一人。

為改善海南長臂猿的瀕危現狀,今年11月中旬開展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行動中,專家學者們根據各自的學科特長開展了聯合攻關。中山大學生物工程學博士鍾旭凱格外關注猿群的鳴叫行為,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餘辰星致力於研究海南長臂猿的「捕食者與競爭者」,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陳玉凱一心想弄清海南長臂猿的「食譜」……

這是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南長臂猿調查活動。伴隨新技術、多組織的介入,一份更完善、可持續的海南長臂猿拯救方案也呼之欲出。

海南長臂猿坐在人工繩索橋上眺望山下的村莊

A 科技「開天眼」

立體化智能科考體系探秘海南長臂猿種群及棲息地

一場大雨過後,原本就亂石密布、荊棘叢生的霸王嶺紅河谷片區變得寸步難行。

這天是11月12日,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的第二天。儘管多加小心,在隊伍最前面負責開路的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謝贈南還是一腳踩空,整個人直挺挺摔倒在地,鮮血頓時從右腿一道20釐米長的傷口汩汩冒出。

已經在這片山林摸爬滾打了12個年頭,他雖不把這點傷放在眼裡,但偶爾還是感到力不從心,「山裡的路原本就不是為人類準備的,長臂猿在樹冠間健『臂』如飛,我們真是難追上。」

海南長臂猿移動速度每秒可達3米,要想靠人的雙腿追蹤它們蹤跡,難度可想而知。

「足夠的了解是保護一個瀕危物種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海南長臂猿身上還藏著太多未解之謎。」在謝贈南看來,猿群蹤跡難尋,的確給海南長臂猿的監測與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

讓他感到欣喜的是,本次大調查活動正嘗試給出解決方案。

「你們往回撤,長臂猿在後面。」「監測點附近沒有發現猿群。」……在那幾天追蹤猿群的過程中,每當謝贈南抬頭看到一架複合翼無人機在雨林上空盤旋時,他都能從對講機裡收到無人機小組給出的猿群「實時定位」,「像是開了『天眼』似的。」

大縱深、廣視角,是複合翼無人機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它配備的熱成像技術可以實現夜間監測,填補海南長臂猿夜棲行為等方面的研究空白。

有專家對無人機是否會干擾長臂猿活動存在疑議。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在組織調查前,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實驗分析,最終篩選出一款複合翼無人機作為本次調查裝備,可垂直起降、續航長、噪音低、可滑翔。為儘可能降低對猿群的幹擾,無人機小組成員還在調查中不斷優化無人機的飛行與拍攝方案。

「無人機等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當務之急還是得先摸清海南長臂猿及其棲息地的『脾性』。」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劉國琪表示,這一基礎性工作離不開各領域專家學者的聯合攻關。

密不透光的雨林裡,荊棘叢生的山路上,一群迷彩身影扎進海南長臂猿的「領地」。他們關心小傢伙們的一舉一動——吃過什麼,什麼時候鳴唱,誰給誰理過毛,甚至興奮地撿起每一坨從高空掉落的猿糞……

得益於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的平臺優勢,來自國內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73名調查人員參與了本次調查,通過空中監測、地面監聽、猿鳴錄音、影像拍攝、觀察記錄在內的立體化智能科考體系,一點點勾勒出海南長臂猿的行為譜系及棲息地的完整圖景。

「我們希望能更全面系統地了解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基本情況,比如過去只是簡單地監聽海南長臂猿一天鳴叫幾次,但其實它的鳴叫聲裡藏著多個種群『密碼』,需要我們去破解。」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博士馬子馭期待著,未來能建立海南長臂猿的聲紋庫,為海南長臂猿的監測提供另一種依據。

棲息在熱帶雨林深處的海南長臂猿

B 首增棲息地專項調查

高質量棲息地可為「單身猿」求偶加碼,棲息地保護須重視

這次大調查中,部分監測點發現了獨猿的蹤跡。「這一發現的意義在於,一旦它們找到『對象』,將進一步增加這一瀕危物種種群『開枝散葉』的希望。」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憂慮的是,部分獨猿已「單身」多年,有效生殖單元的形成效率始終不夠高。

怎麼幫「單身猿」吸引對象成功「脫單」?「就像人類擇偶會關心對方有沒有車、房一樣,長臂猿擇偶時也會看另一半的棲息地是否夠大,有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周江認為,備好「彩禮」——高質量的棲息地,對海南長臂猿種群恢復也很重要。 那海南長臂猿如今住得究竟舒不舒服?為了弄明白這一問題,本次大調查還首次增設了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棲息地內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專項調查。

「海南長臂猿住得也太寬敞了吧!」調查結束後,大理雲山生物保護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祝常悅發出感慨。

除活動範圍尚不明確的E群外,海南長臂猿其他4個家族群的家域面積共計16平方公裡,哪怕是種群規模較小的D群,活動面積也有1.2平方公裡到1.6平方公裡。而在長臂猿的主要分布地東南亞一帶,它們的家域面積往往只有0.75平方公裡。

「家域面積大並不意味棲息地質量高。」在周江看來,當一片雨林地處合適的海拔與地形,在不同季節都能提供充足的食物資源,食物資源分布合理時,才稱得上是一塊高質量的棲息地。

鍾旭凱負責本次大調查中紅河谷小組的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猿食植物樣線調查。他和組員每天沿駐點的不同方向布設樣線,一路記錄沿途所見的猿食植物及每一個樹種的豐度。

經過採樣分析,鍾旭凱發現該區域平均1公裡的樣線上可以找到50種以上的猿食植物,食物資源較為充足。但一個需要注意的細節是,海南熱帶雨林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這也導致猿食植物的種類與數量會在不同季節呈現顯著變化。

此外,猿食植物的種類與數量會隨海拔的增高而變低。目前看來,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存在海拔偏高的現象。

還讓不少專家擔憂的是,海南長臂猿E群的「一家三口」遷徙至東崩嶺一帶。「那裡已經快接近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邊界了,一旦海南長臂猿繼續向外活動,它們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馬子馭認為,相較於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個體的保護,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還需引起足夠重視。

C 人類的「彩禮」

補種樹種、修復棲息地,為系統性研究和保護蓄力

根據周江的保守估計,在總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海南長臂猿的潛在適宜棲息地面積約佔10%。這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據,但由於歷史上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這些潛在適宜棲息地飽受人工林侵蝕嚴重等「病症」的困擾,成為一個個「孤島」般碎片化的存在。

「熱帶雨林是一個複雜且脆弱的生態系統,儘管擁有極強的生態自愈力,但若被破壞,恢復過程將十分緩慢。」馬子馭坦言,人類可以做的就是幫雨林按下恢復的「快進鍵」,「找到一種基於自然、人為幹擾最小的解決方案,譬如種植一些鳥類願意採食從而幫助傳播種子的『框架樹種』。」

具體到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的修復,就是種植更多猿食植物。

「我們需要弄清它們到底喜歡吃什麼,關於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其實還處於一個比較粗糙的階段。比如一些人看到長臂猿把某種果實塞進嘴裡,就說這是它的喜食植物,但萬一它只是嘗一嘗呢?」周江認為,除了摸清「食譜」,還需根據物候期合理搭配不同樹種,以確保海南長臂猿一年四季「糧倉充實」。

自2005年以來,海南通過恢復天然林、改造次生林,陸續改造修復5000多畝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種植各種海南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超過30萬株。將「孤島」之間的空隙填補上後,監測人員欣喜地發現,猿群活動覓食區域明顯擴大,正向低海拔過渡,並由原始林向次生林發展。

「包括E群棲息地的向外擴張,也是海南熱帶雨林恢復成效的佐證。」在周江看來,國家公園的建立讓人類活動對雨林生態系統的幹擾降到最低,眼下更需關注的,是自然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給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帶來的影響。

比如,全球氣候變暖讓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內的植物物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颱風吹倒了樹木,需要多久恢復?這會給海南長臂猿的覓食帶來什麼影響?要想回答這些問題,顯然離不開持續性、系統性的追蹤監測。

「剛剛結束的這次大調查活動規模空前,在培養和鍛鍊一支穩定的野外海南長臂猿監測隊伍之餘,更通過各類監測技術綜合體系的預演示和開發,為海南長臂猿的監測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海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夏斐表示,他們期待通過開展更系統全面的調查,進而為制定海南長臂猿保護發展方案提供更科學的依據。(記者 李夢瑤)

【來源:海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一起來認識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 | 大美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建立,使一個個珍稀物種得以被保護。今天,一起來盤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旗艦物種,你都認識嗎?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建立,最有力地保護了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中圖: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藏羚羊 下圖: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藏野驢(圖片來源: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 05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海南長臂猿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 人和大山、雨林續寫新故事
    原標題:大山深處無人家,雨林內外一家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見聞新華社2020年4月21日訊 3D地圖上,海南熱帶雨林就像一隻南飛的蝴蝶。鸚哥嶺的桃花水母遊弋在叢林溼地;吊羅山小爪水獺重現故園;稀有喬木、藤和附生的蘭、蕨、菌類纏繞疊生;霸王嶺山間,人類最瀕危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已增長到逾30隻……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四月景象。安然棲息的動植物,讓如蝶的雨林翩翩起舞。一年來的公園建設、體制試點、保護研究、生態搬遷,人類已經學會與這片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和諧共處。
  • 儋州在看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啟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1日消息(記者 譚琦)11月11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啟動。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為期7天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將對海南長臂猿的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 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海南長臂猿E群的母猿和幼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 「極度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竟有這樣的習性
    ,它與人類同屬靈長目,現僅存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的霸王嶺,數量僅為3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同時,也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現在膽兒大了,敢在3米左右跟調查隊員互相對視。」陳慶饒有興趣地說道。 「幾年前的一次颱風,山體和樹林倒塌,為了讓長臂猿來去自由,生活不受影響,科研團隊用繩索專門在雨林裡架了幾條空中走道。起初,長臂猿並不敢靠近,現在它們時常在繩索上嬉戲,和人類越發親近。」李文永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的,是他抓拍到的長臂猿在空中走道上嬉戲的畫面。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11月16日,參與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工作人員在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行走。近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來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貴州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調查人員,對海南霸王嶺內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家庭群結構及棲息地猿食植物等展開調查。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現僅存於海南霸王嶺的熱帶雨林中。
  • 加強海南長臂猿法律保護的思考
    我國政府和海南各界也認識到保護海南長臂猿的重要意義,不斷付諸行動,包括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霸王嶺省級保護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經中央審議通過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同年成立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並把海南長臂猿的拯救保護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等。相關積極行動取得了積極效果,其中標誌性成效是海南長臂猿家族近日新添了一隻幼猿。
  • 物種保護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發現19個新物種
    2019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我省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對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及研究,類似的驚喜正頻頻上演。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啟動體制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雨林中不斷出現的新物種,就用「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圓凸的大眼睛,短小靈活的爪子,褐色表皮上規則分布著4條金色橫紋,看起來「顏值」頗高,2019年4月的一天,趁著夜幕低垂,隱於巖縫中的一隻中華瞼虎,正準備外出覓食,不料卻撞進了海南林業工作者周潤邦的視野。
  • 走進國家公園丨熱帶雨林 海南的自然珍藏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裡,
  • 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一隻通身金黃的海南長臂猿抓住繩索,「嗖」地一下便滑到了另一片開闊雨林的樹冠間。類似於這樣的場景,如今正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分局管轄的斧頭嶺林區頻繁上演。在老一輩霸王嶺人的奔走疾呼下,霸王嶺海南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80年正式成立,並於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自此開始駛入「快車道」。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全景掃描的「猿」口普查結束 它們都挺好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供圖首次使用無人機調查73名專家學者赴長臂猿棲息地11月11日上午,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啟動。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對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以來,對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生境情況的首次聯合大調查,並首次採用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作為輔助工具。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
    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猿家趣事多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一帶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記者 李天平攝「見到了幾隻長臂猿?」「每次見到都是一公一母嗎?」「雌猿背部的毛色變黑了沒?」
  • 雲南「十項舉措」紮實推進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央廣網昆明9月15日消息(通訊員張一群 王佳純)在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中,雲南通過抓試點任務落地、抓實踐經驗總結、抓完成情況督查,不折不扣落實試點任務,為試點區順利通過驗收、正式設園夯實基礎。在雲南,專門成立了由常務副省長任組長,分管副省長任副組長,13個部門(單位)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普達措國家公園全體制試點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積極培養國家公園文化、傳播國家公園理念的濃厚氛圍,和齊抓共管、合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工作格局。
  •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內外專家匯智聚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本號訊(9月3日)近日小編獲悉,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自組建以來,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成立聯合攻關課題組,從物種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棲息地保護、保護威脅因素等多方面開展科研工作,正努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 海南長臂猿,一生要「變身」幾次?
    受颱風影響,13日夜間颳起了大風,並且下起了小雨,由於溼度大、溫度高,山上起了大霧,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期待和長臂猿相遇的熱情,14日仍然早早地起來,吃過早飯,趕往林區監測點,在六點半左右的時間,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
  • 海南長臂猿也有「哀悼會」!時間竟然這麼長……
    圖片由劉國琪供今天一起來看看海南國家公園特約研究員貴州師範大學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博導周江的尋猿日記↓↓↓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晴因為氣候原因,本該結束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又往後延了幾日,我趕過來做了後面的補充調查,今天下山來了。
  • 「人類孤獨的近親」——海南長臂猿喜添加「新丁」
    今天上午,從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行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家族第5個家族群中的雌猿誕下一隻幼崽,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 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召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座談會
    2016年11月25日,社會司組織召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座談會,總結2014年以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聽取各有關部門和試點省(市)對研究起草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的意見建議。座談會由社會司綦成元司長主持。會議強調,一是要始終堅持正確方向,確保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預期成效。
  • 包建華介紹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推進情況
    [主持人]:包局長,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已經兩年時間,四川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請您把最新進展情況給大家說說。[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包建華]: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國家的體制方案印發後,隨即先後成立了由省領導掛帥、多部門參與的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籌備委員會,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兩年以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管理機構建設。去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國家林草局駐成都專員辦掛牌成立。
  •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調整完善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
    南平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武夷山市、建陽區、光澤縣、邵武市人民政府:為加快推進體制試點工作,切實加強武夷山國家公園的保護、建設和管理,根據機構改革和職能變動,對原有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制度進行調整完善,經省政府研究同意,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組成人員召集人:李德金  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