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20年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正式啟動。13家國內科研機構、73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朝著霸王嶺進發,為海南長臂猿尋找更好的生存之路。
海南長臂猿的生境如何?食物夠嗎?新發現的幼猿狀況如何?諸多問題,都需在這次大調查之後,根據所收集的數據找到答案。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珍稀物種、旗艦物種,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的生態指示性物種。它們生存狀況的好壞,是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狀況的「晴雨表」。而身處海南腹地的熱帶雨林,是海南多條江河的發源地,發揮著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此被稱為「海南之腎」和「海南之肺」。
海南熱帶雨林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海南的生態環境。所有的這一切,都與穿梭在高大喬木之上的海南長臂猿有著聯繫。
2020年11月11日,海南首次由科研機構組織、參與機構最多、調查人員最多的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正是要探明這一切。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整理 劉孫謀 /圖
海南長臂猿。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供圖
首次使用無人機調查
73名專家學者赴長臂猿棲息地
11月11日上午,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啟動。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73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對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熱帶雨林生態、棲息地保護等情況開展調查,對改善海南長臂猿瀕危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成立以來,對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生境情況的首次聯合大調查,並首次採用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作為輔助工具。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大調查總負責人蔣志剛教授介紹,參與大調查的專家學者分赴海南長臂猿5個家族群的棲息地,採用監聽、錄音、觀察記錄等調查手段,同時輔以無人機空中監測等技術,實地開展海南長臂猿全方位的調查。
目前,海南長臂猿數量約30餘只,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極度瀕危,名列全球25種瀕危靈長類物種之首,其瀕危程度已遠超「國寶」大熊貓和朱䴉,被稱為「人類最孤獨的近親」。
海南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的珍稀物種、旗艦物種,也是海南熱帶雨林的生態指示性物種,保護好海南長臂猿就是保護好海南熱帶雨林,保護好海南的生態環境。
啟動儀式結束後,調查人員於當天中午全部進駐昌江、白沙的8個駐點區域內,開展調查工作。
調查隊員工作中。
猿鳴與天氣是否有關?
長臂猿「大合唱」趕早
此時颱風進入南海
12日凌晨5點左右,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理事長助理馬子馭聽到了屬於長臂猿的家族群鳴唱,足足有將近20分鐘。此後兩個多小時內,調查隊員們又陸續聽到長臂猿的「獨唱」和「合唱」。這是大調查開啟以來,調查人員第一次聽到如此豐富的猿鳴。
處在原A群活動區域的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懷慶大約在7點37分聽到猿鳴,處在東崩嶺的海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玉凱博士大約在7點10分聽到猿鳴。猿鳴陸續出現後,調查隊員們循著聲音緊緊追隨。
這一次的長臂猿家族群鳴唱大約持續十多分鐘,監測隊員很快找到了它們的身影,它們正在樹上取食。
記錄聲音樣本,拍攝清晰照片,對海南長臂猿的保護,極具科學價值。「未來希望能通過聲音和圖影來進行個體識別,為海南長臂猿家族未來建立家族群,並細緻到每隻個體的行為譜系,需要這些基礎的調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劉國琪說道。
與此同時,調查隊員們也發現了當天猿鳴的一絲不同之處。「當天的第一聲長臂猿家族群鳴唱出現在5點左右,這是很不尋常的,因為時間太早了,當時天還沒亮。」馬子馭介紹,猿鳴通常發生在清晨,伴隨著晨曦或是日出,海南長臂猿才會開始當天的第一次鳴唱。
此時,今年第22號颱風「環高」已進入南海東部海面,海南島即將迎來一輪降水天氣。究竟12日清晨「不尋常」的猿鳴是否與天氣變化有關,馬子馭表示,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調查隊員工作中。
小雨將至 鳴唱停止了
由於前一天接連聽到此起彼伏的長臂猿家族群鳴唱,因此13日清晨出發時,調查隊員全都興趣高昂,期待能再一次聽見最長達20分鐘的家族群鳴唱。
可直到當天下午,馬子馭通過對講機與各個駐點的調查隊員聯繫,卻都表示當天未能聽到長時間的家族群鳴唱。
「太奇怪了,短促的一兩聲猿鳴倒是聽見了,可長時間的鳴唱卻沒有發生。」馬子馭表示,大部分時間裡,海南長臂猿處於無聲的安靜狀態。
即使颱風將至,13日白天,霸王嶺山區的天氣仍晴朗,沒有下雨。夜幕降臨,調查隊員們就地紮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晚後半夜,小雨突如其來,氣溫逐漸低。
追猿人。
長臂猿是吃貨嗎?
節約糧食「代表」
母猿先吃 不吃果皮
14日凌晨5點左右,小雨還在淅淅瀝瀝下著。調查隊員們躲在蒲葉下,開始布置當天的調查內容。整個上午,隊員們都沒能聽到長臂猿的鳴叫。
聽不到猿鳴,就無法確定長臂猿的方位,更別提看見它們的蹤影。大家提議,不如追蹤長臂猿愛吃的食物,也許能發現正在覓食的它們。
「食物在哪,長臂猿活動的方向就在哪。」這是鄒正衝等老監測隊員的經驗。各組調查隊沿路尋找,頂著小雨,發現了嶺南山竹子、猴歡喜、雞毛松等海南長臂猿愛吃的食物。
根據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最新的調查顯示,海南長臂猿的喜食植物種類已達上百種。根據監測隊員的觀察,海南長臂猿算是節約糧食的「代表」,從不浪費食物,摘多少吃多少。與人類相似,長臂猿不吃果皮。進餐時,總是母猿先吃。
追蹤食物,也許就能找到長臂猿的蹤影。果然,在紅河谷片區,一隻長臂猿突然出現,它被一棵桂樹所吸引。小雨下了整整一天,隊員們也幾乎整整一天未能聽到長時間的猿鳴。「雨天是否會影響長臂猿的鳴叫,進而影響它們的活動?這都是需要繼續調查研究。」在馬子馭看來,開展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意義正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發現問題,找到答案,以便於更好地保護這群「山中精靈」。
E群幼猿還好嗎?
它們雨季出生
雨天監測有必要
15日,小雨連綿下著,轉眼間到了調查的第5天,調查隊員們已接連兩天未能聽到長時間大規模的長臂猿家族群鳴唱。
誰知,就在15日清晨6時許,負責海南長臂猿E群調查的東崩嶺調查組成員們,聽到了久違的長臂猿家族群鳴唱。此時的東崩嶺已雨過天晴,此次鳴唱長達20多分鐘,聲音也比平時更加嘹亮。
E群是海南長臂猿最新組建的一個種群,監測隊員們在今年發現E群新增幼崽,成為「一家三口」。它們率先開始「大合唱」,恰好是在東崩嶺雨過天晴之際。
「根據各小組目前反映的信息,部分猿群雨天幾乎沒有鳴叫。」馬子馭說。關於海南長臂猿家族雨天「沉默」的原因,還需今後繼續開展雨天監測。此外,今年8月發現的E群新生幼猿,也是雨天監測的重點之一。
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周江介紹,海南長臂猿幼猿幾乎都出生在旱季,今年出生的E群幼猿卻是在雨季出生。「雨季裡,幼猿的狀況如何,母猿是否能照顧好它,都是需要雨天監測來回答的。」
不過,當東崩嶺雨過天晴,另一個問題馬上就能找到答案——E群還好嗎?
守3小時 相遇幾秒
E群身影總算看到了
經歷了此次颱風之後,今年8月剛剛喜添新丁的海南長臂猿E群狀況,深深牽掛著調查隊員的心。可調查隊員已進山5天,一直沒能看見E群的身影。
不過,讓大家欣慰的是,繼15日清晨發出鳴唱之後,16日清晨6點50分,E群再次發出響亮的鳴唱。東崩嶺調查小組的成員們立即兵分三路,循著猿鳴展開追蹤。
自從今年8月發現幼猿後,為不打擾E群生活,監測隊員一直沒有進入東崩嶺區域。監測隊員劉輝勤介紹,東崩嶺區域的植被狀況和監測路線還沒有完全摸透,加之連日降雨,以及猿群噤聲無法定位,導致E群的監測工作困難重重。
儘管如此,隊員們還是執著地朝著聲源進發。3個小時後,大家終於看見了公母兩隻長臂猿,可惜相遇的時間只有幾秒,母猿又是背對著監測人員,遺憾未能親眼看見幼猿。
E群幼崽過得挺好
活動範圍有所擴大
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召開。據介紹,E群幼崽生存狀況良好。
自從發現幼猿以來,相關部門在東崩嶺區域落實嚴格的保護措施,嚴控人員進入。此次調查發現,E群幼猿狀況良好,海南長臂猿種群棲息地植被豐茂,活動範圍有所擴大,海南長臂猿種群的「復壯」充滿希望。
下一步調查方向?
監測和調查
將常態化進行
在本次大調查中,調查隊員們首次使用無人機進行監測。為避免無人機幹擾猿群,在大調查前,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對調查人員進行多項培訓,並且科學篩選了最為適合的設備,以減少調查活動對猿群的影響。
調查期間,調查人員在不幹擾猿群活動的基礎上,完成了大量的基礎信息收集。到了17日,大調查基本進入尾聲,調查人員陸續從20個監聽點陸續撤離。下一步,將進入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和補充調查階段。
當天清晨,伴隨著調查人員的陸續下山,聲聲猿鳴好似送別,再次響徹山林。
「海南長臂猿種群健康,活動範圍擴大。」蔣志剛教授說道。
最初時,海南長臂猿4個家族群都集中在霸王嶺林區僅16平方公裡的斧頭嶺區域,如今,新增的E群已遷徙至8公裡以外的東崩嶺。此次調查結束後,關於海南長臂猿的監測和調查將常態化進行。
調查數據顯示:海南長臂猿狀況良好
11月20日,2020年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正式結束。根據大調查數據的初步整理,海南長臂猿種群健康、狀況良好,食物充足、生境優越,海南熱帶雨林得到有效保護。
「這是第一次由國內保護力量組織開展的最大規模海南長臂猿調查,並且取得成功。」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原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大調查總負責人蔣志剛教授表示,此次大調查展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行並重的「海南樣本」,「海南自貿港建設不僅促進經濟發展,還能突出生態文明建設,說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依然能夠保護綠水青山,這是海南向全世界展示的發展道路。」
此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是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的第一次全面、系統針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進行的調查。多位專家學者表示,根據此次調查獲得的信息,能夠確定未來長臂猿保護工作的重點,並對將來繼續開展的大調查提供方向。
「根據我的研究,海南長臂猿的近交係數大概是0.0509,小於1,這代表著海南長臂猿不存在近親繁殖,這樣的危險是很低的。」海南國家公園特約研究員、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周江表示,從遺傳學角度,海南長臂猿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遺傳多樣性。「海南長臂猿的遺傳多樣性較低,它是很多小種群,脊椎動物都面臨這樣一個困境。這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並不是海南長臂猿獨有的。」
海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大調查對於切實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拯救,制定具體的保護方案意義重大。根據調查得到的基礎信息,對了解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的動植物分布情況、海南長臂猿食物等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對分析海南長臂猿的活動範圍和生活習性提供了依據。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