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長腳鷸。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鈞攝
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鈞攝
1
四川鳥類名錄「過時」了。此前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最完整、最重要的論著,已是1997年出版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需要摸清家底,為保護鳥類提供基礎數據。
2
鳥兒「一言不合」就飛走,怎麼點名?簡言之——「肉測」。通常以天為單位,看到一隻記錄一隻,從頭頂掠過的一個黑點都不放過。
3
「鳥口普查」已形成名錄,還為生態保護建言獻策。比如,促進213國道若爾蓋境內的路段完善設施,建議成都青龍湖溼地公園減少遊船數量和路線。
「大國點名,沒你不行」。11月1日零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入戶,全省近60萬人口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將訪問逾3000萬戶家庭,查清超過1億登記人口的基本情況。
幾乎同一時間,四川還有一項「普查」活動也在持續進行。不過查的不是人口,而是「鳥口」。
「鳥口」點名,怎麼個點法?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走近「鳥口普查」調查團隊,為您揭秘。
A
為啥要普查?
摸清家底,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依據
11月15日,成都龍泉山,陰轉多雲。「快!那裡有隻紅隼!」成都觀鳥會成員王惠左手攥著雙筒望遠鏡,右手順勢指向天空,大聲疾呼。一旁的另一名成員蔣志友立即端起相機「咔咔咔」按快門,拍下一隻振翅翱翔的紅隼。隨後,兩人記錄下觀測數據。
他們正在進行的是龍泉山遷徙猛禽監測——這是成都觀鳥會調查團隊參與的四川「鳥口普查」內容之一。
與人口普查的目的一致,「鳥口普查」也是為了摸清家底,這樣才能為保護鳥類提供基礎數據。
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有著多年觀鳥經歷,在他看來,野生鳥類是生態晴雨表,在同一地點持續觀測,如果發現鳥類減少,可能是它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食物減少,那麼這就警示人類活動需要做出調整。比如,成都建設公園城市,也需要參考生物多樣性指標,「鳥口普查」的數據不可或缺。
人口普查已經進行到第七次,但「鳥口普查」,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於零星、分散調查狀態。四川的鳥類系統調查數據缺乏,尤其是鳥類隨生態環境變化的動態數據更為欠缺。
1997年出版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是此前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最完整也是最重要的論著,距今已有23年。「當時條件有限,調查一方面結合歷史發現,另一方面依靠動物標本進行統計,手冊還是手繪的。」曾參與四川鳥類早期調查的省林業和草原局高級工程師隆廷倫說。
據歷史資料顯示,四川鳥類資源非常豐富,記錄到的種類在國內僅次於雲南,珍稀特有鳥類數量居全國第一。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新的鳥類觀測記錄出現,但這本手冊一直沒有補充和更新。「四川需要一份新的鳥類名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員闕品甲博士說,幾年前,成都觀鳥會有意識地收集零散信息,希望能進行系統、規範的「鳥口普查」。
B
點名怎麼點?
記錄鳥種數量而非個體,天上一個黑點都不放過
「人口普查的調查方式是入戶,『鳥口普查』總不能一個一個去找鳥窩。」沈尤笑著說,鳥類系統調查數據缺乏,正是因為「鳥口普查」難度很大。
首先,鳥在天上飛,不可能待在那兒不動等你慢慢觀察;第二,很多鳥類會遷徙,「一言不合」就飛走了,難以尋覓。
那「鳥口普查」怎麼進行?沈尤介紹,從普查內容來看,主要記錄鳥種數量,而不是統計鳥類的個體數量。「比如說,我們會記錄四川有喜鵲這種鳥類,而不會去統計四川有多少只喜鵲。」鳥類觀測員對在四川境內觀測到的鳥種做記錄,通常以天為單位時間,看到一隻記錄一隻,總的鳥種是一個持續的加法過程。
跟人口普查一致的是,鳥類也分「常住鳥口」和「流動鳥口」。「常住鳥」也叫留鳥,喜歡待在一個區域不動;而「流動鳥」即候鳥,隨季節變換遷徙。「鳥口普查」需要對鳥類的留居類型和具體行為方式等進行觀察統計,並對其特徵和趨勢進行分析,以此掌握鳥類分類與分布和繁殖、遷徙等活動信息。
觀測和記錄是普查的基礎。中科院博士朱磊和蔣志友負責牽頭猛禽調查。幾乎每個晴朗的周末,蔣志友都會組織志願者登上龍泉山。龍泉山猛禽多、離市區近、地勢高、視野開闊,是成都最佳猛禽觀測點。「成都觀鳥會編制了《成都150種常見鳥類手冊》,組織專家對志願者進行了培訓,還制定了統一的調查表。」蔣志友說。
考慮到遷徙習性,猛禽觀測主要分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0月。
觀測有門道。「先裸眼觀察,快速鎖定那隻鳥。再用雙筒望遠鏡縮小視野,最後用單筒望遠鏡觀察羽毛等細節。」蔣志友說,辨別鳥類考體力也考眼力,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要從鳥身上的羽毛顏色、紋路或某個部位的特徵進行快速辨認。
「觀測記錄尤其需要細心。」王惠說,即便是從頭頂掠過的一個黑點也要記錄下來。
從去年3月到今年11月,蔣志友共組織40多次公眾觀賞觀測猛禽活動,參與者達1200餘人次,累計觀測記錄近3000隻猛禽。
「水鳥調查和猛禽不同。」闕品甲說,調查重點區域為成都平原,包括岷江流域的「新津-彭山-眉山」段,沱江流域的「廣漢鴨子河-德陽旌湖」區域,雅安青衣江流域,以及成都市的錦湖公園、青龍湖溼地公園等。
每年1月左右,越冬水鳥的數量和種類都比較穩定時,一般會組織多次越冬水鳥同步調查,以免重複統計。「此外,平時觀鳥愛好者提供的觀測數據,也可能被採用,但須提供詳細觀測信息,尤其是照片。」闕品甲說。
同時,德陽、綿陽、自貢、樂山、南充、雅安、眉山等地觀鳥組織與愛好者,按照類似方式組織「鳥口普查」,再由成都觀鳥會對調查數據進行匯總和發布。
C
普查有啥成果?
更新鳥類名錄,還促進生態建設軟硬體完善
今年3月,調查團隊成員在核心期刊《四川動物》發表論文《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數據顯示,四川目前共記錄野生鳥類757種,較1997年《四川鳥類鑑定手冊》記錄新增135種;以雀形目鳥類最多,佔四川省鳥類種數的58%,共439種。
數據正是來源於「鳥口普查」的成果,其背後是無數觀測員的心血和翔實的資料支撐。
調查團隊結合最新觀測數據,以《四川鳥類鑑定手冊》為基準,綜合最近20餘年的鳥類分布記錄,對四川境內分布的鳥類物種數進行了系統梳理和修訂,最終形成了《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其中記錄的757種鳥類,除去新描述定名的新物種和因分類修訂由亞種提升為種的變化外,最新的分布記錄有107種,有66種由觀鳥愛好者或鳥類攝影愛好者首先發現記錄。
這些數據來源於收集到的408篇(本)論文或者專著,審閱了5899條觀鳥記錄。公開發表的論文、專著是最主要和最可靠的來源,還包括一些可經求證的信息、博物館收藏的標本等。
專家表示,四川鳥類記錄種類的增多,離不開「鳥口普查」的推進,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的物種。
「不僅是得到一組數據。」沈尤說,這些年,結合鳥類調查工作,他們為生態保護建言獻策。比如,曾在213國道若爾蓋境內的3個路段展開歷時多年的野生動物公路傷害調查,形成意見和建議,公路上多了減速帶、電子眼,強制車輛減速,有效降低了公路傷害發生率。他們還發現成都青龍湖溼地公園裡的遊船對野生鳥類造成了幹擾。經建議和溝通,公園減少了遊船數量和班次,改變了路線。
調查團隊還助力成都推動溼地保護立法。沈尤等參與制定的《關於儘快制定成都市溼地保護條例議案》,成為2013年成都市人大的一號議案。
在沈尤看來,鳥類調查是一門公共科學,門檻也不高,裝備只需一臺望遠鏡、一個照相機,但因缺專業調查隊員和專項經費支持,這項工作面臨困擾。
「需要更廣泛的參與。」沈尤說,美國每年有將近5000萬人次觀鳥,英國近70%的人群都是觀鳥愛好者。他建議,加大自然教育力度,讓更多觀鳥人士加入到調查團隊中,一起將「鳥口普查」進行下去。(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