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懷慶(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貴州省林業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此刻的我已經回到貴州了,結束了一天的教學課程,回到家,開始回顧這幾日在斧頭嶺的經過。
受颱風影響,13日夜間颳起了大風,並且下起了小雨,由於溼度大、溫度高,山上起了大霧,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期待和長臂猿相遇的熱情,14日仍然早早地起來,吃過早飯,趕往林區監測點,在六點半左右的時間,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
霧很大,能見度只有幾十米,我們對能否見到長臂猿已經不抱有希望了,指望能聽到其晨鳴就心滿意足了。由於一直在下雨,我們用蒲葵的葉子搭了一個臨時瞭望棚,坐在雨中靜靜等待。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長臂猿的鳴叫沒有等到,卻等到了旱螞蟥,由於雨水的溼潤,螞蟥活躍起來,稍不注意就會爬到你的腳上或者落到你的身上。
爬在鞋上的螞蟥
因此在雨林之中一定要注意防範,穿螞蟥襪或打上綁腿,以防止被其吸血。海南長臂猿在晴天時一般都會發出晨鳴,有時候還會發出第二或第三次鳴叫,但在下雨天氣,經常不會發出鳴叫。的確不出所料,我們一直監測到上午9點,都沒有聽到任何鳴叫聲。
海南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種顏色。
幸運降臨到了我們另外一組調查隊員身上。上午十點鐘的時候,我們收到監測點對面調查隊的信息,雖然他們也沒有監測到海南長臂猿的鳴叫,但是卻意外與其相遇。
可能由於風大和霧氣的影響,長臂猿沒有發現監測隊員,而移動到隊員附近十幾米遠的地方進行活動,碰巧被監測隊員看到,與海南長臂猿實現了近距離接觸。我們只能遺憾地再次與長臂猿失之交臂。
十點以後我們再次對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能夠被其採食的樹種及數量都是比較多的。比如:陸均松、毛荔枝、黃葉樹、線枝蒲桃等,能夠為其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我們在其棲息地內發現了一些其它獸類同域物種,赤腹松鼠、野豬等。尤其是野豬,在樣線上碰到多處其活動痕跡,並且觀察到它的一個臥跡巢穴。
野豬曾住過的地方
靈長類動物幼體在生長過程中一般會發生毛色的變化,通常新出生幼體毛色為金黃色,然後逐漸發育為成體顏色。猿科動物的毛色變化與猴科動物相比更為複雜,並且具有與鳥類相似的性二型現象。猴科動物一般成年後雌雄毛色相似,個體大小可能略有區別。海南長臂猿的成年雌性為淺黃色,雄性為黑色,很容易分辨。
海南長臂猿幼體在一生中要變換幾次顏色。
剛出生的幼猿無論雌雄都是金黃色的,生長到6個月左右毛色開始發生變化,首先從肩部開始,然後蔓延到背部和手臂、臀部,然後再擴大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後是腹部變為黑色。
發育到6-7歲向性成熟發育時,毛色開始發生雌雄分化,雌猿開始向金黃色發育,而雄猿保持原來的黑色,並且不斷加深。最後性成熟後雄猿的體毛完全變為黑色,雌猿變成淡黃色,整個變色時間大約可以持續1年多的時間。
當雌性個體到達老年的時候,其頭部及肩部又可以由黃色轉黑或者灰白色,這也預示著其生育能力逐漸的喪失。其顏色的多變,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發育階段,為其絢麗的一生蒙上了夢幻的色彩。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海南長臂猿種群大調查也很快接近尾聲,由於我自己課程的原因,需要提前返回貴陽,但幾天的野外尋「猿」時光令我難忘,在國家各級部門的支持和海南國家公園及霸王嶺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海南長臂猿受到了較好的保護,種群數量穩步增長,家庭單元逐漸增多,使我們看到了海南長臂猿在逐步脫離瀕危的希望。
15日,帶著滿足,帶著希望,我離開了海南霸王嶺,期待著下次再與海南長臂猿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