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老爺海出海口的漁船進進出出,這個內海成為萬寧當地漁民的避風港灣(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南海網2月2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楊婷婷)海南的美麗在於淳樸的民風、長夏無冬的天氣、細軟的沙灘、湛藍的海水。然而,隨著海南島的開發,海南的海岸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民盟海南省委員會向政府建議,要儘快出臺「海南省海岸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
海南海岸侵蝕還在進一步加劇海南省海岸線全長約1618公裡,其中80%為沙質海岸,目前海南被侵蝕的海岸帶約740公裡左右,而且局部地段海岸線被侵蝕的程度較為嚴重,主要集中在文昌、三亞、洋浦、澄邁、海口等市縣岸段。據國家海洋局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全國八處重點監測的海岸侵蝕海岸中,海南就有兩段,分別是海口市新海村海岸、鎮海村海岸。鎮海村海岸段監測結果表明,2003年至2006年,海岸侵蝕長度達1539m,平均侵蝕寬度3.0m,最大侵蝕寬度8.0m。近年由於鎮海村的漁港外弧形防波堤的修建,人工岸線增加,海岸侵蝕範圍減少,海岸相對穩定。但在2006年至2009年間,海岸侵蝕的長度依然有700.0米,年平均侵蝕寬度為5.0米,年最大侵蝕寬度為9.0米,年侵蝕面積為3500.0平方米,而且相鄰岸段海灘的侵蝕程度加劇。現場調查的結果亦表明這兩處海岸的侵蝕還在進一步加劇。
儘快出臺「海南省海岸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海南省海岸地段是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黃金區域,隨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推進,海岸線近緣的陸地越來越顯得珍貴,特別是在城市境內及旅遊區域內的沿海岸段,如不進行科學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因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會上升,海岸侵蝕也會加重。為此,民盟海南省委員會向各級政府建議,儘快出臺「海南省海岸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科學保護沿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生態安全。
為加強海南省海岸帶的綜合管理,有效保護海岸帶生態環境和資源,防禦自然災害,合理開發海岸帶資源,保障海岸帶的可持續利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出臺「海南省海岸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後簡稱「條例」)。
在「條例」中重點體現海岸帶區域內實行分區管理制度。根據海岸帶規劃,劃定控制區和一般管理區。在海岸帶控制區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毀林、開荒、採沙、取土、採礦、挖塘、建墳、盜伐濫伐海防林以及其他損害海岸帶生態環境的行為。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控制帶內禁止開發建設,但對公共安全及服務必需的建築物和必須臨近海洋(海域)的項目除外。
在海岸帶一般管理區,可進行合理的開發活動,但禁止搞破壞海岸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和開發項目。
在「條例」中,採用退縮線的辦法劃定控制區和一般管理區。海岸退縮線要經科學研究後制定。退縮線向陸一側至海岸帶陸側邊界區域為一般管理區,退縮線向海一側至海岸帶海側邊界區域為控制區。退縮線向海一側為不可建設區,但對公共安全及服務必需的建築物和必須臨近海洋的項目除外。
在「條例」中,把海防林建設與保護改稱為景觀海防林建設與保護,在海岸線與退縮線之間的控制區建設海防為主,景觀為輔的景觀海防林,在退縮線之後的一般管理區,如還需要建設森林生態系統,可建設成景觀為主,海防為輔的景觀海防林。共同構成至少距海岸線200m寬的具有海防功能又具有觀賞功能的景觀海防林,確保海岸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