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南兩會前奏
省人大代表「禁止捕殺野生蚯蚓」建議引起重視
海南擬立法拯救蚯蚓
南國都市報1月19日訊(記者孫學新)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徐麗俐等省人大代表提出了關於制定《海南省禁止捕殺野生蚯蚓,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的建議,呼籲出臺規定明確禁捕野生蚯蚓。記者今天了解到,該建議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我省擬研究制定《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定》、《海南省土壤環境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明確保護野生蚯蚓等相關條款。
徐麗俐等省人大代表指出,近年來,在瓊海、瓊中、定安、文昌等市縣,不少村民受利益驅使,大肆捕殺、收購、加工、銷售野生蚯蚓,嚴重影響了土壤質量,極大地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平衡,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如果長期任由大量捕殺野生蚯蚓的行為蔓延,生態平衡受到影響後,其帶來的破壞性將是不可逆轉的,拯救野生蚯蚓就是拯救我們的環境。」省人大代表在建議中指出,必須嚴厲打擊、禁止捕殺、收購、加工、銷售野生蚯蚓的行為。
省人大代表提出,目前我省相關法律法規中,都沒有對濫捕野生蚯蚓的行為進行明確、具體的規定,造成相關職能部門執法時無具體的法律、規定可循,屢禁不止。針對存在的現象和不足,省人大代表建議,我省應儘快制定、出臺《海南省禁止捕殺野生蚯蚓,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明確對捕殺、收購、加工、銷售野生蚯蚓行為進行相應處罰,並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責。
呼籲打擊的同時,省人大代表建議,可積極研究、推廣人工養殖蚯蚓技術,從產業化上進行引導,教會農民養殖蚯蚓。
人大代表呼籲出臺法規拯救野生蚯蚓
針對徐麗俐等省人大代表的建議,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答覆表示,近幾年,由於利益驅使,我省部分市縣農村有人採用蓄電池電擊方式捕捉蚯蚓。比如瓊海長坡鎮煙塘片區已有43家蚯蚓加工作坊,時產時停,通常每家作坊加工生產能力約250公斤/天,純利潤約500元。該片區大規模捕殺蚯蚓的現象已有3年之久。
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對象主要是珍稀瀕危動物,蚯蚓沒有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目前無論是《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沒有對濫捕野生蚯蚓的行為進行明確、具體的規定。
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答覆表示,針對監管存在的空白,該廳將加大排查和制止力度,清理、取締蚯蚓加工作坊,同時會同省農業、林業、公安等有關部門加強調查和研究,結合國家正在制定的關法律法規,儘快研究制定《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定》、《海南省土壤環境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明確保護野生蚯蚓等相關條款。此外,有關部門將研究我省發展人工養殖蚯蚓項目的可行性,引導發展蚯蚓特色養殖,以滿足市場需求。
我省將研究制定法規保護野生蚯蚓
省人大代表關注的大肆捕殺野生蚯蚓現象,本報也曾多次曝光。
2014年10月19日,南國都市報以《海南蚯蚓在呼救!》為題,曝光了瓊海煙塘一帶大規模捕殺蚯蚓的亂象:不少村民專門組裝了電蚯蚓的「地龍機」,大規模的捕殺催生了眾多蚯蚓加工點。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下來,蚯蚓販子能從煙塘片區收購幾千噸的蚯蚓乾貨,收購的蚯蚓乾貨主要用於作中藥藥引。
2015年下半年,文昌蓬萊鎮一些村莊捕殺蚯蚓之風再起。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暗訪,發現該處存在大肆電擊蚯蚓的亂象。2015年9月17日,南國都市報以《猖獗!文昌捕殺蚯蚓之風再起加工點兩天收了1000斤》為題對此進行了曝光。
記者多次曝光的同時,也了解到對於該現象監管的空白。執法人員坦言:「由於沒有具體的法律可循,對於蚯蚓抓捕行為難以處罰。」
評論:立法打擊濫捕蚯蚓宜早不宜遲
近年來,在瓊海、瓊中、定安、文昌等市縣,不少村民受利益驅使,大肆捕殺、銷售、加工野生蚯蚓,嚴重影響了土壤質量,極大地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儘管媒體一再曝光,輿論持續批評,但濫捕蚯蚓之風仍無法遏制。
濫捕蚯蚓的危害大家心知肚明,相關部門也對收購加工點進行查處,可是面對濫捕行為時,卻苦於無法律依據,終究治標不治本。這種困境的破解,需要法律法規儘快完善,讓執法部門有法可依。
如今,海南終於傳出要立法打擊濫捕蚯蚓行為的消息,這對於保護自然生態,保護土壤環境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筆者在表示肯定的同時,也想 再多言幾句,既然準備立法,就該把步子邁得大些、快些,保護生態環境宜早不宜遲,千萬別讓立法千呼萬喚始出來,或遲遲停留在考慮階段。
必須看到,伴隨著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立法打擊濫捕蚯蚓行為已然擁有強烈的民意基礎,對於如何打擊濫捕行為、保護生態環境,群眾一定也有成熟的 看法。因此,我們相信,通過廣泛的討論和深入的調研,有關部門一定能夠拿出治本之策。我們期待,立法能夠儘快從願景落實到紙面上,讓打擊濫捕蚯蚓,保護環 境也能儘快落實到行動中來。(寇振寧)
責任編輯:郭祖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