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市人大機關全體黨員到雨花臺烈士陵園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朱佔立 攝
晨報昨天關於《南京擬制定、修改7部條例》一文報導了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在1月13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出2021年南京立法計劃(草案)。昨天記者就具體立法工作進行了進一步採訪。
這些立法項目 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龍翔用「四種不同顏色」概括了本屆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分別是:圍繞銘記南京的「黑色記憶」,制定了「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圍繞推動南京的「綠色發展」,制定了「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條例」;圍繞保障南京市民的「藍色幸福」,及時作出「關於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制定了「養老服務條例」「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社會信用條例」「社會治理促進條例」;今年,還將圍繞保護與傳承南京的「紅色文化」,制定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
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姚正陸告訴記者,去年9月初,市人大常委會定向徵集2021年立法項目,通過「南京人大」官微等平臺公開向社會徵集意見建議,合併整理後共計33件。11月30日,市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二次主任會議研究討論了2021年立法計劃,包括擬制定修改7部法規項目,預備項目2件、調研項目4件。
「這些立法項目和百姓生活關係密切,是老百姓和南京500多名市人大代表集體智慧的結晶。」姚正陸說。
傳承「紅色基因」
擬制定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綜合性法規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也是南京多元歷史文化內涵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姚正陸說,但南京紅色文化遺產眾多、現狀複雜,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遺址保存完好率不高、品牌創建缺乏創新等問題,亟需加強立法保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南京擬著重製定《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修改《南京市雨花臺區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在這一重要節點,圍繞紅色主題開展立法,點面結合強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意義重大而深遠。其中,《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將成為南京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的「基本法」,也有望成為江蘇省首部圍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綜合性法規。
擬制定的《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與管理條例》將特別注重從風景名勝區向紅色紀念地、從以旅遊與瞻仰為主向以保護與教育為主的立法轉變。
構建「藍色幸福」
強調服務與管理並重,關注流動人口等問題
積極回應民生關切,用法律提升民生質量,書寫百姓穩穩的「藍色幸福」,一直是南京市立法工作的鮮明特色。
7件立法項目中,《南京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南京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南京市裝飾裝修管理條例》《南京市郵政條例》都與民生熱點密切相關。
2020年底,市人大常委會二審通過的《南京市社會治理促進條例》已搭建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四梁八柱」。作為配套立法,市人大將制定《南京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
姚正陸介紹,這部法規體現立法理念上的轉變,「強調將服務與管理並重,流入與流出並舉」,將為流動人口公平享受公共服務與權益保障提供法律支撐,突出南京「博愛之都」定位,吸引各類人才向南京集聚。
小區是社會治理最基礎單元。2020年,南京首次啟動「美麗家園」三年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計劃將原先《南京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中與《民法典》不一致的情形儘快修改,規範業主共同決定的事項,主要涉及表決的基數及比例。
南京電梯數量突破10萬臺,隨著使用量的增長及大批電梯進入老舊期,電梯安全管理面臨較大壓力。今年《南京市電梯安全條例》的修改將密切關注老舊電梯更新改造、「三無電梯」綜合治理,破解相關難題。
推動綠色發展
今年擬加快研究 長江岸線保護條例
山水城林融為一體,這是南京獨特的自然稟賦。「綠色」早已成為南京的一張亮麗名片,這背後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從紫金山到老山,從秦淮河到玄武湖,從中山陵風景名勝區到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風景名勝區,南京都有專門的地方性法規,通過立法系統化推進美麗古都建設。
在生態環保方面,南京圍繞推動可持續發展,已制定大氣汙染防治、水資源保護、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噪聲汙染防治等條例,涵蓋「氣、水、固、聲」各汙染種類,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法治支撐。作為長江中下遊地區夾江而設的城市之一,南京擁有197公裡長江岸線,今年南京擬研究制定《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為持續抓好長江大保護,走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南京之路保駕護航。
銘記「黑色記憶」
用法治力量保障 國家公祭活動開展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南京城的黑色記憶,是中華民族的苦難記憶,也是世界創傷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國之名,祭民族之殤。從2014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都會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圍繞銘記南京的「黑色記憶」,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國家公祭保障條例」,用法治力量保障國家公祭這一南京獨有的重大政治活動開展,讓全社會銘記這段民族浩劫、人類歷史上的黑色記憶。
《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於2018年國家公祭日當天正式實施,這是國內首部國家公祭地方性法規,這一條例不僅填補了在促進國家公祭活動保障工作規範化、法治化方面的立法空白,也創造了地方立法的「南京速度」。比如,為「精日」行為畫紅線,明確三類「精日」行為將被處罰;為保證立法高質量,南京不僅首次成立立法工作領導小組,還首次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立法前評估和草案文本建議稿的起草等等。
通訊員 寧人宣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孔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