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

2020-12-05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對某些小海島而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景今後或將只是記憶。因為全球沿海海平面正以超乎科學家想像的速度上升。

我國也是如此。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4中國海平面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海平面較常年高111毫米,較2013年高16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二高位。

根據海平面監測和分析結果,1980年至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0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更是明顯。「按照這一趨勢,當出現百年一遇的潮位時,2050年我國沿海地區可能淹沒的面積是9.83萬平方公裡,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2%,約佔沿海地區面積的7.5%。」有關專家表示。

氣候變暖是海平面上升主因

因為我國所處的西太平洋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較快的地區,所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是誰在不斷「吞噬」美麗的海岸線?

「這跟全球的氣候變暖直接相關。全球氣候變暖後陸地上的冰融化入海,使得海水增多。另外,全球變暖讓海水升溫,海水熱脹冷縮膨脹,也造成海平面上升。」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曲探宙說。

為何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曲探宙告訴記者,海平面上升的區域差異較大,西太平洋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較快的地區,我國正好處於這一地區;同時,這也與當地的水文氣象和地面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國沿海很多地區地質構造鬆軟,在抽取地下水、高樓大廈壓實等因素作用下,地面沉降造成海平面相對上升速率較快」。

《公報》顯示,2014年,渤海灣西南部、長江口北部和杭州灣南部沿海海平面上升明顯,上升幅度均超過150毫米。

「我國沿海地區的三大脆弱區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北沿岸地區、黃河三角洲及渤海灣和萊州灣地區,將承受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全說。

張全推算,到2050年,我國海平面上升100釐米的情景下,淹沒損失將高達30.8萬億元,相當於2010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40.15萬億元)的四分之三。

長期累積加劇海洋災害

海平面上升是緩發性災害,長期積累會加劇海水入侵、風暴潮等災害程度

雖然張全的預估短時間內不會出現,不過必須注意到,海平面上升的累積效應已逐步顯現,並呈擴大趨勢。

「海平面上升導致波浪和潮汐能量增加、風暴潮作用增強、海岸坡降加大、海岸沉積物組成改變,以及沿海地區海岸侵蝕進一步加劇,同時海平面上升也使侵蝕海岸的修復難度加大。」國家海洋局辦公室主任石青峰說。

這一現象在海南十分突出。2009至2014年,海南海口東海岸超過4000米的岸段受到侵蝕,平均侵蝕距離24.7米,侵蝕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石青峰介紹,海平面上升作為一種緩發性災害,其長期積累效應引起海洋動力作用增強,也加劇了鹹潮、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程度,沿岸防潮排澇基礎設施功能降低,高海平面期間發生的風暴潮致災程度也相應增加。

以廣東為例,2014年2月,珠江口發生嚴重鹹潮入侵,影響廣東中山多個水廠取水。9月,廣東沿海處於季節性高海平面期,颱風「海鷗」登陸湛江期間恰逢天文大潮,廣東沿海水產養殖等設施遭受嚴重損失,直接經濟損失近30億元。

廣東的遭遇並非個例。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4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4億元。其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是風暴潮災害,佔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99.7%。

更糟糕的還在後面。「我國有6700餘個島礁,海平面上升亦可能淹沒沿海低地、島礁,不僅在經濟價值上,而且對海洋權益維護都將產生影響。」張全表示。

積極應對減少損失

既要制定沿海發展規劃,也應加強生態防護,減少侵佔海岸空間

面對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頻發的海洋災害,我們應如何應對?

《公報》建議,在科學評估和規劃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海岸類型制定適宜的防護措施,實施有效管理。

「首先應開展海平面變化規律和上升趨勢分析、繪製海平面上升風險圖,據此制定沿海發展規劃。」曲探宙說。他認為,在沿海地區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海域使用規劃中,要避免在海平面上升高風險區規劃人口密集和產業密布的用地或用海類型;在沿海地區防洪排澇規劃中,提升相應設計標準,適應海平面上升。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亦深有感觸,「目前我國沿海經濟區對海平面上升問題的認識仍顯不足,過度侵佔海岸空間等現象屢見不鮮,發展中應避免過度臨海化。」在他看來,目前我國海堤的設計標準相對較低,難以適應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挑戰,應結合海平面上升的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現行海堤設計標準進行適當修訂,尤其對高風險的脆弱地區應大幅提高建設標準,以增強海堤防潮抗浪能力。

同時《公報》提出,在沿海地區水資源規劃中,通過限制地下水開採量,控制地面沉降,減緩海平面相對上升。

「今後沿海城市需減少在軟土層、古河道、古海灘、工礦採空區和斷裂帶上建設重大工程項目,不允許布置密集的城市建築,必要時打深樁加固地基,減緩地面沉降程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對地下水進行合理的人工回灌,修復或防止地面沉降。」杜祥琬指出。

此外,加強生態防護也是有效應對海平面上升的一個重要舉措。《公報》提出,在濱海溼地、紅樹林海岸、河口三角洲、旅遊沙灘等岸段,採用植被修復、沙灘養護和天然材質護岸鋪設等生態防護措施,減少沉積物損失、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特徵,在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的海岸線附近形成天然緩衝帶。

「海平面上升可能帶來的『溫水煮青蛙式』災害效應容易被忽略,目前國家海洋局正努力提升海洋災害觀測和預警能力,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我們要進一步增加海洋監測觀測能力。」石青峰稱。

相關焦點

  • 中國2018海洋災害公報:海岸侵蝕直接經濟損失2.85億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蝕等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7.77億元,死亡(含失蹤)73人。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中國網2月2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共發生138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coastal erosion)是指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因素疊加產生海洋動力作用下,海洋遭受侵蝕破壞而發生後退、岸灘下蝕的現象和過程。我國海岸帶地區海岸侵蝕分布廣泛,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發生,北起遼東灣,南至海南島,無論大陸海岸還是島嶼海岸,均有海岸遭受侵蝕,呈現北重南輕,長江口以北較嚴重,長江口以南的海南省較嚴重。海岸侵蝕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幾乎所有開敞的淤泥質海岸和70%左右的砂質海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蝕。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
  • 2019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
  • 沿海海平面升至32年來最高 加劇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張芳曼製圖   2月26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海洋災害公報和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公報表明,201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加劇了海洋災害;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5萬億元,同比增7.9%。   氣候變化,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據《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12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我國海岸侵蝕現象嚴重,加力推進海岸...
    每年海岸侵蝕造成土地損失,損毀房屋、道路、沿岸工程和旅遊設施,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2017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海岸侵蝕嚴重。砂質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遼寧、廣東和海南監測岸段;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監測岸段。
  • 我國主要海洋災害之一——風暴潮
    風暴潮是我國最主要的海洋災害之一,從北向南所有海域都有發生風暴潮的條件,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風暴潮發生的空間範圍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之間,持續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破壞力較大,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海洋災害。在我國歷史上,風暴潮曾被稱為海溢」、「海侵」。
  • 關於風暴潮的那些事 你知道多少?
    由於「韋帕」影響期間正值天文大潮期,國家海洋預報臺於2日8時、16時連續2次拉響風暴潮II級警報(橙色)。這也是國家海洋預報臺今年發布的首個風暴潮橙色警報!今年首個風暴潮橙色警報的拉響,也讓「風暴潮」再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何謂風暴潮,有何危害又如何預防?下面,讓我們跟隨國家海洋預報臺的專家一圖「get」一下:據悉,在各類海洋災害中,風暴潮位居之首。
  • 王穎院士:應重視人工建築對海岸的侵蝕
    原標題:王穎院士:應重視人工建築對海岸的侵蝕  新華網三亞6月9日電(記者鄭瑋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王穎日前在三亞舉行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論壇上說,人工建築會促進海岸的侵蝕或淤積。在海峽、海島周邊海域規劃人工建築時,必須先期進行工程建設預後效應的先期研究。人為施工不當加重海岸侵蝕,應引起重視。
  • 遼東灣海岸建立海岸侵蝕監測技術方法體系
    本報訊(記者 馬軍)日前,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遼東灣海岸侵蝕災害監測評估試點項目順利通過專家驗收。該項目形成了海岸侵蝕業務監測和海岸侵蝕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為建立我國全部重點侵蝕岸段的監測評估業務系統奠定了基礎。
  • 名列災害最為嚴重國家 誰來擋住海浪的侵蝕?
    我國70%左右的沙質海岸線以及幾乎所有開闊的淤泥質海岸線都存在海岸侵蝕現象,是侵蝕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海岸侵蝕災害不容忽視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夏東興就我國海岸侵蝕現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我國海岸侵蝕災害十分嚴重,不容忽視。
  • 中國海平面上升速度超全球平均水平 35年來已上升11釐米
    3月22日,國家海洋局公布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與《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釐米,較2014年低2.1釐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4高位。近30年,中國沿海的十年際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
  • 北戴河海岸50年後退112米致30萬平米沙灘消失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新中國成立以來調查規模最大、涉及學科最全、採用技術手段最先進的國家綜合性專項「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近日通過總驗收,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調查發現,北戴河海岸50年間至少侵蝕後退112米,造成約30萬平方米的沙灘消失。
  • 我國部分海岸受到侵蝕「後退」
    ;Ciweek     國家海洋局2006年開展的海岸侵蝕監測表明,我國部分海岸受到侵蝕「後退」,有的每年「後退」數米甚至十數米,對部分沿海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影響
  • 颱風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強風、暴雨、風暴潮
    颱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颱風暴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範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3、風暴潮  所謂風暴潮,就是當颱風移向陸地時,由於颱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颱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1 總則    1.1目的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對突發性事件處理的要求,提高海洋災害預防和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 煙臺遭受38年來最大風暴潮襲擊[組圖]
    當然,也決定於受災地區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狀、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濱海地區的社會及經濟(承災體)情況。如果最大風暴潮位恰與天文大潮的高潮相疊,則會導致發生特大潮災,如 8923和 9216號颱風風暴潮。 1992年 8月 28日至9月1日,受第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範圍最廣、損失非常嚴重的一次風暴潮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