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
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特點
與近10年(2010—2019年)平均狀況相比,2019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於平均值(100.16億元),死亡(含失蹤)人數低於平均值(63人)。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災種依然是風暴潮災害,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9%,人員死亡(含失蹤)全部由海浪災害造成。
災害影響區域相對集中,浙江省和山東省受災最為嚴重,兩地直接經濟損失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3%。
01
風暴潮災害
「利奇馬」颱風風暴潮災害影響範圍廣,造成損失重,福建及北至遼寧的8個沿海省(直轄市)均遭受一定影響,直接經濟損失合計102.88億元,佔年度總直接經濟損失的88%。
2010年—2019 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
2019年風暴潮災害過程及損失統計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颱風「利奇馬」造成災害損失最嚴重
2019年8 月 10 日 01 時 45 分前後,超強颱風「利奇馬」在浙江省溫嶺市城南鎮沿海首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 16 級。
11 日 12 時前後,「利奇馬」穿過江蘇進入黃海海域,並於11 日 20 時 50 分前後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沿海第二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 9 級。
受「利奇馬」颱風風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響,福建以北至遼寧 8 個沿海省(直轄市)均有一定損失,直接經濟損失合計 102.88 億元。
其中,遼寧省直接經濟損失 1.26 億元,河北省直接經濟損失 3.34 億元,天津市直接經濟損失 0.01 億元,山東省直接經濟損失 21.63 億元,江蘇省直接經濟損失 0.37 億元,上海市直接經濟損失 0.03 億元,浙江省直接經濟損失 76.22億元,福建省直接經濟損失 0.02 億元。
左:浙江省溫嶺市漁船受損
右:浙江省舟山市養殖網箱受損
左:山東省無棣縣貝類大量死亡
右: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道路受損
河北省黃驊站、曹妃甸站和京唐港站,山東省黃河海港站最高潮位達到當地紅色警戒潮位,其中黃河海港站超過當地紅色警戒潮位 18 釐米。河北省秦皇島站,山東省龍口站和濰坊站,浙江省海門站最高潮位達到當地橙色警戒潮位。天津市塘沽站和山東省蓬萊站最高潮位達到當地黃色警戒潮位。
「利奇馬」颱風風暴潮過程部分潮(水)位站
最大風暴增水和超警戒潮位情況
02
海浪災害
2019 年,我國近海共發生有效波高 4.0 米(含)以上的災害性海浪過程 39 次,其中颱風浪 15 次,冷空氣浪和氣旋浪 24 次。因災直接經濟損失 0.34 億元,死亡(含失蹤)22 人。
2019 年,海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近十年平均值(2.09 億元)的 16%,死亡(含失蹤)人數為近十年平均值(59 人)的 37%。
2019 年海浪災害過程及損失統計表
「191205」冷空氣浪
12 月 5 日,受冷空氣影響,臺灣海峽、南海北部先後出現有效波高 5~7米的巨浪到狂浪,南海中部 SF305 浮標實測最大有效波高 6.6 米、最大波高 9.7 米。1 艘福建籍漁船在福建省漳州外海沉沒,死亡(含失蹤)4 人,直接經濟損失 1 200萬元。
03
海冰災害
2018/2019 年冬季,我國渤海和黃海北部海域受海冰影響,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表
04
海嘯災害
2019 年,我國未發生海嘯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對發生在全球海域的 41 次海底地震共發布了 77 期海嘯信息。
監測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上述地震均未引發災害性海嘯過程,3 次海底地震引發了輕微的局地海嘯,均未對我國產生影響。
2019年我國發布的海嘯信息地震源分布圖
05
赤潮災害
2019 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 38 次,累計面積 1 991 平方千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0.31億元(為福建省兩次赤潮過程所導致)。
06
綠潮災害
2019 年 4 月—9 月,綠潮災害影響我國黃海海域,分布面積於 6 月 17 日達到最大值,約 55 699 平方千米;覆蓋面積於 6 月 27 日達到最大值,約 508 平方千米。引發大面積綠潮的主要藻類為滸苔。
2019年6月27日綠潮綜合分布圖
內容摘自: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