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

2020-11-2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謝東櫻) 我國是世界上受海洋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損失大等特點。據統計,2001年到2017年,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2075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在沿海區域快速發展,人口、城市和經濟高度聚集,海洋災害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帶來嚴峻挑戰。

&nbsp&nbsp&nbsp&nbsp2011年「3.11」日本地震海嘯後,國家海洋局組織開展了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相繼完成了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海平面上升等5個災種的國家尺度風險評估和區劃,從宏觀層面初步掌握了我國沿海地區(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各災種風險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綜合研究5個災種風險評估和區劃成果,結合不同災種在我國沿海地區發生頻次、致災強度及造成損失等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會同有關單位製作了以沿海縣(區)為單元的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附圖),科學識別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災害綜合風險分布。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供圖

&nbsp&nbsp&nbsp&nbsp從圖中可以看出,渤海灣底部沿岸、萊州灣沿岸、長江口及杭州灣北部沿岸、浙江南部到福建北部沿岸、珠江口沿岸、雷州半島沿岸及海南島北部部分沿岸是我國海洋災害高風險區域。其中,遼東灣底部及西岸海冰災害風險較高;渤海灣底部沿岸、萊州灣沿岸受溫帶風暴潮災害影響較大,長江口以南前述沿岸受颱風風暴潮災害影響較大;此外,浙江台州和舟山、珠江口以東、海南東部地區海嘯災害潛在風險較大。海平面上升對上述地區亦有不同程度影響,特別是天津市、上海市等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不容忽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115中學的同學們參觀海洋衛星遙感業務化應用平臺,聽科研人員講解海洋衛星遙感知識。中國青年網記者 謝東櫻 攝

&nbsp&nbsp&nbsp&nbsp針對海洋災害高風險地區,有待進一步強化海洋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提升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在涉海空間規劃「多規合一」、海洋自然資源管理、沿海大型工程項目建設等工作中充分考慮海洋災害風險的影響,採取針對性風險管理措施,提高海洋災害風險防範能力。下一步,國家海洋局將繼續開展精細化的市縣尺度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製作大比例尺海洋災害淹沒風險分布圖,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禦區,有力提升沿海地區海洋災害風險防範能力。

相關焦點

  • 深圳市海洋災害應急預案
    3 運行機制  3.1預防、監測與預警  3.1.1 預防  (1)市海洋局對深圳市發生的海洋災害的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海洋災害普查,進行海洋災害風險評估,並開展海洋災害風險區劃工作  每次發布警報前,深圳市海洋局應組織利用視頻或者電話方式與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南海預報中心、深圳市氣象局等單位開展應急會商,會商頻次不低於每日2次。
  • 海洋局正式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2012年9月11日起,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預報臺正式發布釣魚島附近海域的海洋環境預報。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附近海域也是中國的傳統海疆,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
  • 國家海洋局會同三沙市首次綜合調查世界最深海洋藍洞
    中新社海口6月4日電 (王子謙 彭子娥)海南省三沙市政府4日介紹,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會同三沙市有關部門對永樂龍洞進行首次綜合調查。  永樂龍洞位於三沙市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晉卿島與石嶼的礁盤中,深達300.89米,被證實為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深海洋藍洞,2016年7月正式命名為「三沙永樂龍洞」。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今冬我國沿海海洋災害預測信息
    央廣網北京12月9日消息(記者朱宏源)為落實國家海洋局領導關於做好海洋預警報主體業務工作的要求,總結今年汛期海洋災害各方面應對工作的成功經驗,同時梳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教訓,12月9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召開2016 年汛期海洋災害預警報工作交流會。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中國網3月20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國家海洋局今日在京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
  • 中國海洋赤潮災害有所減輕 溢油等海洋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顧瑞珍 高嘉晗)根據國家海洋局
  • 廣西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來,廣西把海洋防災減災作為維持社會穩定和保障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大事來抓,積極做好風暴潮、海嘯、海浪等災害預警預報、防禦評估、區劃研究等工作,受到了國家海洋局的高度肯定。3月16日,在南寧召開的2011年全國海洋預報減災會議上,廣西海洋局就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作了典型發言。
  • 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3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5%。陸源排汙壓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海洋生境退化、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
  •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
    9月22日,科技部社發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綜合評估技術研究」進行了項目驗收。    該項目旨在揭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等級,確定我國不同區域的承險脆弱性,對我國不同區域及重點地區的綜合風險損失等級進行評估,完成我國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和長三角地區重大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提出我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措施。
  • 國家海洋局啟動應急響應
    《南方都市報》供圖    據新華社瀋陽1月22日電(記者 王振宏  任勇)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22日在遼寧省興城市召開的國家海冰災害防禦工作領導小組現場工作會議上表示,鑑於渤海、黃海海域出現了近30年同期最為嚴重的海冰災害,國家海洋局已啟動應急響應,進一步加強觀測預警,全力防抗寒潮帶來的海冰災害。
  •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月6日啟動赤潮災害四級響應
    新華社青島5月6日電(記者 張旭東)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6日通報,北海分局正繼續對山東日照附近海域的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並根據相關災害預案啟動了赤潮災害四級應急響應。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5日衛星遙感監視結果顯示,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水色異常區(119°34′E-120°1′E,34°57′N-35°19′N),面積約604平方公裡,較前日持平。
  • 海洋局啟動冬季海冰災害現場調查
    根據1月24日衛星遙感影像,遼東灣最大浮冰外緣線55海裡,距發布海冰藍色預警級別60海裡還差5海裡。渤海灣最大浮冰外緣線7海裡,萊州灣3海裡,黃海北部17海裡,可監測海域發現海冰總面積約23482平方公裡。未來3天,渤海及黃海北部的冰情將明顯發展,總體冰情接近常年同期,較去年同期偏強。
  • 人工海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 海洋災害風險增加
    人工岸線一年增長近500公裡而修復不足20公裡,大量集中的人口和建築增加了海洋災害風險我國海岸線開發加劇生態紅線管控迫在眉捷專家表示,自然岸線恢復難,要實現自然岸線保有率35%的目標壓力巨大我國人工海岸線的長度還在增加,而修復岸線的工作進展緩慢,要想讓自然岸線在
  • 浙江:打造全國領先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
    今天上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和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與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杭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打造全國領先的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建立衛星海洋遙感數據的服務示範區域分中心,推進「智慧海洋」工程試點省建設,提升浙江省海洋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水平。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到測地所交流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到測地所交流 2015-12-10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訪問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原標題: 《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正式發布  6月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6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相關情況。
  • 2014年,我國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4中國海平面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海平面較常年高111毫米,較2013年高16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二高位。 根據海平面監測和分析結果,1980年至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0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更是明顯。
  • 《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應建立相應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機構,落實相關責任。    2.1領導小組組成及主要職責    組 長:國家海洋局主管業務領導    副組長: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    成 員:中國海監總隊、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管業務領導。
  • 國家海洋局解讀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
    海岸線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前沿陣地。近日,我國首個海岸線法規《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首個海岸線法規出臺背景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潘新春說,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海岸線和近岸海域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據了解,辦法發布實施前,海岸線管理方式條塊分割,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
  •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與濱州籤訂市海洋預報臺共建協議
    齊魯網濱州8月21日訊 8月19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黨委書記、副局長郭明克帶領海洋預報減災處、政策法規和規劃處、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同志來我市調研海洋預報臺建設情況,先後到濱州港、濱州貝殼堤島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市海洋與漁業綜合管理中心實地查看了海洋預報驗潮井